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之歌》 诞生始末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ulsww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六三年的春天,使我们如此地激动!—— 历史在回答:人呵,应该这样生!路呵,应该这样行……”贺敬之这首创作于1963年春天的长诗 《雷锋之歌》,歌颂了雷锋短暂而又伟大的一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首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的长诗,与开国上将王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震:“诗,一定要写好雷锋精神!”
  1963年早春,北京医院病房内,时任国家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刚刚动完手术,躺在病床上看报纸。将军看的是刊登在 《人民日报》 上的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 雷锋》。看到雷锋身为农民自卫队队长的父亲被地主反动武装活活绞死,母亲受到地主侮辱后悬梁自尽,哥哥给地主扛活累死,弟弟又被活活饿死,年仅7岁的雷锋沦为孤儿……这位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热泪夺眶而出;看到雷锋这位共产主义战士爱憎分明、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好事做了一火车的先进事迹,老将军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为人民解放军出了这样一位好战士而高兴,为自己有这么一位小老乡而自豪!他再也坐不住了,决定要为宣传雷锋精神做点什么。他大声地吩咐秘书:“立即让郭小川和贺敬之柯岩夫妇到我这里来!”
  王震虽然是一员武将,自谦“大老粗”,可他读书很多,知识面很广,喜欢和文人打交道,交结了不少作家、诗人朋友,并十分爱护他们,如艾青、丁玲等在“文革”中受到冲击时,他挺身而出保护了他们。据说王震受周恩来的嘱托,在北大荒和新疆建设兵团安排被原单位划成右派的文化界人士1000多人,名为劳动改造,实为保护起来,避免受到冲击。曾任王震秘书的郭小川,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离开北平奔赴延安,参加了八路军,被分配到王震任旅长的三五九旅,曾从事宣传、教育和机要工作,解放后担任过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1963年他正在 《人民日报》 任特约记者。闻听老首长有令,郭小川立即叫上在中国剧协任职的贺敬之和在中国儿童剧院工作的柯岩往医院赶。
  贺敬之早就十分敬慕王震将军。他16岁从老家山东台儿庄逃难求学,辗转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3年春节,贺敬之跟随艾青带领的延安鲁艺秧歌队到南泥湾慰劳三五九旅。演出中,演员演唱了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的 《南泥湾》。贺敬之当时是一个普通的文工团员,只有19岁,和秧歌队员们一起坐在地上,仰望主席台上王震讲话的风姿。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叱咤风云、大名鼎鼎的王震将军,但却没有机会直接交谈,王震还不认识他。直到十九年后的1962年,王震到北戴河参加中央会议,由郭小川引荐,贺敬之和夫人柯岩才与久仰的王震将军在这个海滨城市得以面谈。王震在延安时就对 《南泥湾》 和 《白毛女》 非常喜欢,所以与贺敬之一见如故。贺敬之回忆:“他 (王震) 穿了一条马裤,见面就问:噢,你就是贺敬之啊!虽说是第一次面对面与王震交谈,双方的谈兴都很高。”
  郭小川与贺敬之夫妇来到王震的病房,王震急切地招呼他们在病床前坐下,一边念着手中的报纸,一边热泪盈眶地向他们讲述雷锋的感人事迹、重大意义和自己的感受。之后,非常动情地说:“你们这些诗人都看了没有,应该写写这个雷锋!担当起学雷锋、写雷锋的时代重任,我们这些老头子都要向他学习呢!”三人听了王震将军的一番话,深受感动。将军亲自调兵遣将、布置任务,作为喝过延河水,吃過陕北小米的老兵郭小川、贺敬之自然掂出了其中的分量;柯岩尽管是个“新兵”,但也意识到这件事的不同寻常,感觉到肩上沉甸甸的。三个人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就像出征前向首长表决心那样说道:“我们三个人一起去抚顺,深入连队采访,一边体验生活,一边学习雷锋。保证完成好首长交给的这项任务。”王震听了,满意地点点头,在与三人作别时,又特别叮嘱:“诗,一定要写好雷锋精神!”
