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课程资源 传承地方艺术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f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温岭大奏鼓”的教学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情感体验三方面入手,将乡土音乐引入小学音乐课堂,让学生了解家乡特有的音乐文化表现形式,感受其音乐特色与魅力,传承与推广家乡文化,尝试让音乐课堂成为传承乡土音乐的主渠道。
  [关键词]乡土音乐;温岭大奏鼓;小学;音乐
  音乐来自生活,生活创造了音乐。如果学生能够从自己周边的环境中发现音乐、学习音乐、探究音乐、享受音乐,那么一方面会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另一方面也会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但是,在通俗音乐盛行的多元化音乐时代,还有多少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音乐?笔者通过调查所在学校四年级的学生发现,大部分学生不了解也不喜欢温岭的本土艺术文化,甚至对于最具本土特色的“温岭大奏鼓”(以下简称大奏鼓)也知之甚少。乡土音乐正逐步远离少年儿童,一些民族民间的艺术精品正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因此音乐教师有必要收集地方艺术,将本土音乐资源整合优化,带入音乐课堂,使学生能够接受本土音乐文化的熏陶,也使乡土音乐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保护。
  一、精选教学内容
  1.优化传承,“炫”出内涵
  乡土音乐是来自民间、来自生活的生态音乐,往往具有旋律简洁、情感率真、形式活泼等特点。为了让乡土音乐发扬光大,能够在课堂中“炫”出其特有的魅力,教师需要开展搜集与整理工作,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优化与创新。
  大奏鼓是石塘渔村“海的舞蹈”,相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表演以渔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极具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张力。起舞时,由男人装扮的“女人们”手执木鱼、扁鼓、唢呐、锣、钹、磬等乐器,伴随着大奏鼓的节奏,时而有力欢快、激情粗犷、跳跃腾挪,时而婉约柔美、轻移碎步、如痴如醉,堪称当今中国渔民第一舞。大奏鼓早在1990年就被收录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播出有关大奏鼓题材的影片《渔村小叙》,是温岭乃至台州最著名的民间文化。为了更好地搜集和学习大奏鼓,笔者多次前往石塘镇体验、考察,发现大奏鼓是以大鼓为核心,唢呐的旋律随着鼓的节奏自由创作,不同的表演者,在旋律上也会有所变化。也正是因为大奏鼓的音乐随意性大,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就成为最大的难点。但是,大奏鼓所包含的内容虽然很多,主要的还是边跳舞边演奏打击乐器,每种打击乐器,都可以有各自的敲打节奏与舞步。经过多次试教,笔者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是感受大奏鼓的魅力,了解本土的民族文化;二是学习大奏鼓的表演,初步掌握木鱼、小锣、小钹、大鼓等打击乐器的演奏,并结合大奏鼓舞步进行四声部的合奏;三是在音乐活动实践与创造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愉悦感受,在乡土音乐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
  2.点化亮点,“炫”出创新
  乡土音乐讲究传承,但也需要整合优化创新,使其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与欣赏水平,增加让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成为有效的音乐资源。笔者鼓励学生有个性地表现音乐,用教师的创新精神,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例如,教师鼓励学生用各种声音模拟乐器,甚至让学生用箬山话唱出唢呐的旋律(原先的大奏鼓没有歌词)。在大奏鼓中,学生不会吹唢呐,因此唢呐的表演是个难题。而如果单凭曲谱的学唱,学生会很难体会大奏鼓的旋律魅力,并且学唱起来很枯燥。为此,笔者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将石塘镇的一句箬山方言“船进来了,大家来敲喽”放在唢呐旋律中让学生学唱,这样既可以表现地方特色,又能让学生体验唢呐旋律。于是,教师带着学生一边用方言唱出嗩呐旋律,一边模仿吹唢呐的扭动动作。在这一扭一唱中,“炫”出了对民间艺术传承的创新,也炫出了课堂的亮点。
  二、优化教学方法
  1.巧化情境,“炫”出兴趣
  “土里土气”的乡土音乐是否真的被学生所接受呢?台州电视台的《阿福讲白搭》栏目极受欢迎,就因为它非常贴近人们身边的生活。乡土音乐也是源于生活的,但是如果学生不了解,也会没兴趣。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在“土里土气”的乡土音乐与“很炫很赞”的音乐课堂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为此,笔者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聚焦在学讲箬山话,学习大奏鼓特有的舞步和大木鱼等打击乐器,以及服装和化妆上。在教学时,教师先用箬山话导入,但是对这句话的意思暂时保密,留下悬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往下学。之后谜底揭晓,使学生不仅明白了为什么要表演大奏鼓,还领悟到了大奏鼓的艺术特点。最后通过变魔术与化妆表演,引发了又一个学习的高潮。整节课,环环相扣,悬念多多,惊喜多多!
