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昭君出塞的故事首次记载于班固《汉书》。主要讲述汉元帝时期,呼韩邪要求“愿婿汉氏以自亲”,并提出了和亲的主张,进而有王昭君作为汉室后宫良家子出塞和亲的故事。这一故事经过了《琴操》、《王明君辞序》、《西京杂记》、《汉宫秋》等不断递嬗,昭君故事也由史实记载、民间传说扩充到文人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形式的发展。与此同时,受语言文本的影响,昭君故事的也从文字记载、口头传说扩展到图像再现的传播方式。自明代以来,由于版刻事业的发达、市民文化的兴盛,有关昭君故事的文学作品也产生了大量的插图图像,明清两代单就版刻刊本而言,数量就多达10余种。在这些不同版本的昭君故事中,插图的人物造型、场景构成等也各有特色且各不相同。基于此,本文以明清两代刊本中的昭君故事图像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们对于昭君故事的接受和感知的差异,进而追溯不同刊本的昭君故事图像的变迁过程及原因。即由故事画向人物画、由全相向绣像的转变。此时昭君的美术造型并不是在一个“前代粉本”——“后代粉本”这样“同质”的“传移模写”的封闭循环时间流中的延续与发展,而是在“文本接受与想象”——“图本接受与造型”的“异质”的开放循环中向前演进与发展。既然如此,在文图视域中以美术学科为本位,研究昭君故事图像的叙事与嬗变就极富趣味和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明清时期昭君故事相关的版刻插图图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概述明清刊本昭君故事。本章主要从时间维度上梳理明清两代昭君故事的版刻情况,分析明清各插图刊本出现的背景,并分别介绍明代、清代昭君故事较为经典的版刻插图的形式及内容。第二章主要是对昭君故事插图叙事的分析。通过对各版本的分析对比,探讨语言文本中同类人物、场景在不同刊本插图中的造型差异,进而对明清时期人物、场景造型原型进行考察。第三章是对昭君故事的图文关系描述。首先对昭君故事的图文关系进行溯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昭君故事的图文关系。本章主要涉及的问题是在图像对文本转译的过程中,图像对语言文本内容如何选择,文本内容又以怎样的形式被图像再现问题的讨论。第四章内容主要是对昭君故事图文关系变迁的分析。分别对明代和清代昭君故事各刊本图-文呈现出的互文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考察明代、清代的昭君故事图文关系产生变迁的原因,并指出其产生的变化对昭君故事图像中美术造型的影响。总之,论文从图文视角出发,以不同刊本昭君故事图像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明清刊本昭君故事的图文关系分析,试图把握刊本类昭君故事图像叙事与美术造型的基本特点与脉络,进而探究戏曲文本叙述对插图图像叙事以及美术造型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