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飘落相思意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桐子花,桐子花花开花揽花。花揽花,日日树下吹喇叭。吹喇叭,喇叭一吹嘀嘀哒。嘀嘀哒,下举过去大良畲……”儿时外婆教的歌谣穿越时空再次萦绕耳边。
  村口山边长着十几株大大小小的油桐树,有的树干挺拔高过屋顶,有的嫩枝初发叶阔如盖。每到农历三四月间,桃花褪李花谢,桐花就热闹起来了,喇叭状的花在枝头上挨挨挤挤怒放。人在树下,如盖云霞,花在天上,洒香如雨,沐浴其中,遐思万千。
  儿时,小朋友们常在树下争抢落花,掬一把白中带红、娇嫩含羞的花儿,贪婪地吸着,直到那香味沁入心脾,身心为之陶醉;折一根青葛藤将花儿一朵朵串起,做一顶漂亮的花冠戴在头上,挂在项上,自感美若花神。初夏的雨来得急,瞬间豆大的雨点就啪啪地落下,小伙伴们可不着急回家,反倒有了一种兴奋的冲动,个个摘片硕大的桐叶反盖头顶,冲进雨里,任凭雨珠在头顶欢快地跳跃,好不惬意!
  稍大些,依然去桐树下玩耍,偶然发现那棵最大的树上有图案,看起来约是一根柱子和一朵花,中间一颗心。回家后问外婆,外婆说小孩子不懂事别问。但我们发现村上的一个老人莲九姑婆经常要到那棵桐树下去,有时仿佛在左顾右盼地等人,有时又摸着那些图案喃喃自语老泪纵横。我们这群小家伙走至跟前她也毫不知觉,于是大伙儿更觉奇怪。后来通过我们的软磨硬泡,通过家长们的片言只语,大概知道了梗概。
  那是上世纪30年代,年轻的莲九是村上的大美人,村里最壮的小伙子叫三柱。莲九和三柱青梅竹马。人们时常见到他俩在村口的桐树下人约黄昏后的身影。每次花开,他们都要用桐花在树下摆个大大的心形。双方的父母也喜欢这对孩子。可是战斗打响了,三柱必须去上战场。临走,几多难过,几多离愁牵挂在彼此心头。根据偷看的女伴们回忆说,那晚,他们又来到桐树下,在树上画了一朵莲花一根柱子,中间加了一颗心,三柱说:“莲妹,等我回来娶你。”莲妹羞红着脸递给三柱一方绣有两朵桐花的手帕说:
  “树上鸳鸯双双飞,
  今日映窗蝶成对。
  阿哥今日离别后,
  几时几日占归期?”
  三柱回答说:
  “妹问几时占归期?
  池中鱼儿双追随,
  树上乌儿不单叫,
  桐花开哩来娶你。”
  谁知,三柱走后,任凭家人怎么劝说莲九,她也不肯相亲或是出嫁,不久肚子却是大了起来,还扬言要替三柱生下这个孩子,亲人们都说她疯了。父母把她赶了出去,三柱父母收下了她们母子。她依然三天两头往那棵桐树下跑,对著树出神。
  前线战事连连,三柱好几年都毫无音讯,桐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直到有一天同连队的战友捎信来说,三柱去了台湾,回不来了。莲九在那棵桐树下哭了很久。从此人们发现莲九盘起了发髻,发誓终身不嫁,只是带着三柱的儿子,孤儿寡母地生活着,期待一季又一季的花开……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时光的脚步走到了上世纪80年代,莲九姑婆已经年近古稀了,海峡那边的三柱也不例外。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无法了解彼此,甚至生死未卜。经历了几多三更雨,离愁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直到某天莲九姑婆镇里上班的儿子拿回一个沉甸甸的大信封,莲九姑婆颤抖着拆开一看,是那方珍藏了几十年,不知擦了几多相思泪的桐花手帕……他们才真正联系上了。
  再后来,记得是我读初二那年,桐花正开,三柱叔公从台湾辗转香港回到阔别半个多世纪的故乡,乡亲们敲锣打鼓迎接他,儿孙们陪着两个老人来到村口,看着他们在桐树下笑了又哭,哭了又笑。几多离情别意,几多相思哀愁在桐花里随风而落。是谁在桐花开的季节放歌,是谁在云游四方后回家,接着又是一次离别,与远处的桐花相遇成风景?
