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茵 究竟错在哪里?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f8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这场讨论仍然只能停留在道德是非与阶层对立的层面,对于整个制度安排的改革动力就会欠缺。
  
  理性诉求还是情绪出口?
  
  3月13日,身处舆论风暴中心的张茵宣称,“再也不说了,大家都是拥护国家的”,“这就像我们跟父母的相处一样,我们永远不能跟父母斗,这块土地是养育你的,父母的原则定了,但是你可以提建议。至于提完建议后怎么样,这由父母决定。”尽管她强调了自己的平静和坦荡,语气中却还是表露了之前少有的温婉和煽情。
  玖龙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今年作为连任的全国政协委员向大会提出了3份提案,“取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降低富人税负”、“对企业进口环保设备给免税过渡期”。
  张茵的这三份提案,在3月4日遭到了来自教育界的一位女委员提出质疑后,一时间坊间哗然,张茵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挺张派认为张茵代表自己集团争取利益,天经地义,无可厚非,而倒张派认为,张茵作为一个政协委员,不应该只代表自己所处集团的利益。
  此次轩然大渡的焦点为:提案本身的对错被放在了一边,公众质疑的重心放在了张茵有没有兼济天下的道德情怀。
  如果把张茵议案事件放人改革开放30年的大背景中,得出的结论便会截然不同:这是政治经济改革到了一定阶段的中国,穷人和富人对自己生存现状都不甚满意的深层次矛盾外化的一个缩影。
  作为张茵本人,1990年奔赴美国创业,外界评价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女白手起家者,财富270亿元。其企业玖龙纸业构筑的产业链是以低廉的价格在美国收购废纸;以低廉的运费运到中国;再利用大陆土地、能源、人力方面的优势,以低廉的成本生产出紧俏的高档纸制品。
  由此可以看出,张茵之所以能发家致富,成为富人,在于她成功地利用了两个低字,美国采购原料的低成本和中国人力的低成本,造纸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此次《劳动法》“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条,掐住了造纸业或者说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低廉人力成本的命门。
  还是以张茵女士的企业为例,她在广州、江苏都有工厂。在江苏,据测算,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每年为每个员工多支付6214元,按照南京市最低工资850元计算,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上涨了61%。
  当然,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的不只是张茵的企业一家。而且,按照张茵的说法,玖龙并不算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我们一台造纸机年产是50万吨,一个班不到20个人”。所以,劳动合同法对她的企业影响并不大。她是希望《劳动合同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考虑到一些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困难。
  张茵的表达不像是情绪化的反应。对于省工会副主席孔祥鸿“同上电视PK”的邀请,她只是表示,“公司就要公布年报,两会结束后我就得到全球各地去路演。”她还强调,“正是由于对这个行业比较了解,我才提出了关于完善《劳动合同法》的建议,至于国家是否采纳,肯定会深思熟虑后才作出决定。我对教育卫生就不了解,总不能让我提这方面的建议吧。”
  
  事实上,据媒体报道,玖龙纸业有限公司所在地广东,短期间内已经出现大量的企业关闭或外迁的事件,在今年两会,对《劳动合同法》提出异议的也不仅是张茵一个人。但她的声音被放大了,她的提案成为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各方情绪表达和利益博弈的一个出口。
  
