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废水中菲的特性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dla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是一种具有三个苯环结构的多环芳烃(PAHs),化学性质稳定且疏水性强,能持久的存在于受煤、石油等化石原料污染的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并通过食物链向人体富集使人体细胞产生癌变。目前,微生物法修复环境中多环芳烃污染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多环芳烃高效降解菌的筛选成为研究的热点。因此,本研究从焦化废水处理厂回流污泥中取样,通过驯化、筛选得到一株菲高效降解菌株,通过菌株的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测定对其进行鉴定,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菌株的生长条件,同时借助GC-MS、高效液相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考察了菌株对菲的降解特性及降解途径。结果如下:(1)从焦化废水处理厂回流污泥中筛选出1株能以菲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高效降解细菌,命名为P-1。形态观察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菌落呈淡黄色、圆形、边缘整齐、呈半球状高凸,表面光滑湿润;菌体较小,呈短杆状单个排列,菌体大小约为0.2~0.3×0.5~0.8μm。16S rDNA鉴定结果表明菌株P-1可能为鞘脂菌属。(2)通过单因素实验、Plackett-Burman实验、最陡爬坡实验及响应面实验优化了菌株的最佳生长条件,即温度为33℃、pH为7.3、装液量为36ml。此条件下菌株生长量预测值为0.602(OD600),验证实验生长量为0.613(OD600),实际值与预测值基本一致。(3)在菌株最佳生长条件下处理含菲废水,14d后对浓度为1000mg/L的菲的降解率达到99.99%;向废水中加入1g/L的表面活性剂Tween-80,经过6d处理,菲的降解率达到99.75%,是未添加Tween-80时降解速率的2.3倍;向培养基中加入其它多环芳烃与菲共基质,萘的加入使菌株对菲的降解率降低41.7%,蒽的加入使菲降解率提高12.65%,而三者同时存在时菲降解率降低22.82%。(4)菌株P-1能以萘、水杨酸、邻苯二酚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菲降解的中间产物有水杨酸和邻苯二甲酸,可推测菌株P-1对菲的降解同时具有水杨酸途径和邻苯二甲酸途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菌株对菲的降解以水杨酸途径为主,且该途径通过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使苯环发生间位断裂,生成2-羟基黏糠酸半醛。(5)菌株在降解菲的过程中会产生黄色色素,且随着菲降解率的增大而色度加深,根据GC-MS、傅里叶红外及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可推测为类胡萝卜素中的β-胡萝卜素。
其他文献
所谓“鲁艺”,是指1938年创立在革命圣地延安的鲁迅艺术文学院,和抗日军政大学被简称为“抗大”一样,从一开始就被简称为“鲁艺”.鲁艺是沈阳音乐学院最初的源头,塑造了沈阳
呈现体与真实体,是文章情感存在的两种形式。二者进行比对,会出现对位或错位两种现象。本文以写作实例为证,从三个方面探究比对结果背后的原因,进而提出初中写作教学应致力于矫正
摘 要 微观结构分析仪器是材料学中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在科研工作和实际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厦门大学材料学院为例,介绍了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电子探针等微观结构分析仪器在本科生金属材料实验中的应用与探索。  关键词 本科实验教学 微观结构分析 金属材料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电子显微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观结构分析仪器设备已然成为材料学尤其是金属材料中先进科学技
任何文化形态,都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每一个民族在发展自身文化的道路上,都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这样才能保持本民族文化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在音乐教育领域,
摘 要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多注重知识的传授代替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过分重视机械操练代替学生有意义的主动练习。长此以往,教师在课堂上劳累,学生上课疲倦,求知欲望不强,学习效果也得不到保证。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轧的今天,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取最大的收益,必须摒弃不合时的传统教法,就要实行有效性教学,那么,什么是有效性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实施有
针对人机工程学课程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授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人机工程学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并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课程组成员建设、授课内容建设、课程教学方法与
为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观,促使学生最大化和个性化发展,转专业已经成为高校重要的教育管理制度之一,本文对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及盲目转专业而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
文中通过介绍居民购房抵押贷款的四大要素,并着重分析比较了几种常见的还款模型,包括等额本息还款法,等额本金还款法,等额累进还款法,等比累进还款法,最后引入一种新的还款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