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带来巨大变革,是实施“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战略主题的最佳途经。①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条件,为终身教育机制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为实施“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提供了广阔的前景。②教育信息化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良好条件,体现了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战略主题;最佳途径
中图分类号: 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24-0010-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同时,《纲要》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重要的保障措施,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认真反思当前的教育,不难看出它与素质教育相距甚远,教育信息化对变革传统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自然凸现出来,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信息化是实施“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战略主题的最佳途经。
一、对当前教育的反思
1.应试教育的地位尚未根本动摇
素质教育已经推行若干年了,不能说没有成效,但成效究竟有多大,我们只要看一看下面这些问题,就不难得出结论:中小学生的书包有多重,他们晚上几点能上床睡觉,有多少学生过过完整的节假日和双休日,国家规定的课程是不是都开齐开足了,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究竟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法宝的教学模式有多少改变。
一位旅美华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是精英教育,美国是生存教育。这句话或许概括了中美教育的实质性差别。从教育的规模和普及程度来看,中国的教育似乎是大众化了,但是从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来看,它并没有满足所有人的所有要求,它本质上还是以选拔为主要标志的精英教育,充其量是以精英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面向大众教育。有选拔就有淘汰,它最终面向的不可能是全部。生存教育才是面向所有人的。
2.教育均衡发展的难度依然很大
一提到教育均衡发展,人们都会把注意力放在经费投入上。不错,经费投入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因素,但是,这不仅仅是一个投入问题。它还涉及:①教育结构比例失调,如职高、普高、专科、本科、研究生比例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重视发展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的终身教育。②人才使用盲目攀高,学历要求越来越高。③教学上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特别是生存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的培养。而最大的不均衡,就是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教学设备设施及师资的巨大差别。在一些边远农村地区,办学的基本条件尚未得到解决,城市中的个别重点学校,硬件建设却超过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大城市学校的水平!
3.教育不公平现象短时期内难以消除
教育发展的失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有两个最重要的含义:一是人人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应当说,前者在当前已得到基本解决,但后者存在的问题却相当突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量的绝大多数,但在校大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却越来越低了!这反映出城乡(尤其是大城市与边远农村)提供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是多么的不平等!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是第一要义,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面向全体人和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的本质就是实现人的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可见,在国家发展中,教育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面向全体国民的素质教育没能真正推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不公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因此,教育未能很好地担负起实现全体人民全面发展的重大任务。教育信息化建设恰好从观念形态和物化形态两方面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加速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二、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带来的变革
1.教育信息化引起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信息化网络平台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向教师传输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学生们知道了很多课外知识和不同的教学方式,渐渐地不满意教师陈旧的、枯燥的、呆板的教学方式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开始动摇了。
教育信息化的设备设施也给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提供了物质条件,使边远农村地区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有了可能。
由教育信息化引发的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来自学生的挑战以及教育信息化平台所提供的教育资源促进了边远农村教育模式的悄然变化。
——原始的、落后的教学方式开始退出教学舞台。原始的生产设备决定了原始的生产方式,教育信息化平台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进入农村学校后,这种状况有了根本好转。
——教师独霸课堂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变。沉闷、枯燥、呆板的课堂气氛受到有力冲击,学生在课堂上开始活跃了,“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被引入课堂。
——学生主体地位受到重视。历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改变,学生全面发展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以学论教”的理念开始冲击“一刀切”的教学形式。
2.教育信息化平台引起教育资源配置的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教授将教育公平界定为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教育信息化给公民提供了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极大可能。教育信息化引发了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发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变化。
教育信息化平台引起教育资源配置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及其搭载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本身就提高了边远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
第二,教育信息化建设更新了边远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理念。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总体水平较低,而且在配置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校园建设轻设备配备的现象。教育信息化工程进入学校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现象。人们从信息化资源中开阔了眼界,真切地感受到了软件建设的重要性,不再一味追求校园的高档建设,开始重视教学设备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建设。
第三,教育信息化使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农村教育。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很多教师观念滞后,学历不达标,现代教育理论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偏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教育信息化则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地、迅速地改变着这一状况:①教师从信息化资源中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②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平台,扩大教师教育的规模,拓宽教师学习、进修、培训、科研的途径。③教育信息化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教师教育的全过程,促进教师教学观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第四,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了教育、农业、科技等部门的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整合,有效推进“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从而使农村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三、结论
首先,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条件,为终身教育机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从而为实施“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提供了广阔前景和最佳途经。
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化发展,传统教育不可能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要求,教育信息化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呈现方式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个别学习的可能,从而为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
素质教育还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国民的,而目前的学校教育还不能完全承担走出校门的那部分国民的教育,也就是说,终身教育机制的建立是素质教育得以全面实施的必要保障。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开放性、灵活性、自主性和共享性为终身教育机制的最终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育信息化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良好条件,体现了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教育是当今社会最大的民生问题。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公民享受教育的不公平成了倍受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践,必须认真切实解决,但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众多因素,这个问题的解决又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信息化平台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边远地区,并且有效地改变教育资源配置,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铺就了坦途,使之不再遥不可及。
也许目前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这并非教育信息化平台本身的问题,而是当前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评价机制,乃至普遍存在于包括政府官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头脑中所固有的传统观念,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平台作用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西部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R].四川省达州市电教馆课题报告.
[3]钱志亮.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1,(1).
[4]蓝建.科学发展观与教育均衡发展[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611e9010009fw.html.
