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状元文化

来源 :人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tig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状元”这个名字曾经风靡整个中华大地。千百万士子追逐着这顶桂冠,希翼通过金榜题名,步入政坛。“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成为荣耀和显赫的代名词。
  中国科举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在这1300年间,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隋文帝开科举,隋炀帝设进士科,但由于历史湮没,隋炀帝时的开科情况今已不详。一般认为,中国科举史上有名可查的第一位状元(文科状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的孙伏伽,但这一说法也有争议。
  “状元”一词始于唐朝。凡举人进京会试,须先到礼部投状报到,故时人称进士第一名为状元,又称状头。唐代一般不举行殿试,会试就是最后一次考试,所以状元就是会试第一名。但唐朝状元并没有高出一般进士之上的特殊荣耀,也不为史书所特别记录。如王维、柳公权等人,史书中只称“中进士”,并不强调其状元头衔。
  唐朝状元含金量低,究其原因就是唐朝的试卷不仅不糊名,考官还会根据考生的推荐人递上来的“行卷”决定录不录取。所谓“行卷”,就是考生们把平时写的一些最得意的诗赋文章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呈送给朝廷权贵或者社会名流,请求他们向主考官推荐。在唐朝,名门望族有“五姓七望”之说——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王维即是出身太原王氏。
  安史之乱后北方生灵涂炭,人口南迁,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超越北方。南方状元的人数占比,也从安史之乱前的一成多上升到三成以上。
  到了宋朝,南方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中心。宋初的时候,通过大运河、汴河运达开封的南方漕粮为400万石,几十年后这一数字就增加至700万石。而整个北方黄河流域运抵京城的漕粮只有200万石,由此可见南方的富足。百姓生活富足,就要开始增加教育上的投入。
  在唐朝科举制度的基础上,赵匡胤作了两大改革。一是废止了唐朝以来的“公荐”制。考生再也不能从达官贵人以及主考官处获得推荐。二是开启了殿试,进士们都成了“天子门生”。这两大改革,都能减少营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为了防止主考官在评选时作弊,后来又有了“糊名弥封”和“誊录法”。这些举措,都大大增加了进士乃至状元的含金量。在唐朝,士人取得功名后还要经过培训,考试合格,才有资格担任官职。而到了宋朝,只要是进士五甲以上就可直接授官,而且升迁的速度和级别之高也是其他途径入仕的人所比不了的。据统计,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前后共任用宰相七十一人,其中进士出身六十四人,非进士出身仅七人。
  到了南宋,北方沦为故国,南方免于战乱,社会安宁,无论是状元数量超高的江浙和福建地区,还是其他省份,其州学和县学的普及率都在90%以上。
  到了元朝,南方士子的才学却无从发挥。朝廷78年不开科举,后来虽开了科举,但其制度设计在各方面对南方人都不公平。即便侥幸中了进士,也只能做小官。绝大部分文人入仕无门,便加入到元杂剧的创作队伍,倒是促成了元曲的空前繁荣。
  明仁宗洪熙二年(1425年),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才制定办法,卷子照样弥封誊录,但注明“南”“北”字样,分配名额是“南六十,北四十”。南北分卷取士遂成定制。到了宣德年间,又从南北卷中分出中卷,规定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取三十五名,中卷取十名。明朝276年间共出了89名状元,其中南方78人,北方11人。这个比例,大概就是南北方士子水平的真实差距。
  清承明制,只是在南北分卷制度的基础上,发展为分省定额取中制,区域配额越分越细。在114名状元(其中2个满人状元,1个蒙古状元)中,南方占了100人,其中经济发达的传统考生大省江苏、浙江占了七成。北方只有11人,排名前列的是山东和直隶,这两个省都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省份,明清时期,运河沿岸是当时北方最重要的经济、文化区域。明清两代山东出了10名状元,其中有6名来自运河沿岸的城市。
  据说清朝的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痴爱书法,因此,在清朝的科举考试中,所选出的状元大都是那些书法出众的考生。
  比如,顺治皇帝喜欢欧阳询的书法,所以他在选状元的时候首先要看哪个考生的书法最接近欧阳询的风格。所以,顺治九年(1652年)的状元邹忠倚和顺治十五年(1658年)的状元孙承恩都是用欧阳询的字体写的考卷,被顺治皇帝一眼看中,选为了状元。
  康熙皇帝喜“二王”的书法,所以,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状元归允肃、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状元蔡升元、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状元汪绎的字体学的都是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
