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我就是一个小丑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ong3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8月9日早晨,关东军司令官和参谋长慌慌张张地来到同德殿,给溥仪带来了一个消息:苏联已向日本宣战。从这天晚上起,溥仪再没有脱衣睡过觉,口袋里还揣了一支手枪,并亲自规定了内廷的戒严口令。
  第二天,关东军司令官和参谋长又来了,这次是宣布日军要退守南满,“满洲国”也要“迁都”通化,并要求溥仪当天动身。溥仪考虑到自家财物和人口太多,当天无法搬走,再三要求之后得到了三天时间。
  但接下来的这几天,溥仪的日子不怎么好过。首先是平日与他寸步不离的“御用挂”(从事办理满洲国帝室和皇帝的事情的官员)吉冈安直突然不见了,使他疑心自己被抛弃了;接着几个端着刺刀的日本兵向同德殿走来,他又疑心日本人要杀他……当这些怀疑都被证实非真之后,他才觉得饿了,想要找点东西吃,却发现厨师全溜了。
  8月11日晚,溥仪一行在吉冈安直的监督下,起身前往通化大栗子沟。为躲避空袭,走了三夜两天才抵达。在这里,溥仪度过了惶恐不安的两天,他占卜、打卦、念经,向神佛祖宗祈祷保佑平安。吉冈安直告诉他留在长春的禁卫队步兵团已经“倒戈”,恐怕他带到大栗子沟的禁卫队也是不可靠的,最好撤掉换成日本宪兵……这些话吓得溥仪赶快翻出地图查询逃命路线。
  15日午时,日本天皇通过广播颁布了停战求和的诏书。当吉冈安直代表关东軍司令部正式向他通报日本投降时,溥仪的表现把日本人也看呆了——他向东跪拜磕头,念念有词道:“我感谢上天保佑天皇陛下平安!”然后,又打自己了十几个嘴巴。溥仪后来回忆,自己是怕关东军杀他灭口,所以企图以这种夸张的形式来表示自己对日本的“耿耿忠心”。
  不过溥仪的确是疑心病太重了,因为关东军还需要他签发一份“退位诏书”。
  8月17日,由伪满国务总理召集“随行大臣”开了一个“国务院临时会议”,中心议题就是请溥仪退位。溥仪对此早有思想准备,立即表示同意。他随即换上“满洲国”上将军服,戴一枚大勋位兰花颈饰章的略章,穿着皮靴走上榻榻米,站在一张破旧办公桌前,只用两分钟就宣读完了“退位诏书”,然后与在场“大臣”一一握手告别。
  “满洲国”终于在形式上宣告落幕,但如何处置溥仪又成了关东军的一大难题。关东军认为溥仪尚有价值,提议将他送往日本,但大本营则认为此事徒增麻烦,不想接收,以国内形势混乱,难以保证溥仪人身安全为由加以拒绝。
  最后在关东军的强硬坚持下,决定把溥仪先送到日本再说。由于机位有限,溥仪只带上了家族中的核心男性,包括弟弟溥杰、两个妹夫、三个侄子,而家族中的女性则被全数抛下。
  8月19日,溥仪所乘飞机抵达沈阳机场。正当他在机场休息室等待换机时,一群涂着红星的飞机相继降落,手持冲锋枪的苏军士兵跳下飞机,将机场上的日军缴械。溥仪愉快地交出随身的小手枪,并用不熟练的英语向苏联军官要求与随行的两个日本人分开——在他看来,成为战胜国的俘虏总比继续当战败国的人质安全些。
  1946年,在苏联赤塔,溥仪重新见到了他的大臣们。不过这次,他们不再叫他皇上了,而改口叫“溥大爷”。14年的伪满洲国终于落幕。
其他文献
互联网堪称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二维码更是改变生活的创举。托它的福,如今我们出门基本用不上现金。但若真推行全民无纸化,会如想象中那么美好吗?目前,上海至南京等4条城际高铁线路已陆续开展电子客票试行,引得很多人叫好。但又有谁留意到,每天依然有人站在机器前一筹莫展,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这让我想起韩国电影《外婆的家》中,尽管小孙儿喜欢的洋快餐、游戏机,乡下的外婆一個都不认识,但她还是趁孙子睡着时琢磨积木
在1351年,距离忽必烈将国号定为“大元”已经过去了80年,这个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广阔的铁血帝国逐渐散发出了腐臭的死亡气息。这年五月,在治理黄河决口的工地上,17万治河民工和军队以红巾为号发动大规模起义,正式拉开了全面反元战争的大幕。  或许是预感到了这场注定要将所有人都卷入的剧烈动荡,这年的暮春,当河工起义还在酝酿时,与黄公望等人并称为“元四家”的画坛巨匠倪瓒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很多鬼怪,有
