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作为一国央行的宏观调控手段的地位越来越高。尤其是2008年以来,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席卷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进而演变为国际性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不可预估的经济损失。世界各国在面对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时,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手段来抵制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冲击,使得国家经济能尽快的走出这种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阴霾。因此,货币政策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必然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本文以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市场环境和使用的货币政策手段为背景,将货币政策的相关经济理论和我国实际的政策效果情况相结合,以2008-2017年货币政策有效性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VAR模型对货币供应量、产出、物价水平等指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影响GDP和物价指数的主要原因,且我国的经济增长正趋于“轻型”,货币政策正以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的趋势转变;货币政策在对物价的控制上也趋于平稳;虽然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开放了利率管制,但从实证结果来看,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开放时间较短,且国有机构资金占比较大,使得我国利率传导渠道依然存在阻塞;由于我国股票和基金市场的发展壮大,使得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增加,从而使得即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对投资的传导效果并不理想,货币政策的实施也依然较为有效的拉动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增长。针对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积极完善双支柱调控框架、疏通利率传导机制、构建“利率走廊”模式和引导公众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