  柯岩:“雷锋在抚顺,
  也是万人空巷去送他。”
  离开医院后,三人商定一起赴抚顺采访。可是,由于郭小川、贺敬之回到单位后,事务缠身,一时不能立即成行。为了不耽误时间,决定由柯岩一人先行。于是,柯岩在1963年2月初来到了抚顺。
  此时的东北大地银装素裹,冰天雪地,柯岩作为第一批深入连队采访的文艺工作者,冒着风雪严寒,马不停蹄地在雷锋生前的部队开展采访活动。她下连队、入军营、进宿舍、到伙房,采访雷锋的战友和领导,走访驻地群众。她跑遍了雷锋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含泪聆听指导员和战友们讲述雷锋的感人事迹、聆听群众讲述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故事,阅读了雷锋写的20多本日记,全面了解了雷锋短暂而伟大的一生。
  在抚顺采访的一个月左右时间里,柯岩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和洗礼。后来她回忆说:“我一辈子看过两次万民悲痛、万人空巷去送丧的,一次是送周恩来总理,一次就是送雷锋。雷锋在抚顺,也是万人空巷去送他,一边送一边哭—— 确实叫你觉得伟大是出于平凡之中的。”
  柯岩从抚顺回到北京,已经是3月初。3月5日,《人民日报》 《解放军报》 等全国各大报刊刊登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以及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包括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务委员的题词,全国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
  为了犒劳凯旋的勇士,贺敬之为柯岩准备了山东老家的煎饼大葱。可柯岩来不及品尝这地方美味,迫不及待地向贺敬之讲述雷锋的事迹和故事。讲着讲着,柯岩的泪水奔涌而出,她一边流泪,一边讲。贺敬之听着听着也是热泪盈眶,一边流泪,一边听。贺敬之的母亲在一旁沉不住气了,寻思这两口子干嘛呢,也不吃饭。走过来一看,两人又哭又说,以为两人吵架了呢。这时,柯岩又把“雷锋出门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感人事迹向老人讲了一遍:雷锋用自己的津贴为丢了车票和钱的大嫂买票;陪着陌生的老大娘走了数十里寻亲;逢年过节义务帮助附近的火车站打扫卫生,为旅客倒水;把积攒下来的200元钱捐出来支援农村建设和灾区人民……听着听着,这位来自山东农村、朴素善良的老太太也不由得大哭起来,边哭边说:“这么好的人怎么能死呢?他应该活着,让我这个老太婆去替他死吧!”   亲身感受到雷锋感人事迹并被雷锋精神感染的柯岩再也坐不住了,一气呵成,写下了长诗 《雷锋》:
  听讲你的故事呵,雷锋,
  孩子们停住了笑声,
  热泪在脸颊上流淌,
  好像露珠在花瓣上滚动。
  提起你的名字呵,雷锋,
  青年的眼睛更亮更明,
  你红色生命的火把呵,
  在他们心中燃起火焰熊熊。
  ……
  贺敬之:“要写,就要写出新意来。”
  长诗 《雷锋》 在 《人民日报》 发表之后,柯岩又写了 《我对雷锋叔叔说》 《向雷锋叔叔致敬》 等儿童诗。她对贺敬之说:“雷锋的事迹你也听了,也感动流泪了,赶快写嘛!”贺敬之说:“要写,就要写出新意来,这很难,不知有没有把握!”“你这个人,要有信心嘛!我看你肯定能写好,你就写嘛!”柯岩一边鼓励,一边把所有的材料抖落在桌子上。
  得到柯岩的鼓励,贺敬之伏案而写。写了几段后,感觉没有把握,就念给柯岩听。柯岩听了以后说:“太好了!比我写的那几首都好,而且不是好一点半点,是好很多!”柯岩的话,使贺敬之受到极大鼓舞。被雷锋的事迹所感染,他文思泉涌,夜不能寐,一鼓作气写了下去:
  假如现在呵,
  我还不曾
  不曾在人世上出生,
  假如让我呵,
  再一次开始
  开始我生命的航程——
  在这广大的世界上呵,
  哪里是我
  最迷恋的地方?