1909年春,上海滩刮起一股霍元甲旋风。旋风起源于前来中国走穴淘金的一位英国大力士,他主要在上海某戏院表演举重、健美等。严格地说,这名大力士无非是个走江湖、耍把势的洋艺人,在技击格斗方面,只会些花拳绣腿。  洋人卖艺当然也要吆喝,指望清朝百姓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但大力士的吆喝有点儿过头。他在舞台上公然表示,要与中国人打一场擂台。这一消息被报刊记者一炒作,成了对“东亚病夫”的挑衅与侮辱。
国民党要员何键自称“佛教徒”,每每升官晋职,他都会将其看成是佛的旨意,上苍的护佑。坐上湖南省主席的宝座后,他自然不敢怠慢,进香还愿成了必修科目。  有一次,何键来到一座名寺,虽没通报官职名讳,但住持毕竟见多识广,从阵势和派头就已猜出一二。于是住持不失时机,上前讨好地说道:“施主是有缘之人,若结善缘,日后必然扶摇直上,百事顺遂。”何键本就迷信,对住持的话自然深信不疑。为了得到佛的眷顾,何键还匪夷所思
绍熙三年(1192年),辛弃疾去福建做官,顺道去看望好朋友朱熹。两人见面,朱熹提议喝两杯,辛弃疾欣然答应。酒端上来了,却没有菜,辛弃疾说: “干喝没意思。”朱熹想了想,让仆人用盐水煮了一碟黄豆,喝一杯酒,吃一粒黄豆,如果喝一杯酒吃两粒黄豆,他的脸色就会沉下来……  朱熹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朋友呢?第一种解释是他为了教育辛弃疾。辛弃疾豪奢之名播于天下,花钱如流水,娶了很多小老婆,影响很不好。朱熹请客如此
文徵明曾孙文震亨是家中的老来子,他出生那年父亲已经56岁,哥哥文震孟11岁。年事已高的父亲对待这个幼子已不像管教长子时那么严苛,给了他更多的私人空间。  作为“冠冕吴趋者,几近百岁”的书香世家,文家不仅以诗、书、画闻名于世,家中的藏书也极为丰富。自幼博览群书的文震亨小小年纪就显露出非凡的才情,只是他并没有像其他学子一样致力于科考,他读书涉猎的范围极广,喜欢看一些有趣的杂书。  长洲(今江苏苏州)文
顺治二年(1645年)夏,大清英亲王进至九江,命令降将金声桓进取江西。六月,金部进入南昌,随后平定江西大部,金声桓因此被任命为提督江西军务总兵官。次年十二月,清军袭取广州,南明永历朝廷退缩到湖南、广西一带苟延残喘。金声桓自以为立下收取江西的大功,至少可以割据一方,结果却只得了一个江西提督,因此相当不满,于是暗中与南明势力联络。  1648年,金声桓举兵反清,自称豫国公,其副将王得仁称建武侯,并任命
人们常说,要活出真实的自我,但受各种牵绊,很少有人能活得真实洒脱。纵使《水浒传》里的英雄豪杰们那样生猛豪爽,也都有各自的情不得已,但在108将里有一个人活出了本真。明朝思想家李贽评价道:“他是仁人、圣人、勇人、神人、罗汉、菩萨、佛。”金圣叹则评价他:“妙哉此公,令人神往,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  他就是鲁智深。  能集这么多标签于一身,纵观《水浒传》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其实,鲁智深最大的特点就是简
“苏珑!”一声呼唤打破雾夜的宁静,说话的是一名男子,他脚步生风,颀长的身影快速地飘近。  少女苏珑轻轻地往后退了一步,身体恍若无形的风,穿透她背后的槐树。树旁还有一把玉骨的油纸伞,伞沿缓缓地滴着血,死人的血珠一颗一颗溅在凸起的树根上。尸体就倒在苏珑的脚边,死者是一个三十来岁的村妇。  男子逼近的时候,痛心地看了一眼尸体,道:“苏珑,你不能再杀人了!”苏珑皱眉盯着他,假装要辩解,却突然弯腰捡起伞转身
1894年7月25日,护送清军到朝鲜的两艘军舰在返航时遭遇日本军舰。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日本军舰首先开火,大清军舰被迫还击。最恶劣的是,日军将悬挂英国国旗、实为运送清军的“高升”号击沉,导致清军死亡达七百人。按说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应不宣而战,但清廷并没有这样做。  之所以没有立即宣战,是因为清廷在观望外国列强的态度,希望以夷制夷。当时英国已经与俄、法等国家商议,企图勒令日本在朝鲜退兵。英国公使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