  超越简单的话语冲突
  
  对此,茅于轼先生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劳动力成本低廉是中国的比较优势的说法,只是从生产力角度而言,在我看来这正好是中国的劣势。试问,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如果为了提高产业竞争力,刻意压低工人工资,则是本末倒置。”
  至于张茵最引发争议的降低富人个人所得税的问题,茅于轼先生认为,“个人所得税累计税,并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对于目前45%是高是低,降到30%,究竟是不是合理,还需要进行严格的论证。”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是自愿缴纳,与成千上万的月入10万元的富人比起来,税务机关的人力相对就少得可怜。究竟我国的税务部门能够保证多么高的纳税率呢?这种情况下,就会形成新的不公平,老实纳税的人交纳了高额的税金,而那些逃税的人则得到了巨额的奖励,这样逃税的人会越来越多,导致政府实际的税收减少。”茅于轼先生如此阐述。
  顺着张茵女士和茅先生的逻辑往下想:既然企业承担了日益加重的劳动力成本,富人的税负也很重,为什么工人的福利和保障依然微薄?这里除了企业家/富人的问题,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财政再分配制度是否也有相应责任?这一些,或者只有超出这种贫富对立的思维才可能看清。在改革进展了30年的今天,如果这场讨论仍然只能停留在道德与阶层对立的层面,对于整个制度安排的改革动力就会欠缺。
  比如,张茵三条提案,被民众喻为“脑残”,在这种批评中,依然可以看到没有话语权的“弱势群体”对有话语权的“强势群体”的一种对抗和对立的心态。当然,这种对抗既源于底层社会的普遍不满,也源于会场上的一些垄断性话语的霸道。一些不珍惜自己利益表达机会的强势话语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这种话语冲突。
  比如3月5日,身为北京某房地产公司老总的穆麒茹委员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她去年曾提交一个“谨慎对待城市危改房拆迁,防止个别市民阻碍城市改造进程”的提案.原本以为会被领导们批成一张大花脸,没想到竟然获得了优秀提案。并感慨,“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参政议政需要政协委员们讲真话、讲实话。”而在同一天的另外一个报道中,政协委员穆麒茹称“钉子户”导致房价上涨。
  穆委员的一句“‘钉子户’为了他个人的利益,损害了包括开发商在内的多数人的利益!”将所有钉子户的利益诉求斥为非理性,只会让民众更强烈地体味到被剥夺感。穆委员再一次刺激了社会极其敏感的神经。因此有网友打比方,按照穆委员的逻辑,那么强奸行为的发生,是由于女子不顺从造成的。这显然是一种荒诞无比的逻辑推理。在这里,理性的利益诉求,变成脱离了现实支持的一厢情愿和匪夷所思的话语和权力。
  反之,有了“话语权”的强势群体,在公共讨论中也需要多一点点智能和经验,比如通过对企业的实际调查,用利润、成本、收益等数据对“企业不愿意承担更多用工成本是基于生存压力”、“企业在排污上尽了最大努力,已经无力可支”进行详述,而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
  
  草根如何诉求?
  
