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沈阳故宫中早期彩画纹饰的分析入手,研究考察彩画背后的文化。通过对这些纹饰的分析,发现了沈阳故宫中早期的彩画不是一个简单而孤立的装饰或吉祥的形象,而是一种复合型的文化。本文希望通过对沈阳故宫中清早期的内檐彩画的研究,能够对清早期彩画文化进行一次梳理,以期较为生动与完整地呈现出清早期彩画的文化面貌。
[关键词]清早期、建筑彩画、沈阳故宫
中图分类号:TU2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253-01
一、中国建筑彩画的发展演变
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特点,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建筑木结构的优点是便于施工和防震性强,但是它的缺点是怕雨水和虫蚁之类的腐蚀,为了能够延长木构件的使用寿命,所以几千年前的工匠就开始用硃、丹等一些矿物原料和桐油黑漆等植物油,涂刷在木构件上,来防止虫蚁对木结构的破坏。后来为了美观,这种油漆逐渐有了色彩和花纹,单纯用色彩做装饰就逐渐演变成了油漆饰,而用花纹装饰则演变成为彩画。
我国现代建筑学家林徽因先生关于彩画的产生发展与作用也曾作精辟的论述:“在高大的建筑物上施以鲜明的色彩,取得豪华富的效果,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建筑艺术加工方特别卓越的成就之一。”。1
中国的古建筑彩画,最早出现在《论语·公冶长》中,书中有“山节藻悦”的记载,“山节”似指斗拱上刻着山岳,“藻悦”似指柱子上面画着水草,这说明在春秋时期可能就有彩画了。至汉代,在建筑梁柱上挂锦绣织品已蔚然成风,这应是后来很多建筑彩画以锦纹为图案的原因所在。2
东汉以后至南北朝,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中国古建筑的装饰手法受到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纹样。自此云气、龙凤、绫锦织纹、卷草花卉、莲瓣、万字、宝珠等,都始终是彩画作中最主要、最典型的图案。
两宋是中国手工业的全盛时期,此时完成的《营造法式》在书中的第十四卷“彩画作制度”中,详细地记录了北宋建筑彩画的构图、题材、图案等。这也就说明,建筑彩画在这一时期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建筑装饰技术。
元代彩画在色彩上,开始向冷调过渡,为明清的基本色彩奠定了基础。
明代彩画总体说来有四种做法:“金线大点”、“墨线大点”、“墨线小点”、“雅伍墨”,主要以如意纹及旋子花为题材,色彩淡雅、图案简练、清晰。
沈阳故宫建筑彩画处于明、清转换的大背景之下,离不开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同时由于地缘、民族、文化等差异,带有自己的独特特点。
二、沈阳故宫彩画的基本情况
沈阳故宫是满族崛起和吸收汉文化初期所建的宫殿。清早期的建筑彩画据考证目前只有沈阳故宫的几个早期宫殿中还有保留,其它地区的建筑都已在数次的修缮中不复存在。目前留存的彩画样式多为后期的官方样式,即使在沈阳故宫中也只存在于早期宫殿的内檐上。
沈阳故宫建筑大木梁枋彩画按纹饰、构图、做法的不同,可分为:旋子彩画、和玺彩画、苏式彩画及宝珠吉祥草彩画。各类彩画的分布范围:旋子彩画分布最广,包括了从早期到后期的各种性质、等级的建筑;和玺彩画应用较少,主要用于高等级的议政建筑及故宫的大清门;苏式彩画主要用在中、后期建造的休闲、娱乐性建筑,其中崇政殿室内苏式彩画很有特点。
三、沈阳故宫清早期建筑彩画分析
1、地域性表现
沈阳故宫中早期的彩画纹饰按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动物、植物、几何纹、文字与数字等。
沈阳故宫的建筑彩画,在清初期的绘制纹样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特点。一些本民族和地区特有的图案纹饰与外来纹样相结合,形成了宫殿中特有的彩画样式。特别是清入关前的早期建筑中,表现的更为明显。3其主要表现在“图案不同,色彩不同、彩画种类不同”,几个方面。
2、宗教性表现
沈阳故宫的建筑彩画除了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点以及民族特点之外,彩画中的宗教性也表现的很突出。
沈阳故宫中早期彩画的宗教性主要表现出“喇嘛教”和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所信奉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如,中宫“清宁宫”宫中的内檐彩画,就采用了薩满教装饰中常见的谷物和植物的图案纹饰,并运用了浓厚的色彩以搭配,具有明显的宗教特点。
早期建筑大政殿中的梵文天花,便是吸取了“喇嘛教”的宗教特点绘制的。这种梵文的天花增加了大政殿内的宗教色彩,与清初喇嘛教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3、彩画的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传承
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在建立清王朝过程中,注意吸收汉族、藏族、蒙族等民族的建筑技艺,招募各族工匠,这种状况反映到满族建筑上,尤其反映在宫殿建筑上。因此,在沈阳故宫的宫殿建筑中,可以看到:一方面表现出满族原来的政治制度和生活习俗,另一方面也沿用汉族建筑的传统形式和技法,同时又吸收了蒙、藏喇嘛教建筑的一些形式和装饰手法。由于这些原因,构成了清代早期的建筑彩画具有多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的特点。
结语
清早期的艺术形式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化的特点,这种意识形态和动向渗透于满族文化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彩画艺术中较为突出。主体部分通过对沈阳故宫中彩画状况的介绍,着手对在沈阳故宫中现存的清早期建筑内檐彩画进行考察与研究。从对其构图的艺术形式、纹饰装饰和营造手法的研究总结出:清早期的建筑彩画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在时间和空间上密不可分。通过对沈阳故宫中早期彩画纹饰的分析入手,研究考察彩画背后的文化。通过对这些纹饰的分析,发现了沈阳故宫中早期的彩画不是一个简单而孤立的装饰或吉祥的形象,而是一种复合型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庄裕光,胡石.《中国古代建筑彩画装饰》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2] 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 孙大章.《颐和园建筑装饰彩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 蒋广全.《中国古代建筑彩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 马瑞田.《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蒋广全.《中国古建筑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7] 王成民.《论三宝珠吉祥草彩画的源流—兼谈北京故宫午门彩画》《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3期.
