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Anti-HBs双阳性的形成机制及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injiajign1323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HBs Ag/Anti-HBs双阳性与患者血清HBs Ag/RT蛋白变异和Anti-HBs亚型特异性的关系,阐明HBs Ag/Anti-HBs双阳性的形成机制,分析HBs Ag/Anti-HBs双阳性患者对疫苗接种者的影响。2研究医院就诊人群HBs Ag/Anti-HBs双阳性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的临床特征,探讨HBs Ag/Anti-HBs双阳性患者HBs Ag突变对慢性HBV患者疾病的影响。【方法】1 HBs Ag/Anti-HBs双阳性的形成机制及双阳性患者对疫苗接种者的影响收集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HBs Ag/Anti-HBs双阳性(实验组,Group I)患者血清,同时,收集年龄、性别与Group I相匹配且Anti-HBs阴性的慢性HBV感染者作为对照组(Group II)。扩增HBV S/RT基因,测序分析HBs Ag和RT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变化;使用adw、adr和ayw三种血清型的野生型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Recombinant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r HBs Ag)中和Group I患者血清Anti-HBs,分析HBs Ag和Anti-HBs的亚型特异性。另外,以HBV疫苗接种者血清Anti-HBs来评估对Group I患者血清HBs Ag的中和能力。采用正态性检验、t检验、c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等进行统计学分析。2医院就诊人群HBs Ag/Anti-HBs双阳性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分析分析52070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人群的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以HBs Ag(+)/Anti-HBs(+)患者为实验组(Group I),HBs Ag(+)/Anti-HBs(-)患者为对照组(Group II),比较两组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半巢氏PCR扩增两组患者的HBV DNA的HBs Ag编码区并测序,分析比较两组间不同临床诊断状态的统计学差异及HBs Ag突变与不同临床诊断状态的关系。【结果】1 HBs Ag/Anti-HBs双阳性的形成机制及双阳性患者对疫苗接种者的影响慢性HBV感染者中2.63%(145/5513)为Anti-HBs阳性。Group I和Group II的患者在年龄、性别、HBe Ag阳性率和血清ALT水平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Group I的患者HBV DNA≥4 log10的比例和HBs Ag≥250 IU/m L的比例均低于Group II的患者(P均<0.05)。Group I患者感染C型(23/35,65.7%)HBV比例显著高于Group II(24/58,43.4%)。Group I患者的HBs Ag氨基酸突变率显著高于Group II患者(1.89%vs.0.95%,P<0.05),尤其是位于“a”决定簇的部分(4.05%vs.1.22%,P<0.05),两组均常见的突变位点为s47,s126,s145,s168,和s220(分别为28.57%vs.5.17%,45.71%vs.15.52%,14.29%vs.1.72%,14.29%vs.0.00%和17.14%vs.3.45%,P值均<0.05)。HBs Ag与RT蛋白的氨基酸突变在两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区段为s120~s129(rt128~rt137)。相关性分析显示,随着HBs Ag突变率的增高患者的HBs Ag浓度和HBV DNA载量趋于下降(P均<0.05),另外,HBs Ag突变率随患者年龄增大而增大(P<0.05)。大部分(74.29%,26/35)Group I患者血清HBs Ag和Anti-HBs之间存在非特异性。有趣的是,HBs Ag的s G145R突变、插入突变和连续氨基酸突变降低了疫苗接种者血清Anti-HBs的中和能力。2医院就诊人群HBs Ag/Anti-HBs双阳性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分析医院就诊人群HBs Ag阳性率为20.40%(10621/52070),其中HBs Ag/Anti-HBs双阳性为2.48%(263/10621)。HBs Ag/Anti-HBs双阳性在0~9岁和≥80岁人群流行率较高,而HBs Ag(+)/Anti-HBs(-)则相反。Group I患者HBs Ag氨基酸突变率显著高于Group II(1.52%vs 0.81%,P<0.01),差异主要存在于主要亲水区(MHR)(1.68%vs 0.57%,P<0.01),Group I患者HBs Ag氨基酸序列含有较多独有突变位点。两组间临床诊断构成比中,Group I乙肝携带者比例高于Group II(73.00%vs62.25%,P<0.05),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硬化(LC)患者和肝癌(HCC)的构成比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Group I患者除HCC患者外(1.97%vs 2.21%,P>0.05),乙肝携带者、CHB患者和LC患者的HBs Ag突变率均显著高于Group II患者(分别为1.47%vs 0.65%,1.28%vs 0.84%,2.21%vs 0.44%,P均<0.05)。【结论】1 HBs Ag/Anti-HBs双阳性的形成机制及双阳性患者对疫苗接种者的影响HBs Ag的突变和Anti-HBs的亚型非特异性共同造成了慢性HBV感染者HBs Ag和Anti-HBs的共存。HBs Ag/Anti-HBs双阳性患者的部分HBs Ag突变可导致相应RT蛋白的变异,可能影响RT蛋白的功能,且这些突变可能出现累积。另外,对于HBs Ag/Anti-HBs的双阳性慢性HBV感染者应进行严密地监控,以观察他们的疾病进展,预防严重临床症状的发生和突变的HBV传播给一般个体或者疫苗接种者。2医院就诊人群HBs Ag/Anti-HBs双阳性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分析医院就诊人群中HBs Ag/Anti-HBs双阳性的发生率在不同年龄段存在差异,以0~9岁和≥80岁龄段HBV感染者最多见(分别为10.81%和7.92%)。HBV感染者血清HBs Ag和Anti-HBs共存可能与HBs Ag(主要为MHR)的突变造成的HBs Ag抗原性质改变有关。此外,HBs Ag(+)/Anti-HBs(+)和HBs Ag(+)/Anti-HBs(-)患者之间HBs Ag的突变率差异与患者肝脏疾病所处的阶段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品牌引入阶段中形象设计联想节点共振的构建,更好地促进形象设计相关信息对受众的吸引力,以及后续信息扩展的价值支撑点建立,从而保障信息与受众之间转化的顺畅及价
研究背景重型肝炎病情危重,预后,凶险,其治疗是临床上一大难题。生物型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理论上讲可以代偿肝脏的全部功能,构建BAL已经成为人工肝研究领域治疗重型肝
目的 产品设计为形态学的外在表现,安全为形态学的基本属性.深入剖析形态的安全属性,构建面向安全的产品创新设计体系,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生成产品的创新设计解.方法 从历
目的研究三角形蜂窝材料结构参数和压缩速度对其异面压缩性能的影响。方法借助Ansys/LS-DYNA建立基于特征单元的三角形蜂窝异面动态压缩有限元分析模型,而后对三角形蜂窝在不
目的:探讨微信公众平台下的延续性护理对胃癌术后患者负性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目的研究叙事学在老字号包装设计上的创新应用。方法以老字号的包装设计为研究重点,通过查阅文献法和实地调研等方法,掌握叙事学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研究并总结叙事性在
目的:探讨克罗米芬联合调经固冲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
无机物表面识别基因工程肽是一类来源于随机肽展示系统的无机物。通常这类生物活性分子能够识别一些无机物的表面,并被广泛运用于药物传递、医学成像以及组织工程等领域。根
目的制备一种以木薯渣为原料的可食性包装纸膜,并检测其综合性能,以期制备出低成本、性能优异且绿色环保的包装纸膜。方法采用物理-酶解法提取膳食纤维,然后加入复合增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