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应求“本”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皇帝的新装》是学生从小了解的童话,因此学习起来比较轻松。皇帝对新装的痴迷→骗子投饵诱皇帝上钩→两大臣和皇帝去看新装→皇帝穿新装参加游行大典→新衣真面目被揭穿,皇帝及其官员丑态毕露。一直是这样备课的,可是一直在反省自己,难道就这就是文本的本义吗?新课标一直倡导要有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所以我想要改变一下现状。
  案例描述:在我第二遍上这篇文章的时候,在学生自认为已经理解课文时,我反问了学生一个问题:“皇帝、大臣、百姓真的愚蠢吗?请大家仔细想想。”许久,学生都没有反应。果然,他们被我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弄晕了头脑,不知所措,于是我开始耐心引导。
  师:请大家先看看皇帝的表现。
  “那正是我最喜欢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织出这样的布来!”从皇帝做新衣的动机来看,皇帝不但不蠢,甚至还有点小聪明,因为他要新衣的目的是辨别称职不称职,这对一个领导者来说相当重要。从皇帝选派官员的慎重程度也可以看出皇帝并不蠢。
  师:请各位同学再看看大臣们的表现。
  “我并不愚蠢!”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因为我不配担当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因此他就把他完全没有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对他们说,他非常喜欢这些美丽的颜色和巧妙的花纹。为了让别人不觉得自己愚蠢、不称职而说了谎话,这不是愚蠢,而是一种为了保全自己的聪明。
  连举两例后,很多学生似乎有所领悟,开始举手想表达看法。
  生:我觉得百姓也并不愚蠢。
  A.“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出声来。
  B.“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C.“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A句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说的话,他只是很自然地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实话实说而已。我们再看看百姓的表现,不能不说是成年人的悲哀。B句注意爸爸只是转述而已,他自己并没有肯定地说皇帝没有穿衣服。这在C句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尤其是后半句“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将百姓的丑恶灵魂彻底揭露了。这样即使皇帝怪罪下来,自己也可以将责任推到那个不懂事的孩子身上,是那个小孩讲的,不是我讲的,我只是转述而已。所以,我认为百姓并不愚蠢,他们都是绝顶聪明的自我保护者。
  此时我因势利导:综上所述,皇帝、大臣、百姓并不是愚蠢而是迫于皇权的压力,或是不愿放弃自己所拥有的官职(利益)。因此,骗子实际上是狐假虎威,瞒天过海,利用皇权来愚弄大臣、百姓。谎言生存的土壤是权力,而真话的生存环境是民主与自由,安徒生直指的实际上是皇权、是专制。“说真话是要牺牲利益的,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那我们究竟要不要说真话呢?”我问。
  此时课堂上安静极了,没有人敢回答。很多学生很迷惘,说真话可能让自己前途未卜,那究竟要不要说真话呢,还能不能说真话呢?在学生困惑之际,我巧妙引入《鱼我所欲也》中的一段话:“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当利益与正义、真理相悖时,如果你选择真理那就说真话,如果你选择利益那就说假话。这让我自然地想到另外两句话:“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哈佛大学校训)。历史上,比干、司马迁、哥白尼他们明知道说真话会危及自身利益甚至是生命,为什么还要说真话呢?那是因为在他们眼中还有比生命更重的东西,那就是“义”,或许这就是伟人与平常人的区别吧!
  到此为止,课算是结束了,学生对是否说真话的迷惘似乎也解开了。而我上课的重点是定位在对人性弱点、权力、专制制度的批判上,放在了学生对真理的崇尚与追求上。
  教学反思:前次在教授此文时,我把重点定位在揭露统治阶级的愚蠢、昏庸无能或是要像孩子一样心灵纯洁、无私无畏、敢说真话上,那这次这样解读对不对呢?这两种解读究竟哪一种更接近文本的本意呢?
