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喇嘛们还是小喇嘛

来源 :旅游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gang987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喇嘛的生活都是一本多彩的故事书,他们的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也没有大多数人想像的那样神秘,和我们一样,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信仰、价值观与情感。尤其是在我真实记录下来的这些故事里——这时喇嘛才开始佛法生活的第一步,这时喇嘛还都是小喇嘛。
  
  


  从被窝里爬起来、裹上僧袍,燃起僧房里佛龛前的盏盏酥油灯,焚香,供圣水,然后,像潮水一般涌入大经堂,落座在属于自己的卡垫上,打开属于自己的那一章经文。当领诵师高声念完第一句后,诵经声便像由远及近的雷声一般响彻整个大经堂,小喇嘛们一天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学习经文,侍奉师傅,承担寺院分配的工作,像普通孩子一样玩耍,这几乎就是小喇嘛每天所有的生活内容。为了学习经文,小喇嘛每天都要做三次早课,每次大约30分钟,在师傅的引导下诵念经文。然后各自完成寺院安排的各项工作,下午再诵经约一个小时,傍晚时进行晚祷,其他的时间可以由师傅来安排,也可以由小喇嘛自行支配。
  小喇嘛们学习的经文根据寺院的派别不同略有区别,但大多类似,学习的方法主要是背诵和辩论。每年春秋两季,寺院都要举行背诵经文的考试,如果背不出来,便要受到处罚。另一种是辩经考试,由高僧出辩论题,小喇嘛们两人一组,一问一答,并击掌为奏。提问者提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答辩者竭尽所能地展现自己的口才和学识来回答;提问者千方百计挑毛病,钻牛角尖,答辩者如能巧妙应付,众人便发出欢呼,如果理屈词穷还不肯服输,大家便起哄嘲笑。
  如今,随着现代文明的影响,一些大型寺院除了教授小喇嘛经文外也设立了一些现代科目的学习与考试,位于西藏日喀则市的格鲁派著名寺院札什伦布寺就聘有专人教授小喇嘛概率学、英文等。小喇嘛可以在学习经文以外,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至三门其他学科。16岁的小喇嘛拉巴小学毕业后就被父母送到札什伦布寺,他在学校时的成绩就很好,尤其喜欢数学,现在他学经四年,也是寺院里公认的聪明刻苦的好喇嘛,他选修的科目就是概率和英文。他说,他想用最短的时间学完几部经文,还有自己选修的科目,然后云游四海去弘扬佛法,如果有机会,他还希望能去北京的佛学院深造。
  
  虽然小喇嘛入寺时,都带着家人殷切的希望和自己关于未来的美好憧憬,但只有大约二分之一的小喇嘛可以直接进入学经阶段,其他的小喇嘛则被分配到诸如财务、医术、佛乐、绘画、雕塑等专业性的学科学习。
  
  小喇嘛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希望获得晋升,他们将根据寺院设立的晋升体系依次升级,最后通过公开答辩,考取最高学位。考试不及格的,只能当一般的喇嘛,做些劳务的差事。考试合格的就能按照制度得到晋升,并学习更深奥的经文。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格西”是最高学位,也称之为“佛学博士”,按照考核情况又分四类:最高的是“拉让巴格西”,是一年一度的拉萨传大召法会上通过公开答辩确定的;其次是“磋让巴格西”,在藏历二月举行的传小召法会上,用同样的方法考试;第三类称“朵让巴”,第四类称“林色”,都是寺院授予的。毫无疑问,这些对于小喇嘛而言无疑是一项庞大又复杂的学习工程,在如此漫长的修行时间与森严的考核制度下学习,需要极大的耐性与坚持。
  从入寺到完成必修的经文,喇嘛们将用去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光,在严苛的修行生活中度过从童年、少年到青年甚至到暮年的每一段岁月。我常常出神地凝望着穿行在寺院经堂中、广场上青春年少或垂垂老矣的喇嘛背影,想象着他们当年稚气未脱的脸庞怎样与这不同一般的人生坦然对视。
  修习非常好的小喇嘛往往能得到师傅以及乡亲、信徒们不同一般的待遇,有的寺院甚至效仿现在通行的奖学金制度在寺院设立奖励金,用来奖励学经优秀或考试成绩优异的小喇嘛,以鼓励这些孩子更加用功地学习经文。
  当然,跟不爱学习的普通孩子一样,寺院里也有很多害怕学经的小喇嘛,仁布就是这样。他害怕寺院里频繁的考试,怎么也背不下复杂的经文,答辩时更是嗫嗫嚅嚅。他跟我说,每次在经堂上他总努力地背诵经文,可不知道怎么搞的,一不小心又想到别的地方去了。师傅提问时,他真想跑出去藏起来。我听了哈哈大笑,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想想又冒出一句,相信总有一天他有专门可干的事,而且他肯定能干好的。我很高兴他这样想,就把我的有四种颜色的圆珠笔送给了他。他拿着在手心里划了几道后,高兴地跑去跟小伙伴们炫耀去了。
  