[5]教育公平[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1982.htm.(编辑:王天鹏)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战略主题;最佳途径
中图分类号: 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24-0010-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同时,《纲要》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重要的保障措施,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认真反思当前的教育,不难看出它与素质教育相距甚远,教育信息化对变革传统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自然凸现出来,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信息化是实施“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战略主题的最佳途经。
一、对当前教育的反思
1.应试教育的地位尚未根本动摇
素质教育已经推行若干年了,不能说没有成效,但成效究竟有多大,我们只要看一看下面这些问题,就不难得出结论:中小学生的书包有多重,他们晚上几点能上床睡觉,有多少学生过过完整的节假日和双休日,国家规定的课程是不是都开齐开足了,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究竟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法宝的教学模式有多少改变。
一位旅美华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是精英教育,美国是生存教育。这句话或许概括了中美教育的实质性差别。从教育的规模和普及程度来看,中国的教育似乎是大众化了,但是从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来看,它并没有满足所有人的所有要求,它本质上还是以选拔为主要标志的精英教育,充其量是以精英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面向大众教育。有选拔就有淘汰,它最终面向的不可能是全部。生存教育才是面向所有人的。
2.教育均衡发展的难度依然很大
一提到教育均衡发展,人们都会把注意力放在经费投入上。不错,经费投入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因素,但是,这不仅仅是一个投入问题。它还涉及:①教育结构比例失调,如职高、普高、专科、本科、研究生比例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重视发展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的终身教育。②人才使用盲目攀高,学历要求越来越高。③教学上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特别是生存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的培养。而最大的不均衡,就是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教学设备设施及师资的巨大差别。在一些边远农村地区,办学的基本条件尚未得到解决,城市中的个别重点学校,硬件建设却超过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大城市学校的水平!
3.教育不公平现象短时期内难以消除
教育发展的失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有两个最重要的含义:一是人人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应当说,前者在当前已得到基本解决,但后者存在的问题却相当突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量的绝大多数,但在校大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却越来越低了!这反映出城乡(尤其是大城市与边远农村)提供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是多么的不平等!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是第一要义,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面向全体人和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的本质就是实现人的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可见,在国家发展中,教育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面向全体国民的素质教育没能真正推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不公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因此,教育未能很好地担负起实现全体人民全面发展的重大任务。教育信息化建设恰好从观念形态和物化形态两方面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加速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二、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带来的变革
1.教育信息化引起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信息化网络平台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向教师传输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学生们知道了很多课外知识和不同的教学方式,渐渐地不满意教师陈旧的、枯燥的、呆板的教学方式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开始动摇了。
教育信息化的设备设施也给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提供了物质条件,使边远农村地区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有了可能。
由教育信息化引发的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来自学生的挑战以及教育信息化平台所提供的教育资源促进了边远农村教育模式的悄然变化。
——原始的、落后的教学方式开始退出教学舞台。原始的生产设备决定了原始的生产方式,教育信息化平台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进入农村学校后,这种状况有了根本好转。
——教师独霸课堂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变。沉闷、枯燥、呆板的课堂气氛受到有力冲击,学生在课堂上开始活跃了,“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被引入课堂。
——学生主体地位受到重视。历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改变,学生全面发展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以学论教”的理念开始冲击“一刀切”的教学形式。
2.教育信息化平台引起教育资源配置的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教授将教育公平界定为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教育信息化给公民提供了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极大可能。教育信息化引发了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发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变化。
教育信息化平台引起教育资源配置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及其搭载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本身就提高了边远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
第二,教育信息化建设更新了边远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理念。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总体水平较低,而且在配置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校园建设轻设备配备的现象。教育信息化工程进入学校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现象。人们从信息化资源中开阔了眼界,真切地感受到了软件建设的重要性,不再一味追求校园的高档建设,开始重视教学设备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建设。
第三,教育信息化使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农村教育。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很多教师观念滞后,学历不达标,现代教育理论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偏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教育信息化则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地、迅速地改变着这一状况:①教师从信息化资源中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②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平台,扩大教师教育的规模,拓宽教师学习、进修、培训、科研的途径。③教育信息化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教师教育的全过程,促进教师教学观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第四,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了教育、农业、科技等部门的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整合,有效推进“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从而使农村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三、结论
首先,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条件,为终身教育机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从而为实施“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提供了广阔前景和最佳途经。
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化发展,传统教育不可能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要求,教育信息化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呈现方式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个别学习的可能,从而为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
素质教育还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国民的,而目前的学校教育还不能完全承担走出校门的那部分国民的教育,也就是说,终身教育机制的建立是素质教育得以全面实施的必要保障。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开放性、灵活性、自主性和共享性为终身教育机制的最终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育信息化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良好条件,体现了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教育是当今社会最大的民生问题。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公民享受教育的不公平成了倍受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践,必须认真切实解决,但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众多因素,这个问题的解决又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信息化平台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边远地区,并且有效地改变教育资源配置,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铺就了坦途,使之不再遥不可及。
也许目前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这并非教育信息化平台本身的问题,而是当前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评价机制,乃至普遍存在于包括政府官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头脑中所固有的传统观念,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平台作用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西部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R].四川省达州市电教馆课题报告.
[3]钱志亮.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1,(1).
[4]蓝建.科学发展观与教育均衡发展[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611e9010009fw.html.
[5]教育公平[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1982.htm.(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