  中国共有700多位状元,照理应该有700多份状元卷。但由于历代战火的原因,使得大部分状元卷都流失了。如今现存唯一的一份是明朝赵秉忠的状元卷。这份状元卷由于各种原因流落民间,现被当作国宝存于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
  《状元卷》为22折册页,每折高47.6厘米,宽14.1厘米。正文15折,每折6行,行满32字,全文共计2460字,通篇以字径1厘米的小楷写成,并以朱笔句读。其点画循规蹈矩,结体严谨工稳,综观之,虽稍有生气不足之缺憾;细察之,却不乏匠心独运之佳构。更为可贵的是在这决定其去取进退和前途命运的殿试中,赵秉忠仍能把洋洋洒洒数千言的政论文章书写得从从容容,笔笔不苟,字字匀停,从中不难看出这位年仅25岁的考生所具有的笔墨功夫。他的这份考卷最终以文章、书法俱优而征服了担任评判的9位读卷官,在296份殿试卷中脱颖而出,并博得万历皇帝龙颜大悦,在卷首御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于是,赵秉忠便题名金榜之首——中了状元,他的这份殿试卷也就成了“状元卷”。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字润琴,号石云,直隶河间府肃宁(今河北省肃宁县)人。春霖家道贫寒,幼年时曾跟随父母在济南生活,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深受老师喜爱。
  刘春霖在诗书画上均有极高的造诣,尤擅小楷,其小楷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晚年,他为了生存,坚持以写字卖文筹资。他的书法自成一家,有较大影响。退隐后,以狀元之名,润笔卖字,应接不暇。他的书法圆匀平正,为典型之馆阁体。当年翁同龢见还没有登第的刘春霖的笔墨,曾惊叹不已,预言他将大魁天下。
  刘春霖曾出版小楷字帖《大唐三藏圣教序》《文昌帝君阴骘文》《闲邪公家传》《兰亭序》《灵飞经》等多种。从传世的作品来看,隶、真、行、楷皆为所长。现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中有其多件作品。
其他文献
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毕生追求"王道",在理想与现实的乖离中,文中子感受到了与孔子相似的对时变的无奈与叹息。文中子回归故乡后选择著书立说、专行教化,培养了一批具有德行和从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喘证”“心悸”“水肿”等病证范畴,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该文认为小肠通过小肠主液的功能影响水液代谢,进而影响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及
<正>新《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新法)自2015年5月1日实施以来已一年有余,其间的变化、促动、喜悦、彷徨相互交织,很少有法律能像这样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引发持续关注。一、
目的:研究妊娠中期孕妇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与牙周炎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中期妊娠妇女为研究对象,其中牙周炎30例,健康对照者30例。分别检查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
将自发光、反应型高分子材料在一定相容剂作用下进行强制搅拌融合,并配合使用定量助剂,可形成一种用于道路建设的长余辉自发光涂料。该涂料白天吸收太阳光能量储能,晚上可自
文章以实验室制备的膨化稻壳作为吸附载体,进行α-淀粉酶的固定化实验研究。对制备的膨化稻壳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稻壳膨化后结构更加疏松,—COO—和—OH等活性基团大量暴
文章分析了MOA下节故障接地的原因,提出了对同厂家同型号MOA专项隐患排查及开展红外测温和带电测试等防范处理措施。
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质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人们的衣食住行水准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于生活环境、资源供给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给予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
下面提出在一般住宅存在的几个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设想,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试点工程来鉴定这些办法的实际效果。当然,这都是些初步想法和较草的方案;在搞试点之前还需
Mixter和Barr在上个世纪30年代首次阐述了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概念,并实施了真正意义上的LDH手术[1-2]。LDH多发生于从事高强度工作的男性患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