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立法法修正草案四大看点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z12345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网络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意识形态的传统斗争格局,随着网络新媒体运用的大众化、网络传播的高速化和网络表达的匿名化,网络空间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和最前沿。在这个主阵地,谁能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引领潮流、引领时代,谁就能汇聚人心、引导舆论。在这种新形势下,能否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这个“双刃剑”,已经成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亟待解决的前沿课题,直接关系着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布局和国家事业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
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保障,也是构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的创新能力持续增长,研发投入总额位列世界第二,但研发强度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差距,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依旧受制于人。为了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和创新活力,政府采用了众多创新激励手段,创新补贴就是其中主要方式之一。政府的创新补贴在客观上降低了部分企业的创新成本,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以及各种录音设备的高度普及,司法诉讼领域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司法话者识别案例。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虽已开始司法录音检验技术研究与应用,汉语的司法话者识别技术也取得了可喜成就,但尚有一些应用基础理论需深入研究。汉语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话者识别研究就是其中最为紧迫的课题之一。实践中,由于犯罪嫌疑人反侦查能力的提高、被告人受趋利避害心理的影响,他们在违法犯罪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时的录
《立法法》自2000年颁布至今已有20余年。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的立法体制伴随着改革进程不断完善,其间还经过了2015年《立法法》修改,通过基本法律来规范立法活动的意图日益明显。与此同时,立法学研究逐渐聚焦《立法法》并关注对该法进行规范释义,这种视角在未来立法学研究中将更为显著。与传统立法学研究更多偏向立法对策或建议不同,立法法释义学主要阐释《立法法》条文的规范内涵,从而明确立法规则和界限,最终
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e Siebold&Zucc.)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俄罗斯和我国东北地区,其枝叶是紫杉醇(PTX)提取的主要原材料之一。东北红豆杉中PTX常用的提取方法往往存在时间长、能耗高、安全性低以及有机溶剂使用量大等不足,给PTX大规模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外,PTX作为一种天然抗癌药物,对乳腺癌、卵巢癌及肺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目前在临床应用中PTX主要以注射
1915年—1926年,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法文原著(?)tudes sur la Phonologie Chinoise的陆续问世,很快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它被学术界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伟著。1940年,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翻译的汉译本出版,成为翻译史、语言学史上的伟大壮举,加快了中国音韵学及方言学研究迈向新时代的步伐。本文立足法文原著与汉译本的文本,通过对照和比较,对汉译本改动、删除、
<正>在互联网语境下,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而立足国际视野,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其他国家音乐中的优秀元素,赋予传统民族音乐以新时代的艺术特色,是拓展与丰富民族音乐内涵的重要方式。《互联网语境中中国音乐的国际视野》是由喻辉、斯蒂芬·怀尔德主编的“互联网语境中中外音乐交互影响研究”丛书之一,本书以互联网为背景,以中国音乐的传播发展为基础,基于国际视野,分析中国音乐的全球化发展路线,提供中国音
期刊
留学运动是20世纪前期中国内部社会危机日趋激化以及欧美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双重背景之下的必然产物。19世纪末以来,中国原有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世界观一一崩塌,以西方为师,向西方派遣留学生成为中国人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的一个尝试。日本和欧美国家也努力强化对于中国青年一代的教育权的争夺,试图培养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努力吸引中国留学生,形成中国20世纪前期影响巨大的留学运动。在20世纪
将“世界音乐”研究置于国际民族音乐学发展大背景中审视,其有着“民族国家”到“跨民族跨文化”的范式转变。国际上通用的“世界音乐”概念,与中国使用的“世界民族音乐”概念存在着本质区别:前者关注的重点并不在民族,而在世界,即人类音乐的国际性或跨民族的某种特性;后者则主要聚焦民族特性。这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的差距,对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章学诚在清代乾嘉时期发明其“文史校雠学”,提倡史学撰作,当时其学问不为时人所重。在1832(道光十二年)章学诚儿子刊刻章学诚所撰的《文史通义》(附《校雠通义》),使其学问传播渐广,惟后来鸦片战败,国人强调实学,亟欲寻求改革之路,深入研究其学问者不多;至清末经日本学者介绍,始渐受国人重视。章学诚的学问由清中叶跨进近现代,在其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面相。从乾嘉考据学的角度,章学诚的学问被认为疏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