  实践证明,学生真正开始接触乡土音乐后,就会被其本土特色所吸引、感染并且乐在其中。这种既陌生又熟悉的音乐,可以开启学生探索音乐的大门。教师只要引导恰当,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巧妙设计课堂环节,民间艺术就不会离学生越来越远。
  2.分化难点,“炫”出重点
  一节好课,把握好重难点非常重要。教师要紧紧围绕重难点展开优化设计,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模糊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乡土音乐教学的重难点,需要教师根据所搜集的资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这对于习惯了从课本及教师用书中找重难点的教师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般来说,乡土音乐包含的内容都较为丰富,短短的40分钟内,若想把全部信息都传递给学生是来不及的,只有抓住一个重点,沿着一条主线贯穿下去,将难点逐一分解,整节课才能紧凑而有效。
  例如,大奏鼓包含的内容很多,光是乐器就有唢呐、木鱼、锣、钹……还有舞蹈、队形、服饰等。笔者花了很多时间反复试教,教学重难点才慢慢浮出水面。而重难点的分化则在教学流程中反复调整才确定下来。通过一次次的尝试,笔者挖掘出大奏鼓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拿着乐器跳——热烈粗犷;二是男扮女装——幽默诙谐。为了避免集中学习带来的枯燥,又为了分散难点,教师把木鱼、锣、钹这些节奏简单易学的打击乐放在欣赏前体验学习,而大鼓、唢呐旋律等比较难的环节则放在欣赏后体验学习。此外,鼓的节奏是最难的,所以,笔者又在鼓的节奏下面加上简单的鼓词“我们来敲鼓”,学生就这样读出来,难点便不攻自破了。   三、重视情感体验
  1.强化体验,“炫”出激情
  音乐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令人愉悦的、实实在在的,可以充满情感,又富于理性。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曾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因此,音乐课中的学习应以音乐体验开始,以音乐体验结束。对学生而言,音乐体验是对他们真正的回报,如果体验是实实在在的,那么收获也是真真切切的。
  笔者在“温岭大奏鼓”的教学设计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从学习打击乐器,体验大奏鼓的舞步和节奏;到欣赏和探究大奏鼓,体验大奏鼓的内涵;再到学唱箬山话,体验大奏鼓的唢呐旋律;一直到最后的表演大奏鼓,体验大奏鼓饱含的激情,學生自始至终在参与中感受与学习。大奏鼓的丰富内涵,唯有体验才能领会,才能从“走近”变成“走进”。在体验后,学生们才真正了解了大奏鼓热烈粗犷、幽默诙谐的特点。当学生在脸蛋上贴上红胭脂,穿上大奏鼓服饰,拿起乐器扭动身体的时候,大奏鼓的魅力一览无遗,学生的热情也被一步步激发出来。
  2.同化情感,“炫”出共鸣
  当欣赏者与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产生共鸣时,才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实际上,哪怕是对音乐知识一窍不通的人,也能接收到美好音乐所传达的信息,也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在音乐的旋律中,获得亲切感、认同感。因此,音乐教育不能忽视情感的培养。乡土音乐是本土文化的缩影,甚至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若能通过乡土音乐而认同其所带来的艺术文化和价值观,那么必定会更加深爱自己生长的土地,使乡土音乐和高雅音乐实现重叠和升华。这不也是音乐教育的重大收获吗?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氛围中感受音乐,并从中得到情感的释放和共鸣。
  大奏鼓教学进展到一定程度,学生学着扭过了,也试着跳过了,但由于对渔民的生活了解甚少,不能理解跳大奏鼓的原因,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用这种奇特的方式迎接渔民从海上归来。为此,教师借助形象生动的当地“土话”,来触发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共鸣。教师用土话介绍大奏鼓的来源,营造氛围,感染学生,让他们体会温岭海边渔村的特殊情景。学生陶醉其中,舞蹈就会更加精彩生动。通过大奏鼓的现场互动、演奏、表演,学生愉快地感受了音乐,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在表演大奏鼓时,更加准确地表达出了作品的情感,舞出了音乐的形象和意境。
  综上所述,要让“土气”的乡土音乐走进大雅的音乐课堂,教师需要选取本地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找到乡土音乐与教材的连接点;要优化教学方法,找到乡土音乐和学生认知的契合点;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找到乡土音乐与学生情感的共鸣点。通过反复实践与探索,让乡土音乐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炫”出别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郭向和)
其他文献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经自主申报、专家评审和公示等程序,确定“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29项竞赛活动为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全国性竞赛活动。为进一步加强竞赛活动监管,教育部提出如下工作要求。一是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二是加强竞赛活动日常监管;三是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体系。  (教育部網站,2019-04-11)