  刚入寺的小喇嘛,也不都能学习经文,寺院也是一个小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专才来保证寺院内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寺的小喇嘛顿珠就跟我抱怨过:他的家在拉萨市的林周县,因为叔叔的推荐和萨迦寺的盛名,他赶来这里,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受人尊敬的高僧传播佛法,普渡众生,但是最终却被分配学习佛乐与法事程序。在其他的小喇嘛学经时,他还得充当分发酥油茶的侍经喇嘛!对此他时常沮丧忧虑,但又不敢告诉他的家人,尤其是推荐他来的叔叔,顿珠害怕他们失望。
  萨迦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著名寺院,顿珠的家乡林周也有座萨迦派代表寺院——那烂陀寺。顿珠的叔叔就在那烂陀寺做喇嘛。相比较,萨迦寺是萨迦派最著名的寺院,而且至今仍是藏传佛教中藏书最为丰富的一座寺院,所以他才极力推荐顿珠来这里修行的。藏传佛教经过历代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四大派别,以往的派别之争随着社会结构的稳定已逐渐平息,但各大派之间仍然存在非常强烈且本位的派别意识。像顿珠这样的孩子,如果正在接受的是普通的义务教育,那他就可以选择转学,起码他能拥有选择自己未来的权利。但身为小喇嘛,在他踏进这个寺院的那一刻,他的宗教身份便如影随形,即使还俗,这个身份也永远不能改变。所以他能做的只有忍耐,或者借由自己的努力,在充满阻力的修行生活中艰难地通向梦想的彼岸。
  
  小喇嘛们每天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时候,他们要么在寺院的广场上踢球疯跑,要么去寺院周围的乡间或镇上闲逛,和普通的孩子一样,他们幼小的心灵同样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
  
  在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我遇到了14岁的扎西。他入寺五年,但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很多,活泼开朗,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在我连续两天都徘徊在他的寺院(他常管塔尔寺叫“我的寺院”)后,他主动跟我说话:“你是记者吧?”我笑嘻嘻地摇头,他也笑嘻嘻地说:“你喜欢我的寺院吗?”我说很喜欢,他更高兴了,开始给我介绍他的寺院。听起来他知识很丰富,从他嘴里我也得知了许多文献资料中对塔尔寺不曾提及的趣事。我问扎西:“在寺院的修行辛苦吗?”“当然辛苦,只有付出辛苦才能得来成就!”傍晚,他下课后又遇到我,高兴地跟我打招呼,并跟他的朋友说,我是他的朋友。我说:“我请你们吃晚饭吧!”他摇摇手说不行,我不再坚持,跟他挥手道别,可没走几步他又追了上来,反倒要请我去他家里吃藏餐。
  原来他就生长在本地,家离寺院不远。我欣然同意,于是他和另一个小喇嘛达娃带着我在乡间穿行了一会儿,来到一幢两层带院子的房子前。他用手朝里指了指,说:“这就是我家,欢迎你!”扎西的父母不会说汉语,但友好又热情,我们靠笑容与眼神沟通,扎西时不时跟他们说点什么全家人就都哈哈大笑,笑完又冲我猛点头。用餐时扎西不停摆弄我的相机、DV和一切对他来说新鲜的东西,嘴里还不停地打听我的生活,打听外面的世界……
  作为旁观者,喇嘛的生活于我们总显得神秘莫测,但接触以后你会发现,他们也只是在不同于普通社会的另一个拥有另一套价值观与人生观的社会中的普通一份子,他们的生活虽然与普通人大相径庭,但其组成部分也是人生最基本的内容与情感。因为不同,所以神秘;因为相同,所以吸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去寺院做喇嘛,也是生活艰辛的藏族人家的孩子能选择的相对较好的出路。无人供养的孩子寺院会供给吃住,甚至每月还能获得一些补贴。但是,即使是跟随同一师傅修行,同吃同住的小喇嘛也会因为家境的贫富差距,而在寺院中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这些现象与社会上的景况毫无二致。
  
