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审美意态与图式设计的探索与革新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chang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华国粹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书法的精妙之处在于集文字的形式和内涵于一体,并通过书法的笔法、结构、章法、风格等要素体现笔画线条的变化无穷,创造出富有造型艺术元素的审美意态与人文哲理,成为中国传统审美观的独特表达。书法家韩之泳先生创立的“老藤书”风,因其书法笔体和字形好似老枯的藤条而得名。“老藤书”开创了行草的一种新的书写方式,其书风开合连络、雄健贯通,疾徐进退,端庄温雅,彰显了中国书法中笔墨的“伟”之雄奇气魄,为当代中国书法文化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全新的表现之路。
  【关键词】形意结合;章法;传承;拓进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一、书法艺术的精妙在于“形”与“意”的结合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华国粹之一。中国书法的美是跨越地域、跨越种族和跨越文化的,它与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一样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对于美的情感抒发,也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生生不息的繁衍方式。
  中国书法的精妙之处在于集文字的形式和内涵于一体,完美地呈现出“形”与“意”的结合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趣,而这种审美意趣依赖书法的笔法、结构、章法、风格等要素来体现笔画线条的变化无穷,创造出富有造型艺术元素的审美意态与人文哲理,成为中国传统审美观的独特表达。书法图式中的构成之美则体现在线条的质感、结构的变化、章法的设计和重心的调整等,这些元素统一表现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审美意蕴。
  古往今来,书法以它无与伦比的魅力为中国人所崇尚。历朝历代,各式书风叠潮起伏,笔墨人杰群星闪烁。它以魏晋之风淡雅而出,于盛唐气象中华丽绽放,在明清遗韵里登峰造极。中国书法就是在这中华文明的恢弘掩映下,彰显出汉字的无限壮美。
  二、“老藤书”的由来
  著名书法家韩之泳先生从艺六十年,在书法绘画和诗词散文领域辛勤耕耘,探索创新,形成了自己贯通古今、豪迈大气、激扬飞越、引领潮流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出秦汉而入晋唐,积宋元而取明清,仿徐渭而顾王铎,博采众家之长,终成一家之气象。
  韩之泳先生擅写行草,花甲之际创立“老藤书”风,亦自号“老藤翁”。
  所谓老藤,即韩先生的书法笔体和字形好似老枯的藤条。想到藤条,眼界中浮现一幅曲径通幽、引深入林的玄妙画境:粗壮的藤干横跨沟坎,细枝末节密如垂帘;恰到好处又见枝头鸳鸯花开,若兰若芷。然而,藤条到秋天时却不成败象。其形老而不枯,其根腐而不朽,这副倔强的姿态真乃天工神来之笔也。正是被老藤这种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气概所感佩,韩之泳先生把老藤的精意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中,创造了这种书体,即称之为——老藤书。
  韩之泳先生说:“书法的玄微精妙之道,不是轻易就能传接,需要有神定气闲、俯瞰芸芸众生的心态,才能做到心手合一,形意兼备。”
  的确,书法之妙,通于神明。当笔走龙蛇、翰墨流转之际,体现的是成书于胸的自信与形神合一的风采,那思理、激情、气贯与神飞,无一不在笔毫之间。观一张白纸,写到好处,变到拙处,书家们在选、拓、临、仿、脱、飞中尽情潇洒;而书法的韵律,则全在于下笔的轻重与书写的缓急。书法的规矩原本变化无常,但如果书写之人有高绝的风骨,那么其书法则自有磅礴之气,祥瑞之吉。
  韩之泳先生的“老藤书”开创了行草的一种新的书写方式,其书风远观如藤萝游动,定其筋骨,向背往还,开合连络,唯是雄健贯通;次又尊其威仪,疾徐进退,俯仰屈伸,唯是端庄温雅。近看审其神情,锋转翻藏,如枯藤虬枝,其形态颇有可观不可亵玩之妙趣;或气势形尽,或笔断而意连,平顺而凛锋芒,健劲而融圭角,引伸而触类,其书之道非常人不能成。
  三、中国书法的笔墨之“伟”
  “老藤书”这种书体固然是韩之泳先生多年艺术探索的结晶,但仍脱不开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精髓——即笔墨意趣。
