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本末刺法”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在谈话、复述、理解、命名、阅读等语言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并与常规针刺方法比较,从而判断其是否具有推广价值。方法:在天津中医一附院针灸科住院患者中选取符合标准者,住院时间以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为准,共7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参考《针灸治疗学》(杨长森主编)中治疗中风语言蹇涩内容予常规针刺取穴(廉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本末刺法”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在谈话、复述、理解、命名、阅读等语言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并与常规针刺方法比较,从而判断其是否具有推广价值。方法:在天津中医一附院针灸科住院患者中选取符合标准者,住院时间以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为准,共7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参考《针灸治疗学》(杨长森主编)中治疗中风语言蹇涩内容予常规针刺取穴(廉泉、通里);观察组加刺“本末针刺法”(“本”指取患侧语言功能区病灶投射区,“末”指舌体附近双侧翳风、上廉泉、金津、玉液)。一日1次,每次30分钟,一周6次,连续2周,共12次。组间及治疗前后评价研究对象语言功能的方法选用简易版汉语失语症测验表(ABC,判断失语类型及功能障碍程度)、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判断中医症状的严重程度)、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判断语言受损程度),并将简易版汉语失语症测验表的评分作为主要观察指标和疗效观察指标。针对各组采集的资料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在治疗前,分析组间参与研究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分布、性别分布、发病类型分布、病程长短分布及各量表评分、分级情况,结果提示各项指标均具有可比性(P>0.05)。2.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根据主要疗效观察指标显示,在观察组33例参与者中,显效(改善率≥50%)者13例,有效(30%≤改善率<50%)者14例,进步(10≤改善率<30%)者5例,无效(改善率<10%)者1例,总有效率96.97%;在对照组34例参与者中,显效者1例,有效者14例,进步者17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94.12%。提示“本末刺法”疗效更优(P<0.05)。3.评分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的语言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主要体现在日常谈话、词句复述、语言理解、物品命名、简单阅读评分中),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尤其是日常谈话、词句复述、语言理解、物品命名方面);而在简单阅读方面两组改善程度相似(P>0.05)。提示“本末刺法”及常规针刺法皆能在总体上改善患者语言功能,且“本末刺法”在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日常谈话、词句复述、语言理解、物品命名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法,在简单阅读能力提升方面两者差别不大。与运动性失语主要影响表达功能相关。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状皆有减轻(体现在量表评分的降低)。且观察组的症状减轻程度优于对照组(总体评分更低,且P<0.05)。说明“本末刺法”在改善语言艰涩、错语、语言含混、舌强等中风后失语症状优于常规针刺法。经治疗,观察组BDAE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有一定的提升(P<0.05)。但治疗后两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种针刺方法在失语症严重程度上改善相似。结论:1.常规针刺法与本末刺法皆可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2.本末刺法对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作用更明显,尤其是在日常谈话、词句复述、语言理解、物品命名方面,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针刺疗法相对简便,可在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收集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的人口学、人体测量学信息及相关实验室数据,探讨上述临床指标与T2DM合并MS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为T2DM合并MS的中医辨证论治做出一定的贡献。方法:1.病例来源:采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病房的2型
研究目的:探讨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1~3期患者合并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预防DKD患者发生LVH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和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DKD患者。收集患
目的:通过对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睡眠质量的评价与分析,讨论ESRD睡眠障碍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总结影响ESRD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进一步加强和深入地研究ESRD伴睡睡眠障碍方面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为开展中西医协同预防、治疗ESRD伴睡眠障碍提供参考,从而提高中西医协同
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统计分析非瓣膜病房颤中医辨证分型与一般病情资料、CHA2DS2-VASc评分、房颤负荷、血栓形成相关客观指标、心脏超声等相关指标的相关性,使中医辨证更加客观,为中医安全治疗房颤、预测血栓风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住院治疗,符合非瓣膜病房颤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中医四诊信息,按照本研究中
目的:探索“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对照、单盲临床试验,其中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负责完成152例。应用广东省中医院“临床研究中央随机系统”,随机把条件相符的志愿者根据固定例数以1:1分至两组。本报告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部分数据结果。纳入标准为首次发病、45-75岁、病程在15天至3个月的脑梗死合并运动性失语患者,脑梗
研究目的:通过临床对照试验,观察巨刺法结合阻力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临床应用此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提供疗效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六病区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II期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
目的(1)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分析杨洪涛教授运用中药处方治疗CKD3-4期患者的疗效,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处方药物配伍规律,总结出杨洪涛教授的治疗CKD3-4期的核心处方。(2)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核心处方治疗CKD3-4期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2016年8月10日至2020年8月26日期间,在杨洪涛教授门诊规律就诊的CKD3-4期患者病例信息。实验室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V22.0)进
研究目的:本研究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导师临床治疗中枢性面瘫的经验,运用三排经筋浅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通过与常规针刺手法对比,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患者面神经功能以及对于患者社会生活功能的改善情况,评估以三排经筋浅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疗效和优势,旨在提供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针刺方法,为中枢性面瘫的诊疗思路提供新的可能。研究方法:本研究受试者来源于2019年3月至
研究目的运用加味乌头汤治疗阳虚寒凝证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验证加味乌头汤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疼痛的有效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与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来自天津中医一附院内分泌科门诊及病房符合纳排标准的PDPN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试验组30例,本研究已于试验前通过伦理审批且取得每位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两组均维持原有降糖方案及其他疾病原有治疗方式,对
研究目的:观察针刺风池、完骨、天柱配合颈夹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对象与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患者,收集符合标准的60例病例,用统计学软件生成随机数字,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针刺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颈夹脊C3-6的选穴方法。两组患者每日针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1日,共治疗2疗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