[摘 要]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宓家埭小学在实践中探索出了适合培养提升本校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开设现代智力七巧板校本课程,开展现代智力七巧板校级拓展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等核心素养,成效显著。  [关键词]核心素养;现代智力七巧板;校级拓展活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立足校本研修助教师成长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以全国十一五重点课题“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制度创新”及十二五重点课题“构建区域幸福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为载体,立足校本研修,通过读书分享、案例研究、联片研究、名师工作室等多种形式进行专业对话,使教师在激扬智慧、凝聚合力、追寻专业发展的愿景中,改善了生命、生活和工作状态,整体提升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专业水平。并采取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教育培训模式,组织名师、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课程目标来看,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从认识层面来看,应在尊重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强化学生的素质培养;而从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整体来看,语文素养的培育需要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一、长期与短期的关系  从学科特点来说,语文学科不是一门短期能见效的学科。因此,学生要想
人类的战争史也是一部认识科学规律、利用科学规律的历史,科学对于战争形态的变化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如投石车的出现改变了攻城戰争的形态,巨大的石块被利用杠杆原理抛出,这就是古代的“炮(砲)”。投石车在冷兵器时代,堪称超远程打击。通过探寻历史来学习科学,能够促进文理学科的融合。  一、课程重点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件、物理概念、测量方法等,根据探究过程和记录的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投石车的规律
[摘 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课程形态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会导致实施过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此,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实践,使之充分发挥助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的作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整体设计;共建共享;项目推进;综合改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课程,同时,也被普遍认为是难点课程。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以来,部分教育
坐落于泰山脚下,毗邻孔子故里曲阜的山东省宁阳县乡饮中心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寄宿制学校。得益于齐鲁文化的浸润,学校实施文化立校战略,致力于促进师生获得幸福体验和共同成长,探索出了一条“和美教育”之路。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泰安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等二十多项荣誉。  一、更新教育观念,建设和美课程  更新教育观念是深化教
教育个性化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对学校而言,它就是发展办学特色,创建特色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基于此,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中路小学提出打造“智慧教育”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慧心、慧眼、慧行”,使其成为“智慧”之才。  一、“智慧教育”办学特色的实施背景  “智慧教育”是学校顺应教育改革趋势而提出的个性化发展主题。纵观当今国内基础教育,特色学校创建
[摘 要]为让课程服务于师生生命成长,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经济开发区澄阳小学理清了“突破一点,带动全局”的办学思路,聚焦“银球文化”课程,顶层设计先行,确定了“以球润德、以球益智、以球健体、以球启乐”的特色文化课程理念,建构了“银球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在特色课程建设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学校又尝试以“银球文化”特色课程为起点,构建了独具学校特色的“七彩阳光”课程,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的系统性开
[摘 要]当前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立足民族地区实际,通过对甘肃省甘南州以及临夏州农村学校的调研,从学校教育、家庭生活、心理健康以及社会支持体系方面分析了当前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生态困境,并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以及留守儿童自身层面提出了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