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请留步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wa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6年10月19日5时25分,黎明前的黑暗无情地吞没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生命。他曾勇敢地用笔作战,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爆发出了惊人而耀眼的光芒。但随着先生的远去,他高大的身影在人们眼中渐渐的模糊了,他的光芒也逐渐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了,这就使得很多人对先生产生了误读,这些人中间曾经就有我。
  我所学习的鲁迅的作品,无论是“横眉冷对干夫指”的傲然,还是“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的深奥,抑或是从史书字里行间读出“吃人”二字的狂人的癫狂,都显得过于犀利和深刻。在我的印象里,鲁迅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总爱品评别人、老爱拽些怪词的糟老头,可他的作品又为何倍受推崇呢?
  我无意中从巴金的《随想录》中找到了鲁迅的影子。在《鹰的歌》中,巴老这样写道:“(鲁迅先生)还是那样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这似乎与我原来对鲁迅的印象颇不相同。在《怀念鲁迅先生》中,巴老这样评价先生:“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
  读到这里,我突然感到一阵惶恐,我想大概是我错了。
  于是我埋头于历史资料和各种文献,试图回到过去,回到那段喧嚣的历史中,重新认识那个最无饰也最真实的鲁迅。渐渐的,鲁迅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清晰起来,他如此真实,如此可亲可敬,好像一个每天和你打招呼的邻家大叔。正当我为我认识到这位伟人的“真面目”而松了口气时,“民族魂”三个字撞入了我的视线,引发了我更深的思索。
  郭沫若在鲁迅逝世后曾说:“大哉鲁迅!鲁迅之前,无一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我们现在就正处于鲁迅之后的年代,可“无数鲁迅”在哪儿呢?现在的我们虽然处在和平年代,比起曾经的那段黑暗的日子,我们现在的社会稳定了许多,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停止解剖社会解剖自己。也许在外表繁荣的外衣下蛰伏的问题比那些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暴露出的种种丑恶更难被挖掘出来,这也就需要更多的像鲁迅先生这样的勇敢无畏的民族战士为整个社会鸣响警钟,提醒我们仍需继续斗争,继续在那条崎岖的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继续续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奇。
  然而我们没有“无数鲁迅”,我们只有“无数杜拉拉”,“无数超女快男”,“无数监守自盗的反贪局长”……相较于他们的群体之大,那些活跃在我们视线中的“文化战士”大概是只能够用屈指可数来形容的。虽说先生当初是与封建的腐朽和糟粕作战,现在的“文化战士”是为了保护历史的精髓而战,但本质上都是为了社会的进步而奋斗。可由于实力的悬殊,我们的文化战士虽竭尽全力却节节败退。北京城明城墙被毁,天津杨柳青文化村岌岌可危,端午节由韩国申请成功……这些令人心痛的事实让我不禁怀念起先生,那个曾在“千夫所指”的窘境下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的先生,那个将自己比作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和血”的先生。
  先生,请留步!没有您的呐喊,这个社会会彷徨。先生,请留步!少了您的关怀,青年们会感到迷茫。先生,请留步!