  笔墨,在书法艺术中就是线条的变化。书法艺术的基本视觉载体是线条,书法艺术也是线的艺术。中国书法中的精髓是具有丰富形态和表象意味的线,那么“老藤书”的笔墨精髓是什么呢?可用一个字——伟,聊以概括。
  “老藤书”之所以称“伟”,既因为其深重和华美,更因为其章法的大气磅礴,这也是书法艺术传延千百年来自带的DNA。观书法之伟:一张白纸,它是书法家借以运筹帷幄、导演一出鸿篇巨制的战场;泼墨于上,霎时间天地万物之事、岁月古今之情,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泻千里,尽情抒发。
  书法原本出自于绘画,以笔墨的形式呈现于世人。它的线条时而宁静雅致,时而雄奇奔放;时而朴实无华,时而瑰丽无比。它表达的是深层次的艺术构思,反映的是生命创造的艺术真理。
  伟,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赋予书法的一种胸怀和品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说:“宝墨飞云动,金文曜日晶。”博大精深的书法,灵气活现,庄重典雅,仅数根线条便能构架出一幅含義深长、秀美千姿的神奇图画。纵观中国书法隽永的历史长河,王羲之震古烁今、颜真卿凛然正气、赵孟頫温文尔雅、董其昌引吭高歌;中国创造之书法,群星映照之彩光,国人享受之盛景,世界惊叹之神奇。
  艺术的“伟岸”之境界,中国书法仅通过单纯的黑色线条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不得不说在人类文化发展到今天仍蔚为奇观。小小的一支竹笔,在宣纸上尽情飞舞,顷刻间意飘云物外,诗寄图画中。书法被誉为纸上的音乐、墨中的舞蹈,它美轮美奂,气象万千;似行云流水,又百转千回;其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其精彩飞扬万里,其神韵高入云端。
  四、“老藤书”的章法运用
  书法中的“伟”除了笔墨的表现之外,还要有章法的协调。笔法是核心,墨法是灵魂,而章法是战略——是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
  在进行书法创作时,运笔、用墨和结字都要服从章法,并在章法的约束之下臻于极致。在书法的规矩上,章法独成体系,但又与运笔的气势和节奏,与墨色的浓淡和润躁,与结字的造型和意境等各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章法的基本要求是要达到知黑守白,疏密得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把书法的神韵完满地呈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章法的“伟”也不妨可以用现代平面设计空间的点线构成理论来解释。书法艺术中的点、线可以看作是实空间,而这些线对于空间的分割与围合,可称为留白空间或虚空间。对于这种空白的处理和空白所产生的视觉张力,在“老藤书”的章法布局中被惯常应用。韩之泳先生在书写时有意识地将“实”转为“虚”,即把书法的空间布局转换为一种图形化的平面语言,使其书法具有一种画面的既视感。在书法图式中,这种“计白当黑”的美学原理,以及“飞白”等手段的合理穿插,巧妙的配置各种笔墨元素的空间关系,既呈现了虚实相映的视觉效果,也丰富了书法幅面的空间层次。
  五、中国书法的“纯”与“真”
  笔墨的“伟”在表象的雄奇之外,也可以引申为一种洞察世界的“纯真”。因为这种“纯”和“真”,书法才能得以纵横挥扫出广阔的宏伟天地。
  当你徜徉于书法浩瀚的笔墨世界,放眼远观:狂放的草书似野马,奔驰于高山平川;庄严的楷书似雕塑,矗立在殿堂楼宇;高古的隶书,会带你穿越硝烟弥漫的古代战场;神秘的金文,则使你沉醉于青铜时代的烽火之間。
  “不随世俗引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林散之先生对于书法的感悟,怎能不唤起同道的共鸣?是的,从韩之泳的“老藤书”中你能体会到世间生命的真谛,从中国的书法中你能发现天地间玄微的哲理。中国书法弘扬的是艺术的“纯”与“真”,它是流淌在中国人心中的淳厚之纯,更是书写我中华传统文化的自然之真。
  六、结束语
  韩之泳先生及其创立的“老藤书”,是其本人以书法艺术为毕生之追求,探索、研习六十载所得的艺术成果,也是书法艺术瀚海之中一朵激情澎湃的浪花。这种书体的诞生,必将为中华传统书法之书风再增添一项新的研究课题。
  中国,在天下大同的今天,书法艺术席卷华夏,风靡世界。中华民族的复兴必将引领书法艺术再创辉煌,神州大地处处闪耀翰墨之光。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6):1.
  [2]涂光社.因动成势[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2(3):2.
  [3]崔生国.文字意态[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6):1.