  


  家庭条件好的小喇嘛从进寺起家人就会为他打点好一切,从日常的吃穿住行到对师傅的供养,家人都会做周到,因此他们也能得到寺院和师傅特别的待遇。而出身贫穷的小喇嘛因为没有钱来做供养或布施,就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当差,几乎所有寺院里的差事都要去做,扫地、站班、排队等,无一能免。
  在寺院里,当差相等于纳税。做了供养或放了布施的人可以免税,没有的则缴税,身无分文的就只有依靠做工来抵税。有的寺院因为小,喇嘛能得到的补贴也非常少,甚至少到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于是便到寺院附近的村里为人背水、做木匠活、打扫、做衣服、做各种杂活来赚取一点钱补充最基本的生活费。这些喇嘛的生活很艰苦,真正用来学经的时间有限,但他们当中却有不少人以吃苦耐劳的勤奋精神和超过别人数倍的努力获得了很高的成就。我曾看到过青海一些小寺院的穷困小喇嘛,睡在地上,用马鞍子当书桌,利用仅有的一点时间用功读经。这样,即使最终不能学成为有学问的智慧高僧,他们也能成为给百姓做法事的专职喇嘛,或者终身为寺院工作。这时候,宗教对于他们就不仅仅是信仰,更是赖以生存的职业。
  扎西的那个好朋友达娃跟他同岁,因为生活境况的巨大差异,和扎西的活泼调皮相比,达娃沉默得甚至有些忧伤。他是日喀则市拉孜县人,由于家里孩子太多,达娃又多病,9岁那年跟随舅舅来到青海,舅舅把他送进了塔尔寺。离家遥远,又与此地唯一的亲人不得相见,达娃非常伤心,还曾经两次逃跑,但是都因为人生地疏、找不到方向而不得不选择回到寺院。无论他逃跑还是回到寺院,他的师傅都没有责备过他。大约入寺三个多月的时候,他生了一场大病,虚弱得连喝水的力气都没有了,师傅昼夜照看他,他才慢慢好起来。别的喇嘛逢年过节都会有家人带着礼物来看望或接回家过节,可达娃自从离家便没有再回去过。家人的样子已经开始变模糊了,家人的身影也远了。师傅年纪大了,身体很差,经常生病,对于达娃来说,师傅就成了他唯一的亲人,达娃始终用心照料师傅,就像师傅当年照顾他一样……
其他文献
地铁在英国被称为Tube,法国人叫它Metro,美国人则说Subway。这个19世纪开始的玩意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国际化大城市的象征。100多年过去了,在美国,路面上的建筑早已是推陈出新、换了又换,而地下轰轰隆隆穿梭着的“铁蛇”虽然也旧貌换新颜,却依旧保留着那些抹不去的时间痕迹……    纽约New York  游走于天堂与地狱之间    有人说,“纽约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在我看来,如果说纽约的地
期刊
“司岗里”是流传于佤族民间的古老神话,“司岗”意为石洞、石窟或溶洞;“里”是出来的意思,原意为佤族人是从大山的石洞里走出来的。这个山洞还有一个特定的地方,就是岳宋乡南锡河对面缅属岩城附近名为巴格岱的地方。过去,佤族人每年都要到巴格岱“司岗里”处剽牛祭祀,以纪念“司岗里”。“司岗里”不管属于哪国,总是佤族老祖先出生的地方,因此“司岗里”又是佤族人心中的圣殿和理想的天堂。  阿佤人有自己的语言、舞蹈、
期刊
此时的青海隆务河畔,河水早已结冰。再过一个月,就该到於菟祭的时节了。到了那一天,7个扒光上衣、身上涂满草灰、用墨汁绘上虎豹纹的小伙子扮成“於菟”,各个高举剑端绑有经咒纸符的木制长剑,为一户户村民跳舞驱魔,以祈求所有邪魔鬼怪被赶走,全村人人平安。      “邦祭”与男女的自由幽会    年都乎村位于青海黄南州隆务河畔,是同仁县的一个土族村,现有人家230多户,1300多人口。这个高原村落坐落在一座
期刊