[8] 王成民.《论清前期皇宫经典建筑成就及其文化内涵》《满族研究》,2004年第3期.
[9] 王成民.《盛京皇宫的建设布局与美学研究》.《满族研究》,2002年第2期.
[10] 王成民.《盛京皇宫继思斋的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满族研究》,2002年第2期.
[11] 朴玉顺,陈伯超.《清宁宫——满族民居式的皇帝寝宫》 《满族研究》,2005年第3期.
[12] 吕雯红《沈阳故宫建筑满族风格中的佛教特点》《辽宁工学院学报》,2000年8月第7卷第4期.
[13] 张玲玲《清盛京皇宫建筑的满族风格及演变》《大连大学学报》,2000年10月第21卷第5期.
[14] 徐悦.《满族居室装饰艺术风格及成因初探》《东疆学刊》2002年3月第19卷第1期.
[15] 蒋博光《满族建筑(1—5)》载中国知网.
注
1林徽因,为《中国建筑彩画图案》的情式彩画所写的序文(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编辑室,1954年),43-46页。
2张驭寰《中国古建筑装饰》第2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3王成民,《论“三宝珠吉祥草”彩画的源流—兼谈北京故宫午门彩画》第1页,《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3期。
[关键词]清早期、建筑彩画、沈阳故宫
中图分类号:TU2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253-01
一、中国建筑彩画的发展演变
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特点,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建筑木结构的优点是便于施工和防震性强,但是它的缺点是怕雨水和虫蚁之类的腐蚀,为了能够延长木构件的使用寿命,所以几千年前的工匠就开始用硃、丹等一些矿物原料和桐油黑漆等植物油,涂刷在木构件上,来防止虫蚁对木结构的破坏。后来为了美观,这种油漆逐渐有了色彩和花纹,单纯用色彩做装饰就逐渐演变成了油漆饰,而用花纹装饰则演变成为彩画。
我国现代建筑学家林徽因先生关于彩画的产生发展与作用也曾作精辟的论述:“在高大的建筑物上施以鲜明的色彩,取得豪华富的效果,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建筑艺术加工方特别卓越的成就之一。”。1
中国的古建筑彩画,最早出现在《论语·公冶长》中,书中有“山节藻悦”的记载,“山节”似指斗拱上刻着山岳,“藻悦”似指柱子上面画着水草,这说明在春秋时期可能就有彩画了。至汉代,在建筑梁柱上挂锦绣织品已蔚然成风,这应是后来很多建筑彩画以锦纹为图案的原因所在。2
东汉以后至南北朝,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中国古建筑的装饰手法受到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纹样。自此云气、龙凤、绫锦织纹、卷草花卉、莲瓣、万字、宝珠等,都始终是彩画作中最主要、最典型的图案。
两宋是中国手工业的全盛时期,此时完成的《营造法式》在书中的第十四卷“彩画作制度”中,详细地记录了北宋建筑彩画的构图、题材、图案等。这也就说明,建筑彩画在这一时期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建筑装饰技术。
元代彩画在色彩上,开始向冷调过渡,为明清的基本色彩奠定了基础。
明代彩画总体说来有四种做法:“金线大点”、“墨线大点”、“墨线小点”、“雅伍墨”,主要以如意纹及旋子花为题材,色彩淡雅、图案简练、清晰。
沈阳故宫建筑彩画处于明、清转换的大背景之下,离不开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同时由于地缘、民族、文化等差异,带有自己的独特特点。
二、沈阳故宫彩画的基本情况
沈阳故宫是满族崛起和吸收汉文化初期所建的宫殿。清早期的建筑彩画据考证目前只有沈阳故宫的几个早期宫殿中还有保留,其它地区的建筑都已在数次的修缮中不复存在。目前留存的彩画样式多为后期的官方样式,即使在沈阳故宫中也只存在于早期宫殿的内檐上。
沈阳故宫建筑大木梁枋彩画按纹饰、构图、做法的不同,可分为:旋子彩画、和玺彩画、苏式彩画及宝珠吉祥草彩画。各类彩画的分布范围:旋子彩画分布最广,包括了从早期到后期的各种性质、等级的建筑;和玺彩画应用较少,主要用于高等级的议政建筑及故宫的大清门;苏式彩画主要用在中、后期建造的休闲、娱乐性建筑,其中崇政殿室内苏式彩画很有特点。
三、沈阳故宫清早期建筑彩画分析
1、地域性表现
沈阳故宫中早期的彩画纹饰按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动物、植物、几何纹、文字与数字等。
沈阳故宫的建筑彩画,在清初期的绘制纹样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特点。一些本民族和地区特有的图案纹饰与外来纹样相结合,形成了宫殿中特有的彩画样式。特别是清入关前的早期建筑中,表现的更为明显。3其主要表现在“图案不同,色彩不同、彩画种类不同”,几个方面。