  作者简介:韩煦(1978-),男,汉族,辽宁沈阳,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城墙作为一城文化载体,与市民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主要以文化功能面向世人,例如西安城墙、赣州明城墙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项目。在未来,城墙或许可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打造未来城市文化空间。而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城墙的功能开发始终建立在古代城墙主要作为防御工事的基础之上。本文试图以东汉开国之前,著名以少胜多战事“昆阳之战”为例探讨古代城墙的防御功能。  【关键词】古城墙;防御功能;昆阳之战  【
【摘要】通常艺术歌曲共有两个部分组成,即诗歌与音乐相结合共同表现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艺术歌曲的确立是根据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大师舒伯特的作品而确定的,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歌曲体裁。本篇论文选择黄自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为例,将从声部中的旋律重叠、旋律对位、旋律呼应三个角度出发分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声部特点,旨在为声乐表演者以及学者们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黄自;艺术歌曲;声部;玫瑰三愿
【摘要】青铜,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纯铜与锡、铅等其他金属的合金,铜锈呈青绿色。青铜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青铜器作为穿越历史文明的精美器皿,以独特造型、别致纹饰、手工打造特色,给后世带来视觉盛宴,留存了历史古蕴。芜湖县文管所收藏的春秋窃曲纹青铜鼎,以纹饰精美、造型浑厚、器形庄严被鉴定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关键词】芜湖县;青铜器;春秋时期;小型器;窃曲纹青铜鼎  【中图分
【摘要】在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多地的庙会活动都受到严重的冲击。钟敬文指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作为文化记忆的一种象征载体,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庙会作为文化记忆的传承方式之一,对它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迫在眉睫,因此,笔者通过对山西临汾沟上村子孙娘娘庙进行个案研究,旨在为更多的庙
【摘要】汶上县古称中都。自汉魏以来,这里佛教文化流行,发现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存。唐宋以后,更是寺院林立,信佛之风盛行。宝相寺和太子灵踪塔,以及地宫出土的金棺、佛牙、舍利闻名于世,使这里成为佛教圣地。  【关键词】宝相寺;太子灵踪塔;佛牙;舍利;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汶上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济宁市。公元前501年,孔子曾任中都宰,清《山东通志》称之为“封疆夹齐鲁
朱理治  1941年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顽固派对中国共产党及各抗日根据地,特别是陕甘宁边区的敌视态度暴露无遗,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明目张胆地对陕甘宁边区采取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的措施,导致陕甘宁边区陷入“几乎没有衣服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严重经济困境。在此危急关头,朱理治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能否稳定金融秩序、保障经济发展关系着边区政府、党与抗
【摘要】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其能够在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当前我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借助三维数字化技术的有效利用取得良好成效。随着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将已有的数字化成果进行有效应用,成为博物馆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伪满皇宫博物院三维藏品展示系统的技术实现、场景应用进行分析,为博物馆数字化成果的展示应用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三维数字化;在线展示;伪满皇宫博
【摘要】存世的地面建筑与地下建筑是墓葬礼仪的物化形态,时人使用艺术化的语言和形式来表饰这个空间:以现实为粉本进行或夸张或压缩或反叛的摹写,形成新的表现形式——“二手现实”。中国古代墓葬呈现出来的视觉形式是动态的,随时呈现出跟时代气息相符的新的艺术形式——镜像艺术。“复古”是一种基于模本的再创造行为,镜像艺术是这类复古行为的表征之一。  【关键词】“二手现实”;镜像艺术;“复古”  【中图分类号】
我所理解的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它和听觉艺术也有内在相通之处,如音乐讲究节奏与旋律,而书家在创作过程中也需要找这样的感觉。如果他在写一幅作品的过程中,没有将节奏与旋律融入进来,我认为这样的作品很可能比较机械呆板,给人拼凑之感。因为旋律犹如一种独特的生命,将之灌注于作品,会使得作品整一而富有气韵。  书法与音乐不是简单的图像节奏与音频节律的对应,而是一种意象的契合,是对情感的表现,不是再现。对于
【摘要】赣南采茶戏孕育于人杰地灵的赣南地区,烙印上客家劳动人民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小写的人”和“大写的人”的辩证统一,以诙谐幽默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乐观自由的自然天性,在对“人”体认的过程中呈现着人文色彩。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人文色彩;九龙山摘茶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盛况于清人陈文瑞《南安竹枝词》:“谣哇小唱数营前,裘扮风流美少年。长日演来三角戏,采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