  听说,三柱叔公回去后,就开始申请下一次回乡,他说他打算回故乡定居了。可是还没有等到他回来的音讯,莲九姑婆就含笑离开了人间,临走,她把儿孙们叫到跟前,要他们把桐花手帕还给三柱叔公,并写下一封信:“柱子哥,莲儿今生能够再见你就满足了。人不见了,手帕见啊,人不在了,故土在啊,桐子花儿年年开。一定要回来,莲儿在地下等着你……”儿孙们含泪点头。
  责任编辑_马洪滔
其他文献
2020年伊始,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疫情袭击全球。疫情蔓延,成为了这一年的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记忆”。面对疫情所形成的新影响、新课题、新趋势,“文学”能够做些什么?作家们用手中的笔,又能在这个时代巨变中有何作为?  2020年12月4日至6日,第八届海峡两岸文学笔会暨“后疫情时代的两岸文学”研讨会在厦门市举行。本届笔会由中国作协港澳台办公室、福建省作协、厦门市文联主办,厦门市作协承办,以“后疫情时代的
摘 要:与其他存在哲学家不同,卡尔·雅斯贝尔斯的死亡观并没有囿于关于死亡的总体的、存在概念的定义,而是直面死亡,探讨人对死亡的各种态度。围绕这些不同态度,他进一步深入分析了人之中死亡所无法摧毁的可能根据,即生存的自由这一人的不死的可能性根据。雅斯贝尔斯把死亡界定为人的存在无可逃避的边缘境况,并揭示了人面对死亡所能采取的两种态度:第一,可以把死亡体验为灰飞烟灭、化为乌有,从而把死亡当作虚妄的终结来了
摘要:过程哲学以其自身独特的视角对现代的二元对立、理性至上、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等观念进行了批判,从这一点上看,过程哲学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同那些一味地破坏和全盘否定的解构的后现代主义不同,过程哲学的起点在于对现代性的批判,但却着眼于建构。过程哲学的这种建构主义同样体现在其对现代法律主体的重建上。  关键词:过程哲学;后现代主义;解构;建构  作者简介: 王新举(1973—),男,河南驻
下降于无境  起初是急切的,嘹亮的  当它显示必不可少的韧性  变成低沉,潜行而进  地下的暗火于是有了波纹  在空中滑翔的。自觉下降的  靠近那簇暗火  俨然见波纹开成的真花  一朵正开的真花  它先是呜咽。呜咽渐弱  声音消匿,洞口关紧  它就住在看不见的深渊  它在里面完成整个过程  雾气从某个暗处升腾  不发出声音,不显现真面目  它凌驾于噪音之上  它不提供真面目  写给忘却  在寂静的
这是一条优美的弧线,也是一条不可更改的历史航程。在我的心中,神圣而神秘,简洁而厚重。曾经以为,这两个地方毫不相干,直到有一天,我将目光转向家乡闽西,转向这片文明曾经荒芜的地方,才发现它们竟是如此亲密。  我喜欢驱车从九州出发,沿着上蛟高速、厦蓉高速,直至龙岩西下高速到达龙门。这条线连接着两座城市,上杭和龙岩——闽西古代的中心城市和现在的中心城市。  当我说出中心城市这个概念的时候,同时也在弱化另外
摘要:当下智能裁判问题的争议焦点在于我们能否通过数据和算法进行法官情感计算,有效还原司法中的价值判断。智能裁判价值判断重在对法官解释和运用法律的过程进行法律解释模拟,这也是人工智能法律系统研发的关键。面对智能时代传统教义学理论中经验要素缺失的事实,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认知科学为智能裁判的解释模拟提供了研究新思路。该认知研究主张运用心理学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探究和模仿裁判者思维模式,将法官裁判中的“解释
摘 要:儒家是一种典型的非普遍主义,因为它尽管坚信自己学说是终极真理,但认为这真理与实际生活的变化过程内在相关,依靠健全的文化生态而存活,并且否认任何普遍主义的更高标准的有效性。所以,在当今的文化间交往中,儒家会主张一种真实的对话态度:既不参与任何你死我活的文明冲突,不搞普遍主义的竞赛与对抗。儒家坚持一种"允许中止交往"的对话原则,即对话的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中止可能的和现实进行着的交往,如果它感到
摘 要:让-雅克·勒赛克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尝试建构一种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这一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语言观的基础上,勒赛克尔也对德勒兹语言哲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德勒兹独特的解域化语言哲学思想虽然是一种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其坚持集体主义、唯物主义立场,强调政治语用学的语言哲学思想预示了一种新的、不同于主流语言哲学的可能性,为马克思主义语
摘 要:北宋文人的诗学典范经历着不断的选择和不断的否定,诗学理念与审美追求也经历着不断的兼容、会通、修正、转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矫枉过正。天圣至嘉祐诗坛以韩愈和杜甫为诗学典范,又批判地继承了西昆体诗歌,吸取了其“尚学”“尚雅”之诗学观以及一些诗歌特质,并用古体诗的“气格”及“以文为诗”的方式加以矫正。天圣至嘉祐诗坛对于诗学典范的选择及其诗学沿革,与宋代诗学“尚意”“尚健”诗学审美观的形成,与北宋诗歌题
摘 要:在霍尔的著作中,城市空间扮演了政治想象及其实践舞台的双重角色。城市是一种自由与隔离相互交织的矛盾领域,重构了人们考察种族、权利和身份等问题的思维方式。都市生活感是将身份进行理论确认的经验认识转化为一种理解权利语言和社区语言之不可通约性的基本特征,而这便是对21世纪的全球化大都市中的种族政治学的一种理解。  关键词:都市生活;城市;种族主义;权利;身份;社区  作者简介:迈克尔·基斯(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