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十年代,一批知识分子,凭着中国干部政策的调整,凭着年轻化、专业化这些新的概念,由默默无闻的技术人员、学校教师,提拔进入党和政府的管理岗位,摇身一变成为权倾一方、独当一面的干部,在经历了“文革”之后,在新时期继续演绎着“学而优则仕”的千古神话。“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思维惯势并没有根除,但是少数人凭着文凭和专业资格晋升为领导还是具有广泛的民间传播意义,中国民间对“知识分子”的价值迄今未能充分把握,但是少数人因为“知识”或“文凭”改变自身命运、并因此具有操控别人命运的权力的事实还是从实用主义意义上对八十年代的“知识神话”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电影作为特定时代大众心理的一个折射,基本呈现着这种社会心理。
本文通过对《盛夏和她的未婚夫》、《嘿!哥们儿》、《父与子》及《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等影片的分析,提出八十年代中后期之后,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向开始和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潮有所不同。从文化品格上讲,在走向1989的途中,知识分子的精英化意识逐渐加强,审视民众、启蒙民众、干预社会、设计中国未来的意图逐渐明确,与民间的距离逐渐拉开;而电影界从第五代萌发之初的精英尝试之后,逐渐向民间化、大众化
靠拢,走向“娱乐片主体论”。
本文通过对《盛夏和她的未婚夫》、《嘿!哥们儿》、《父与子》及《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等影片的分析,提出八十年代中后期之后,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向开始和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潮有所不同。从文化品格上讲,在走向1989的途中,知识分子的精英化意识逐渐加强,审视民众、启蒙民众、干预社会、设计中国未来的意图逐渐明确,与民间的距离逐渐拉开;而电影界从第五代萌发之初的精英尝试之后,逐渐向民间化、大众化
靠拢,走向“娱乐片主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