  哪条道路呵
  能引我走上
  最壮丽的人生?
  ……
  很快,贺敬之完成了 《雷锋之歌》 的前四节。每当写出几段后,他都要念给柯岩听。柯岩听完后,马上会鼓励他:“好,就这样写下去!”
  3月中旬,王震出院,要去上海组织青年到新疆支边,参加生产建设兵团,约郭、贺、柯三位诗人一起去上海参加动员。因柯岩要在北京一些单位做雷锋事迹报告会,郭小川、贺敬之就跟着王震先到了上海,住进锦江饭店。在那里,贺敬之写完了 《雷锋之歌》 的最后两节。
  王震:“好啊,真好!”
  听说贺敬之的大作完成了,王震高兴地说:“快!把全诗念给我听一听。”并吩咐秘书:“从现在开始,发生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许打扰我,我要听贺大诗人给我朗诵 《雷锋之歌》。”说完,把房门一关,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全神贯注。贺敬之也很激动,操着带有山东口音的普通话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朗诵起来。当他读到“快摆开你们新的雁阵呵,把这大写的‘人’字—— 写向那万里长空”时,王震不由自主地一下子从沙发里蹦了起来,大声叫道:“好!好!”
  听完全诗,王震意犹未尽,把诗稿要过去,点出他最喜欢的几段,让贺敬之再朗诵一遍。听完后,他兴高采烈地说:“好啊,真好!写得很有力量,你是怎么写出来的啊?”贺敬之说:“就是闹情绪,发牢骚呗!”王震一愣,贺敬之赶紧解释:“是闹的革命情绪,发帝修反的牢骚嘛!”王震大笑起来,连声说:“好,好!不过,还要加上两句:扛红旗,立标杆!”
  贺敬之在 《雷锋之歌》 第一节里写道:“那红领巾的春苗啊,面对你,顿时长高;那白发的积雪啊,在默想中,顷刻消溶……”后一句艺术形象就来自王震,说明全国人民从少年到老年,都从雷锋身上受到教育和感动。
  在上海,王震给青年们作了热情洋溢的报告。在报告中,他介绍了新疆旖旎的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建设兵团的工作情况,回答了青年们的提问,还提到有三位诗人作家要和大家一起到新疆建设兵团去工作生活。郭小川和贺敬之也被复旦大学请去给师生们作报告,郭小川朗诵了他的诗 《向困难进军》,贺敬之则激情澎湃地朗诵了他的新作 《雷锋之歌》。贺敬之的朗诵一次又一次地被师生们的热烈掌声所打断。当时,复旦大学掀起了 《雷锋之歌》 热潮,校园的广播里天天播放诗朗诵 《雷锋之歌》,师生们也是争相阅读 《雷锋之歌》。
  贺敬之的 《雷锋之歌》 于1963年3月底完成,这首长达1200多行的长篇抒情诗在纵情讴歌雷锋精神的同时,把中国悲壮的历史、社会的现实和光辉的未来联系起来,描绘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开拓出寥廓的意境,表现出一个庄严的主题。
  《雷锋之歌》发表在1963年4月11日的《中国青年报》上。5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就出版了单行本。诗人摒弃了“空洞无力的标语口号”,而将思想与诗艺交融在一起,诗的思想得到了“诗化”。在那个学习英雄、歌唱英雄的时代,青年人满腔热血、充满激情。“—— 呵!我们!看五千年的白发,几万里的皱纹,一夜东风全吹尽!”“小雷呵—— 你只有一百五十四厘米身高,二十二岁的年龄……但是,在你軍衣的五个纽扣后面却有:七大洲的风雨、亿万人的斗争在胸中包容!”这些诗句迅速在神州大地流传开来,风靡全国。著名作家贾漫评价说:“如果说艾青为民主革命中成千上万的青年点燃了‘火把’,《雷锋之歌》 则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困难年月,点燃了熊熊火炬!”
