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方少数民族大多受道教影响,土家族即是其中之一。因此,要研究土家族文化,尤其是研究其信仰文化,就不能不关注当地的道教。在土家族,道教和民族民间信仰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通过研究土家族道教信仰习俗的变迁,可以探寻道教在土家族地区传播、发展和变迁的历程,了解其在土家族地区的社会影响,为政府有效引导和管理宗教活动提供参考,从而充分发挥道教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本学位论文的开头,首先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恩施地区土家族传统宗教及其文化的研究历程,对涉及宗教内容的土家族哲学、土家族原始信仰、土家族宗教源流、土家族宗教礼仪等方面的研究作了大概的介绍,并予以简单扼要的评点。论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田野调查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清太坪镇的地理位置、简史、民族概况、社会经济文化现状以及当地宗教与民间信仰的总体情况,为读者了解和认识当地道教文化提供相关背景知识。第二章主要是关于笔者在田野调查中了解到的清太坪镇的道教文化的现状方面的内容,对道教文化传承人年龄、受教育程度、传承人关系以及传承人的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文化结构、性别构成、收入构成、民族构成,等等,都有较为详尽的介绍。笔者从政治、社会经济生活、社会文化、国民教育等方面分析了造成清太坪镇道教文化现状的影响因素,并发现当地道教嬗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是仪式地方化。主要表现为在祭祀中对神灵的地位、职司作随意的解释与安排,对斋醮礼仪的要求宽松,对祭品的要求以丰厚为虔诚。第二是信仰地方化。首先表现为信仰的地域化,“同为一个村,跨组神不同”;其次表现为民间化,劳苦大众是道教信仰的主体;再次表现为神灵本土化,山神、土地神、水神、猎神和祖先神等本民族神灵被吸收进道教,成为当地道教正神的属神;最后是道教信仰的功利性突出,有求于神时就敬畏神灵,达不到目的时就咒神毁神。第三章从清太坪道教传承人自观的角度,并主要以个案的形式介绍当地道教门派情况、道教度职过程和部分作法仪式,认为不同门派及其祖师主要是由传承人兼顾各方面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各门派的度职过程大体一致,仅在细节上有所不同而已。在第四章,笔者探讨了道教对当地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认为应顺道教提倡爱国思想与个人境界升华和完善相结合之势而引导道教职业者及其信众热爱当今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提倡道教文化中人与自然相合的思想而保护生态环境,应提倡道教文化中个人行为规范中合理成分而发挥其在农村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同时,笔者也指出了道教在当地有着麻醉作用、被封建迷信利用、被邪教歪曲利用等负面影响,指出应充分发挥道教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为清太坪的繁荣与稳定服务,并就如何消除其消极性和发挥其积极性提出了个人建议。章末,笔者还対当地政府的宗教保护工作进行了评介,并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对清太坪镇道教文化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当地无专门的道教活动场地,无虔诚的道教文化传播者和信众,因此,当地“独立”或“纯粹”的道教文化是不存在的;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变革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学习导致信众心理需求所发生的变化决定了清太坪镇道教文化的嬗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