  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目前从制度安排上、委员比例上、阶层力量上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了没有话语权的“弱势群体”,只能扛起道德大旗,来质疑有话语权的强势群体。
  我们看到,相比前几届两会,此次两会在阶层力量对比上有一些变化,一线工人代表比上届增加一倍以上,与此相对应的是“官员代表”的比例锐减:省级政府官员代表比例减少了三分之一。基层农民代表比上届增长七成以上,三位以农民工身份当选的代表则是首次进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但是草根阶层跟精英阶层的人数比起来,还是处于明显弱势。
  他们的议案,虽然受到了关注,但是还是淹没在了许多涉及国计民生的议案河流中。一位叫马文芳的村医代表表示要在人代会上“继续为农民说实话,为中国农民的健康说实话”;云南一对农民夫妇同上两会,同呼共盼“给我们农民设个节”;一位叫王洪军的工人代表盼社会崇尚劳动,坦言一线工人得到尊重还不够多;一位来自基层医院的代表称要尽可能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而一些言辞激烈的人甚至质疑三位农民工代表究竟代表谁的利益。不管是因为参政议政能力欠缺,还是利益诉求表达的不足,目前弱势话语的呈现还是远远不足。
  而根据新华网消息,前不久,包括种粮大户、山村教师、养猪大户、煤矿工人、下岗再就业人员、农民工、社区医生等在内的10多位“草根”代表被温家宝总理请进中南海,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表意见和建议。这已是中南海第二年举行类似的基层民众座谈会。
  10多名被邀请进中南海的草根和没有进入中南海的草根代表,他们的议案展示出来的只是一种意愿和希望,这些愿望的达成,能否解决长久以来民众对整个社会不公平衍生出来的不满,则是更多民众——包括穷人和富人——的共同期待。
其他文献
北京郊外,一群无力支付巨额医药费的尿毒症患者自发组织起来,  靠自费购买的透析机维持着生命,这个自助透析小院能否维持下去?    一圈不怎么整齐的红砖墙,两扇大白天很少插上的绿铁门,推开门,就是十个尿毒症患者互相扶持维生的“透析小院”了。    这里是北京市通州区白庙村,距天安门大约30公里。  下午两点半,南屋灶台上的一大锅排骨炖土豆刚熟。魏强热情地招呼伙伴们吃饭,劝小姑娘李丽丹“别光吃土豆,也
网友Q吴幼坚A    自从以首位同性恋者母亲的身份出现在媒体、公众、亲友面前,吴幼坚就始终没有离开过话题中心。相比5年前,她的生活忙碌了很多      Q:2004年你的儿子远涛首次在电视上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到现在已经近5年了。和5年前的生活相比,你和他最大的变化分别是什么?  A他从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80后青年,成为专业水准较高的自由翻译者。他翻译的部分文学、性学著作,其内容与同性恋有关。
从华尔街到法兰克福,从伦敦到还相对封闭的国内,金融行业高管的声誉和形象降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过去在公众心目中,金领阶层的他们衣冠楚楚,收入优渥,骨子里带着“我主宰世界”的自负;现在大众投给他们的视线里写满了“贪婪”、“可耻”、“道德败坏”、“骗子”,他们灰头土脸,成了过街老鼠。    愤怒的火山      有媒体曝光,国泰君安2008年薪酬费用达32亿元,人均100万元。在2008年大盘跌去60%
外公和外婆    我对外公一点印象都没有,一点都没有。他在我妈15岁时就死了,胃癌。我总听到隔壁阿婆回忆外公一碗一碗喝烧酒的情景。她说 :“那样一大碗烧酒哟,一口灌下去,什么都不就着点,唉,命歹啊!”这我是知道的,外婆很凶,是稍有不顺就操棍子乱挥的人。她不允许外公喝酒,外公只能偷着喝,隔三两天到小店里去要一碗顶便宜的劣质烧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灌下去,然后就回家做饭。  50岁以前外婆是不做饭的。
那十几年,我一直没什么朋友,可是我觉得,我很强大,我经常扫视周围的人,我有一种优越感,觉得我懂得的东西,超越了很多同龄人  历史何其深远,爱好者甚众,而历史典籍对普通读者来说,有难度。《明朝那些事儿》写得有趣,易解,即便是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的人,都不会有阅读障碍。  当年明月,研究明代史,恰巧又是说故事的好手。有剧情,有悬疑,有冷不防的幽默,用网络的话,真是“太有才了”。于是《明朝那些事儿》红了。
当年陈道明抨击80年代影坛小白脸们模仿高仓健成风,就说,“你本来就是男人,何必故作男人状。”    在传统的性角色理论里,男性被定义为不像女人,追求成功、拥有自信及在性行为上处于主动地位,简称“阳刚之气”,然而男人的阴柔之美早已从娱乐业悄然渗透——远有F4,王子般忧郁的花泽类令所有女性为之心动;近有“快男”,年轻的小伙子们个个面容清秀皮肤白皙。甚至我们身边的一些男孩也护肤、修眉毛、拍写真,他们身体
最好的年代,最坏的年代    多年前的电影《修女也疯狂》有首动人的赞美诗《follow him》,一遍一遍地宣告“He is my destiny”(他是我的命运)。“命运”是一波三折的贬义词,是你无法对抗的东西,叫人活在无力的羞耻中,为什么她们唱得那么喜乐而鲜明呢?  恩格斯最爱的音乐,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就像列宁最爱《热情奏鸣曲》。大概革命家都爱贝多芬,当他是人定胜天的世俗英雄。那身材矮
“号召妇女男性化”    离休前任黑龙江政协副主席的李敏,1936年12岁参加“抗联”6军,被分配到1师密营当炊事员。老人说那时参军叫“上队”,“上队了,高兴啊,过段时间又不满足了。师长马德山来了,我们就缠住他不放,要求男女平等,拿枪上战场打日本鬼子。他说这密营里的工作也得有人干,这不是男女不平等,而是革命分工不同,男女总是有区别的。我们就说他是封建脑袋、军阀残余,有人还要开他的斗争会。”  19
在布拉格唱情歌      到达布拉格的时候,正是大雨过后,雨后的空气带着伏尔塔瓦河水的清凉,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水雾之中。我住家庭旅馆,房东是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笑容温和、轻言细语,感觉很亲近;院里的秋千上有一个布娃娃,花园里的花开得肆意。街上行人稀少,整洁而安静,如同清场之后的电影外景地;偶尔有车驶过,也绝不会按响刺耳的喇叭。  走在布拉格的街头,会有一种走在巴黎的错觉。建筑和气氛颇有几分相似,都
沙漠并没有完全掩盖人们对瓦拉塔的记忆。这片令旅人陌生的沙漠绿洲,曾经是毛里塔尼亚宗教、文化和商业中心。古镇瓦拉塔作为穿越撒哈拉的古老商路的起点,始建于11-12世纪,兴盛的时候,这里有1000多居民。  一条盘陀在沙丘之间的马路把它和很远的大城市连在一起。毛里塔尼亚有篷马车贸易的辉煌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商路早已结束,通布图代替了它在商路上的地位。现在这个孤单、破败又被世人遗忘的古镇,刚刚赢得了丰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