2、宗教性表现
沈阳故宫的建筑彩画除了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点以及民族特点之外,彩画中的宗教性也表现的很突出。
沈阳故宫中早期彩画的宗教性主要表现出“喇嘛教”和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所信奉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如,中宫“清宁宫”宫中的内檐彩画,就采用了薩满教装饰中常见的谷物和植物的图案纹饰,并运用了浓厚的色彩以搭配,具有明显的宗教特点。
早期建筑大政殿中的梵文天花,便是吸取了“喇嘛教”的宗教特点绘制的。这种梵文的天花增加了大政殿内的宗教色彩,与清初喇嘛教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3、彩画的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传承
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在建立清王朝过程中,注意吸收汉族、藏族、蒙族等民族的建筑技艺,招募各族工匠,这种状况反映到满族建筑上,尤其反映在宫殿建筑上。因此,在沈阳故宫的宫殿建筑中,可以看到:一方面表现出满族原来的政治制度和生活习俗,另一方面也沿用汉族建筑的传统形式和技法,同时又吸收了蒙、藏喇嘛教建筑的一些形式和装饰手法。由于这些原因,构成了清代早期的建筑彩画具有多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的特点。
结语
清早期的艺术形式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化的特点,这种意识形态和动向渗透于满族文化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彩画艺术中较为突出。主体部分通过对沈阳故宫中彩画状况的介绍,着手对在沈阳故宫中现存的清早期建筑内檐彩画进行考察与研究。从对其构图的艺术形式、纹饰装饰和营造手法的研究总结出:清早期的建筑彩画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在时间和空间上密不可分。通过对沈阳故宫中早期彩画纹饰的分析入手,研究考察彩画背后的文化。通过对这些纹饰的分析,发现了沈阳故宫中早期的彩画不是一个简单而孤立的装饰或吉祥的形象,而是一种复合型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庄裕光,胡石.《中国古代建筑彩画装饰》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2] 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 孙大章.《颐和园建筑装饰彩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 蒋广全.《中国古代建筑彩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 马瑞田.《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蒋广全.《中国古建筑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7] 王成民.《论三宝珠吉祥草彩画的源流—兼谈北京故宫午门彩画》《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3期.
[8] 王成民.《论清前期皇宫经典建筑成就及其文化内涵》《满族研究》,2004年第3期.
[9] 王成民.《盛京皇宫的建设布局与美学研究》.《满族研究》,2002年第2期.
[10] 王成民.《盛京皇宫继思斋的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满族研究》,2002年第2期.
[11] 朴玉顺,陈伯超.《清宁宫——满族民居式的皇帝寝宫》 《满族研究》,2005年第3期.
[12] 吕雯红《沈阳故宫建筑满族风格中的佛教特点》《辽宁工学院学报》,2000年8月第7卷第4期.
[13] 张玲玲《清盛京皇宫建筑的满族风格及演变》《大连大学学报》,2000年10月第21卷第5期.
[14] 徐悦.《满族居室装饰艺术风格及成因初探》《东疆学刊》2002年3月第19卷第1期.
[15] 蒋博光《满族建筑(1—5)》载中国知网.
注
1林徽因,为《中国建筑彩画图案》的情式彩画所写的序文(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编辑室,1954年),43-46页。
2张驭寰《中国古建筑装饰》第2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3王成民,《论“三宝珠吉祥草”彩画的源流—兼谈北京故宫午门彩画》第1页,《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