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三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喜玛拉雅东构造结东侧,在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样式。主要基于花岗岩糜棱岩的研究形成了陆块挤出模型,认为变形集中在陆块边界;而中-新生代盆地充填物变形特点则显示弥散状均匀缩短的应变样式。如何弥合这两种构造模型,从而更合理理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变形效应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本文以崇山-碧罗雪山强变形带瓦窑段为研究对象,针对前人认为的白垩世景星组盆地充填物及侵入于该盆地充填物中的浅色花岗质岩石开展详细构造解剖,运用锆石U/Pb测年确定花岗岩侵位时代、通过变形带内白云母Ar/Ar测年探讨变形历史,取得如下新认识:(1)崇山-碧罗雪山强变形带瓦窑段从西往东出露下白垩统景星组、时代未知中浅变质岩(以二云母片岩为主),其被浅色花岗岩侵入。三者均发生强烈变形,其中浅变质岩变形历史较为复杂。(2)浅色花岗岩变形形成糜棱岩,变现为石英的强烈压扁、成条带状,长石碎裂化,形成核幔构造及变形条带;X-Z、Y-Z两方向切片观察表明,两个方向矿物伸长率差别不大,显示S型糜棱岩特点。长石残斑形态统计结果揭示,糜棱岩的K值远小于1,在0.02至0.22之间,指示纯剪变形。(3)下白垩世景星组变形表现为褶皱构造,剖面分析、层面产状投影统计显示其为B型褶皱,为纵弯作用的产物。枢纽、轴面产状指示近东西向挤压。(4)被浅色花岗岩侵入的白垩世沉积岩基本没有变质作用痕迹,表明浅色花岗岩侵位深度不大,其质糜棱岩化应发生在同侵位期。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2.9±0.82Ma,而白云母40Ar/39Ar年龄为16.75±0.22Ma。(5)结合区域变形资料及新生代变形花岗岩时代资料,崇山-碧罗雪山强变形带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作用的产物,变形始于55Ma,17Ma达到变形峰期,造成岩石不均匀抬升。该强变形带瓦窑段变形以纯剪应变为主,与地块逃逸模型并不吻合。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总体变形效应依然有待于进一步详细研究予以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