  带着疑惑,我再次查阅备课资源,教师用书中有对本文写作背景的补充:“本文写于1837年,丹麦当时是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阶级头子,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的社会病状。”把文本放到作者生活的特定历史场景中,更有利于文本的解读,发现安徒生的本义应该是偏重于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上的,反思我第一次的解读,感觉是多么简单、肤浅,甚至是一种误读、错读。
  一篇文章好比一座冰山,往往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一角,而隐藏在水面之下的才是它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钱梦龙老师讲:“看一位老师是否成熟,主要标志有两条:一条是在教育思想上是不是有明确、一贯的追求,另一条是有没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我认为“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就是解读教材的能力,就是对文本核心价值的把握能力。当然,这需要教学经验的积累,但更重要的却是不断求索、挖掘创新的意识,千万不能备一次课而重复使用一辈子,那样,文本的魅力、教学的美感你将永远也不可能体会到。
其他文献
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而我认为,只有自信还不够,还需要有拼搏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看到远方的彩虹。  雄鹰之所以能在蓝天上展翅飞翔,是因为它不断地努力,飞越了高山,超越了自己;老虎之所以能成为森林之王,是因为它经过血腥的厮杀,战胜了对手:人类之所以能成为地球的主人,是因为经历了无数磨难,终于百炼成钢。  我们就像九曲黄河中的一块石头,如果不够顽强、不够勇敢,就会被大浪淘汰,最终成为一粒不被人注意
期刊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具体生动、言简意赅、含蓄委婉的效果。古诗文中的“借代”有以下几种:  一、以特征来代本体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用“朱门”代替显贵之家。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人,在全国
期刊
【甲文】  养鸡  韩少功  农家有三宝:鸡,狗、猫。鸡是第一条。  放在以前。鸡是一般农家的油盐罐子,家里的一点油盐钱,全是从鸡屁股头挤出来的,现在经济有所改善,但鸡还是一般农家的礼品袋子,要送个情或还个礼,大多冲着鸡下手。  入住山峒以后,农友们渐渐摸清了我的来历,与我家一来二去之后,常送来一些瓜菜、红薯、糯米、熏肉,有时还用化纤袋装来三两鸡仔。  我家的鸡圈由此迅速地热闹起来。鸡仔长大以后,
期刊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也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去探寻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傣家观造纸  雷九江  如今,到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走进孟定芒团傣族人家,游客们能亲眼(  )与蔡
期刊
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作者通过叙写自己遇险的经历,说明了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处于什么样的险境,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的小困难逐一克服,就能战胜一个大困难的人生道理;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这些名篇佳作之所以动人心魂,是因为它们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对生活进行提炼的过程中写出深意,便能“意高而文胜”。  如何写出深意,让作文的思想境界
期刊
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熟练掌握和运用写字的技能,既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功,更是一种优秀的文化素养。  重拾汉字之美  刘洋  “今天,你还会写字吗?”这个原本不成问题的问题。如今却成了问题。  随着手机、电脑的日渐普及,汉字书写脱离日常生活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汉字的书写水平下降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7月24日,国学经典与汉字书写研讨会在郑州举行,多位专家对手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可见,语文教材不仅仅是教学的蓝本、阅读的范本,更是写作的样本。阅读是写作之根,自从文字起源之日起,阅读和写作便如一对孪生兄弟般应运而生,如果没有阅读,写作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要以读导写,以写促读
期刊
浓郁的“语文味”是各层次的语文课堂教学都必须具备的。本文通过分析“语文味”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现状,提出营造“语文味”的几个策略。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现状  “语文味”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它能够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大幅度提高。具体而言,营造“语文味”,就是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体味文本语词、文章内涵以及课文情感等,使学
期刊
我们所说的美育就是一种审美教育,也就是说要通过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艺术创作上的美来对受教育者进行美的教育,帮他们把握和衡量审美心理,用以提高他们无论是对大自然还是对社会生活或者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让他们拥有一个正确的审美观念,拥有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技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而散文、詩歌的教学更是对学生展开审美教育最主要的途径。  一、美育的历史及
期刊
多媒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涉及到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元素。正是由于它的这些特性,有了它,才使单调的课堂有了生动的色彩,它就像个可爱的“精灵”,活跃在课堂上,活跃在老师和同学们之间,它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真可谓是课堂的“小精灵”,教师和学生的好帮手。下面我就粗浅地谈谈我在使用多媒体时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以便和教育界的同仁们共勉,为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努力。  在日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