北海道,本身就是一部浪漫剧情片。函馆、札幌和小樽,分别组成了这部电影的三个情节,带着鲜明的个性。在这个以严谨、精致的细节和暧昧的微笑著称的国家里,它们骨子里的浪漫、不羁与纯净,与每个人的“少年时代”暗合。    从地图上看,这三座城市位于北海道西南,它们勾勒出的那片区域,好似一只踏在海湾中的脚。只有亲身走过这里,你才会理解,为什么岩井俊二能在小樽拍出《情书》这样的“纯爱圣经”,而《非诚勿扰》里的美
期刊
广东有太多人因为生意往来欧洲,而商务游有时比其他形式的旅游更吸引人,因为商务之余,通常都会有当地客户作陪,带你去一些旅行团根本不可能去的地方。而对“空中非人”罗治冲来说,欧洲的蓝天、海港、美丽的小镇街景,都是他镜头的至爱。    很hot很尴尬的第一次    说起来,罗治冲的第一台相机命运相当多舛。那是将近15年前的故事了。罗治冲一直觉得摄影挺好玩也挺神圣,彼时他才刚开始工作,便一咬牙花掉两个月工
期刊
“十一”长假一个雨后初晴的上午,我们来到了神灵之地灵隐寺。雨水洗礼后的灵山天高云淡,苍翠欲滴,十分秀美。这次出游我们轻装上阵,本来没有打算留影,也没带相机,看到这如画的景色,妻子提议租个相机拍照。  于是便走到一个出租亭前,售货的老板娘喜出望外,连忙招呼:“租个相机吧!”妻子问价,老板娘随手取出一个“傻瓜”相机:“押金100元,出租费60元。”妻子有些犹豫,正欲开口还价,老板娘竟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期刊
明净的蓝天下,一望无际干涸的土地,大裂谷阿法盆地的人一代复一代地固守着他们的家园。他们几乎赤身裸体,只穿戴简单的头饰和遮羞布,像是一个被人遗忘的群体……孩子盯着我们,女人们对陌生人颇为戒备,男人们态度不是很好,他们扛着枪,在我们身旁走来走去,用一种警惕的目光审视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如果酋长不在,可以想象他们肩膀上的枪一定是对着我们。  这支特殊的部落在服饰和发型上与其他埃塞俄比亚人有着明显不同:女
期刊
争议声中的“五一假期”,大家原来以为广东省可以借《关于我省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若干意见》之东风,接短驳长,把全国性的三日小长假,变为广东版本的N日型“五一黄金假”。谁知近日见诸于报刊的消息只是“应鼓励员工在五一前后带薪休假,连同小黄金周形成事实上的长假”。  这种模糊的言辞,有作用吗?消息公布,又引来更激烈的争议:  山寨派认为:“这种强行指定休假日子的想法,也只有广东的一些专家才想得出来。带薪
期刊
岗巴,藏语的意思是“雪山附近之村庄”,抬起头便可望见卓木约钦雪山和康钦甲布雪山雄伟的身姿。地处中锡(锡金)边境的这个小县城只有两三条街道,外来人员显得特别扎眼,刚进客栈还没来得及安置好行李,当地派出所的人员就前来检查证件。县城的喇叭不停地播放着一些主旋律的广播,懵然间让人生起了时光倒流的感觉,仿佛回到70年代。    岗巴有座著名的古堡,居住的客栈推开窗户便可望见它巍然而立的身影,暮色清晰地勾勒出
期刊
经济师,英国文学及管理学双学士,吉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珠海德翰大酒店(原珠海国际会议中心大酒店)总经理。曾获国际金钥匙组织颁发的“总经理钻石金钥匙”等多种荣誉,所领导的酒店主打商务会议品牌,连年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近10年来,会展业作为在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以年均20~30%的速度超常增长。这使得在旅游业界人士当中,“会议型酒店”这个字眼越来越时髦。但是只是时髦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