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境:文人画的易学文化精髓

来源 :周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境,即易学蕴含的境界精神。中国文人画从审美观念到技巧法度,无不以易境为追求。易境的核心是太极,太极落实在文人画中,即是画的整体气蕴;象是《周易》之本,意象为易境之本体,是文人画思想理论的精髓;绘画讲究"上留天之地位,下留地之地位,中间方立意定景",与易学的三才之道不无相通之处。"神"是易境的目的,经历代文人拓展、引申,《易传》的"神"逐渐发展为蕴含自然之道与变化之理的至高美学境界。文人画以气韵风神为核心,"意"即神之方、易之体;"仰观俯察"不仅是圣人画卦的方法,也是文人画传达易境的基本途径。观卦的"大观""童观""窥观""观我""观国",深深影响了文人画的观物理念和审美取向。今天,深入发掘文人画的易境不但有重要的学理价值,亦对弘扬传统美学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不无裨益。
其他文献
王家台秦简《归藏·师》有"(龙)飞而冲天,苍苍其羽"一句,该卦辞亦见于传本《归藏》。句中"苍苍"不应训为青(青黑)色,该句也并非形容飞龙翅膀的羽毛颜色或翅膀受伤发青。从先秦两汉文献描述神物(动物)和飞龙羽翼时的描述重点、主要描述目的以及"苍苍"在上古汉语的语用习惯看,"苍苍"应训为"广阔"或"繁盛"义,"苍苍其羽"描述的应是飞龙羽翼的宽广宏大及其气势,或是翅膀羽毛的繁盛,目的是通过描写飞龙羽翼的宏大气势来凸显飞龙一飞冲天的恢宏气象。
从符号学视域看,毛奇龄易学逻辑思想是以"类聚群分"为基础,通过"推易之法",构建了以"聚卦""半聚卦""分推卦"等为内容的语形推理系统,在此基础上,他还对"象辞"之"所指"进行了语义诠释,对《左传》《国语》等传世文献中的经典筮例进行了语用推理解析。毛奇龄"推易之法"是对中国古代易学逻辑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在易学逻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周易禅解》在易学史和佛教史上都是极具特色和分量的著作。蕅益大师一面区分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阐释世间法时遵循传统易学方法,阐释出世间法时则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以佛解易的话语体系;一面又论证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浑然一体,由此会通儒家义理与佛学义理。这种以佛解易、以易证佛的全新尝试,既开拓了新的易学领域,也丰富了佛学的内容。从易学史的角度看,《周易禅解》乃是易佛融通的集大成之作,亦为后来的以佛解易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前人多认为李觏接续了王弼易学凸显人事的一面,重视事功,很少涉及形上问题。事实上,李觏通过对刘牧图书之学的批判与重构,阐述了颇具特色的天人之学。只是与刘牧借阐释河图、洛书着力凸显宇宙衍生变化背后数的规律性不同,李觏更为看重阴阳二气的交感、消息内涵。在此基础上,他还通过对"元亨利贞"四德做出全新诠释开显其"气形性命"之旨,贯通天道性命,折射出当时儒家思想重建过程中的多元探索。
2019年10月25-26日,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周易学会、台湾中华易经学会协办的第九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教授等一行7人参加会议。
《周易注疏汇校》以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通校了自唐石经以下的单疏本、经注本、经注释文本、经注疏合刻本等二十余种,收录清顾炎武、日本山井鼎等人校勘成果十六家。本文为校勘《周易注疏》各本时所做札记,涉及敦煌残卷、宋刊单疏本、日本桃华盦旧藏单疏本、瞿氏旧藏宋刊经注释文本、宋抚州公使库本、宋刊纂图互注本、元刊十行本、元刊明修十行本,以至清代殿本等,厘为五十七题,着重讨论各本文字之面貌,校改之得失,源流之嬗变。对清代浦镗、卢文弨、日本海保元备等人之校勘意见,亦加以讨论。
将《周易》古经的三十二对非覆即变之卦按照从左至右、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填入纵横各有八格的方阵中,要求非覆即变的两卦必须上下相邻。然后将奇数行中的三十二卦按从左至右、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编号1-32,偶数行的三十二卦按从右至左、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编号33-64。接下来,把按如上编号的六十四卦排入纵横皆八的方阵中,构建一个八阶幻方。之后采用迭代的方法给幻方中的各卦重新编号,奇数行的三十二卦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编号1-32,偶数行的三十二卦按从右到左、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编号33-64,即可得到一幅迭代图。
中华文化是道德文化,而《周易》乃中华文化之源,大道之蕴。因此,道德文化同样也源于易。大易之德有三:天德、君德、心德。所谓天德,即天地资生不息、健行厚载、万类和谐之大义;所谓君德,即立于天地之间、人之为人、和于人际的君子人格;所谓心德,即心性修持、持守静笃、和于天人之善意。以天和、人和、心和三和维度视之,又可将三德归结为自然和谐之德、社会和谐之德、心灵和谐之德。三德各有其调谐范围和先后次序:易学的建构逻辑,始于并本于天道,故天德为首,昭昭天德,开显天下德业;天德既开,君德继之,煌煌君德,赋予人之为人、止于至
明中叶经历了理学到心学的转向。江苏昆山的魏校作为重要理学家,其天根之学深受朱子学与阳明学两大系统的思想影响,由此而形成了"培养深沉""切忌漏泄""妙在涵蓄"为特点的"主静求仁"之学,开创出独特的"天根之学"的思想体系。然而,有关魏校思想的研究向来受到忽视。其实,魏校与阳明之间,曾有过一次学术交锋,两者从心体动静的问题入手,显示出心学与理学对"心体"的不同理解。以此为契机,最终魏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天根天机,动静弗离"的天根之学。其特点在于把工夫重点放在心体——即天根——未发前的
2019年10月19-20日,第二届"精神人文主义"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隆重举行。时值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人文讲席教授、美国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士杜维明先生八十寿庆,海内外百余名知名学者共聚一堂,高度赞扬了杜维明先生对儒学思想研究与传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并诚挚地表达了对杜先生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