  然而自然法则无法逆转,鲁迅先生不会停下他的脚步,他从容的迈向死亡的脚步就如同他追寻真理的脚步一样坚定,无所畏惧。今年,鲁迅先生的孩子周海婴也离开了人世,似乎先生在这世上也再无任何牵绊了。那面“民族魂”的旗帜现在就保存在鲁迅博物馆里,那三个大字,仿佛在告诉我其实他一直都在这里,从未离开,也提醒我们,要继续沿着他的足迹前行,切勿放弃追求白昼的光明。
  本文作者:北京市东直门中学
  (本文编辑 钱振文)
其他文献
2014上海书展期间,《中国原生艺术手记》在全国众多出版社推出的大量优秀图书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社会、专家及读者的关注和认可。从书名上看这是一本关于原生艺术的书,实际上它不仅仅是对原生艺术的探讨,而是超越了艺术的范畴,上升到思想和人性关怀的层面,故而在这个浮躁喧嚣的社会中,引起了多方深切的关注和共鸣。  中国在经历了30余年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后,经济与社会、与思想发展的不同步,引起了社会各方人士的关
我知道阎宗临先生的名字和学术是在阅读了《阎宗临作品》3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欧洲文化史论》《中西交通史》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当时的心情,诚如北京大学教授高毅在读这些书时所说:“阎宗临,何许人也?随手拿起书翻了翻,没想到这一翻,就久久没有放下,直至粗粗细细地把三本书浏览了一遍,才长舒一口气。我感到了一种震撼:原来中国人也能写这样的世界史!”(《邂逅阎宗临》,《中国图书评论》20
在国际科学界,他声名赫赫,从山区到荒漠、从海洋到河流,把脉地球,寻找矿产。在教育科普领域,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辞辛苦,只为给学生、孩子们“带去一丁点好的影响”。  他就是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  “学习是我最大的渴望。”何继善说。由于家境贫困,好学的何继善没能读完中学。在钨矿工作4年后,全靠着自学,他如愿考上了大学。  如今已八旬的他,依旧保有着一份浓厚的“矿工情节”,每年都
不知道在人们的记忆里,是否偶尔还依稀会想起2003年10至11月上映的爱情喜剧《真爱至上》,这是一部由10个爱情故事窜成的喜剧杂烩。在这部电影里,无论男女老幼,最后都找到真爱。事实上,这类电影源源不断在世界各地以各种版本反复呈现,并为人追捧和期待。可能人们有时候都不是在期待一个故事,而是呼唤一种“模糊理智、盲目乐观”的情绪,为冗长乏味的生活,打一针“浪漫真爱”的鸡血。所以,《北京爱情故事》那句宣传
中国功夫电影一度扬名世界,而现实中的中国武术门派,是功夫电影的营养来源。当这两者天雷勾兑地火,独树一帜的功夫电影于是诞生。对于前者,你可能已经不能再熟,对于后者,可能还需要一点专业的解释,中国电影中的武术流派,虽然潮起潮落,你方唱罢我又登场。但总的大趋势,是从南拳之尊洪拳而始,到现代世界格斗术融合而产生的混合格斗而终。洪拳——流行时代:1940年代至2004年  广东文化是香港电影的基石,在功夫片
各民族、各时代的腐败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究其原因,各种腐败在很大程度上与信仰大面积失落,以及全社会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有关。主张集权的法家式反腐与主张分权的民主式反腐,都未切中当前腐败根源的要害。要从治本的角度来诊治腐败,制度健全和严刑峻法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找到克服信仰危机的有效途径,不能扭转当前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无论是疾风暴雨式的运动反腐,还是分权制衡式的制度反腐,都未必是根本有效的
第一次读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距今已逾五十年,那时我还没有读中学,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我”为主人公,不像其他作品习惯采用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方式,给了我深刻而新颖的印象。上中学后,陆续读了鲁迅的《呐喊》和《彷徨》,以及李青崖的《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商务版),赵颢深的《柴霍甫短篇小说集》(开明版,柴霍甫今译契诃夫)等。才逐渐懂得,用第一人称写故事原是小说家的一种的技巧、手法。故事中的“我”
单元导语作为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和理念,在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对该单元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单元主题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高度概括,作为单元教学的总纲,单元导语如交响乐的序曲一般,为该单元的整组文章的学习奠定了基调。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便应将研读单元导语作为备课的重要环节,以便在制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时树立全局意识
倪庆饩,著名翻译家,南开大学英美文学教授。1928年出生,湖南长沙人。出版译著20多部,尤其擅长诗化散文翻译。在中国翻译史和英美文学研究方面亦颇有建树,发表论文多篇。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倪庆饩的译介,许多英国文学大家的散文经典,中国读者至今都不能读到。  《诗人漫游记·文坛琐忆》(威廉·亨利·戴维斯)、《鸟和人》(威廉·亨利·赫德逊)、《苏格兰旅游回忆》(多萝西·华兹华斯)《水滴的音乐》(阿尔多
《红楼梦》是曹雪芹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在经历了一番特殊的经历之后,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写出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品。当这部作品还在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少数人中流传时,就有人开始对小说人物、故事情节、思想内涵进行品评;对《红楼梦》“本事”进行索解,试图解开曹子之言与《红楼》之味。到了清嘉道年间,士大夫阶层更是争相传抄阅读《红楼梦》,“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阅读、评点《红楼梦》成为一种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