  (选自《党史纵横》2017年第2期)
其他文献
善扑营的故事  蒙古人作为游牧人,没有中原的武林,也不玩我们的武术,但是他们喜欢摔跤。摔跤是作为日常的游戏还是军事训练,实际上说不清,很可能作为前者的份额大一些,但于战场上的肉搏,也会有些间接的益处。满族人崛起,跟蒙古人结盟,蒙古人的地位,跟满族人相若。尤其是科尔沁草原上诸部落,跟满族人的关系密切得像一家人一样,因此,满族人也喜欢上了摔跤。为此,八旗特设善扑营,专门训练摔跤高手。后来,善扑营取开放
【摘要】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科的两个支架式的部分,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十分密切,相互联系,相互辅助,因此读写结合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十分有效的方式。本文通过对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方式的探讨,希望能够在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读写结合 初中语文教学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
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必须算大咖。且不说人家开创了山水诗派,三百多年后又成为诗仙李白的偶像,就光是人家敢说“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其他的人共分一斗”这句话,就够牛的。然而就是这么牛的一个人,也有人敢“黑”他,那结局也是可想而知了。  谢灵运喜欢戴一种曲柄斗笠,简单说,就是带柄的帽子。这种帽子的形状看上去跟一种叫曲盖的大伞
鲁迅喜欢小零食,糖果糕点、瓜子花生等几乎从不断缺。特别是夜间伏案写作的时候,鲁迅手中的笔很少放下,嘴里也不怎么闲着。  很长一段时期,花生是鲁迅的第一零食。鲁迅爱吃糖是出了名的,但在周作人的记忆中,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吃糖还不如吃花生多。他说:“鲁迅在东京当然糖也吃,但似乎并不那么多,倒是落花生的确吃得不少,特别有客来的时候,后来收拾花生壳往往是用大张的报纸包了出去的。”  母亲魯瑞对长子喜欢吃啥是
【摘要】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是深化地理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指向,而区域地理是最能贯彻和融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载体。本文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探讨在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区域地理教学设计与原则。  【关键词】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区域地理 教学设计与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摘要】 数形结合思想是在小学数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要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就要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具体化与直观化,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抽思维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数形结合 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它强调了幼儿是在动手操作、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思维。这一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幼儿的行为上,更多地可以在幼儿的语言中发现他们的思维火花。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的生活、游戏,善于捕捉幼儿的语言线索,并将其进行提炼,再引导幼儿探究,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最有效的一种途径。  关键
将错就错  据说1998年是公元第一千九百九十八年。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中国人从周厉王共和元年以下的准确纪年已有二千八百年以上,平常说法是“五千年中国文化”,怎么弄到现在反而不到两千年了?  当然有人立即会说,这公元是西元,即按照西方的历史纪年来算的。但这实际上同样不对。西方文明的三个历史源头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古犹太,都不是按现在这个纪年方法来计算的,而且它们每一个的历史到1998年也都远
一  庄灵先生把他的名片递给我,名字是手写体,端庄秀美。  我脱口而出:“瘦金体!”  徽宗的瘦金体,我独爱的一种书体。我在《故宫的古物之美2》里,把它当作一种很险的字体,只有很少的人能够险中求胜,宋徽宗这位输掉了江山的失败者,在书法上却是独步古今的最大赢家。  端详着名片上的瘦金体,我问庄灵先生:“您写的?”  庄先生回答:“家父写的,庄灵两个字,是我从家父的书法中集的字。”  原来是庄严先生的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做法,“五里一邮,十里一亭”。在“五里一邮”基础上,又于交通要道上,隔30里建一“置”,即所谓“改邮为置”。  置,即“驿置”,又叫“传置”。用于传递紧急文书,当时的邮驿机构已有专用车,这种专用车叫“传车”。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  马肯定比马拉着车跑要快多了。所以,东汉以后,车辆被逐渐淘汰,马成为快递的主要交通工具,这叫“马递”,这时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