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和感情。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抒写真情实感是一篇作文自成高格的关键因素。教育家于漪也说过,尽管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创新和求异,但作文中有些精神的东西,是不必质疑的,更是不可失缺的。这个精神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真情实感。
   微写作之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部分的写作,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2014年北京卷就要求“写一段抒情文字,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这是符合考纲要求的,“感情真挚,思想健康”是写作的基础等级要求,也就是说这是最起码要达到的能力。那么怎样将这项基本能力在短短的200字左右的小作文中落实呢?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常见方法又有哪些呢?
   内心情感是抽象的、无形的,要想恰当、形象地表达出来,一定要掌握常见的技巧。
   第一,要选好的“动情点”,也就是说选材要恰当贴切。生活是琐碎的,写真情实感不能理解为照搬生活的本来面目,要进行适当的艺术选择与加工,要找准能够打动读者的动情点。只要抓住了体现真情的“动情点”,就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精妙境界。因此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如:母亲那一头乌黑的头发不知在何时变得花白了。我开始怨恨自己的粗心,没有仔细地去欣赏母亲、没有去考虑过她的难处、甚至都没有发现她的头发一根根白了起来,直到花白了一大片的时候,才猛然发觉。母亲老了,真的老了……
   第二,借鉴诗词抒情的手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我国诗词以抒情诗为主,很多诗词名篇都是抒情的典范,所以我们尽可取其手法为我所用。①以哀写哀。如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的“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被贬他乡,又身患重病,忽听挚友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于是“以哀写哀”,选择适当的意象,使景物带有了诗人的主观情感。②以乐写哀。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中将“碧江、青山、红花、白鸟”组合成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但这春末夏初的美景带来的却是岁月荏苒、归期遥遥的漂泊之感。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让杜甫的这首短短二十字的羁旅行役诗别具韵致。③借物抒情。如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诗中的杏花,突出了绚丽而脱俗的绰约风姿,作者借此表达了淡然心境。④借细节抒情。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借寄家书时小心翼翼的思想活动和“临行又开封”的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三,恰当选用人称和句式、修辞。①第二人称呼告。为倾吐内心难以抑制的感情,有“你”作为倾诉的对象,将会拉近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和心理距离,通过与“你”的矛盾冲突和情感交流,比较容易抒写真情实感。②恰当运用排比、对偶等整句抒情。如:您不是雨露,却带来了新生的希望;您不是泉水,却带来了生命的甘甜;您不是太阳,却带来了人间的温暖。③合理地采用祈使句、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等句式以及反问、呼告等修辞。如:每次回家,看到父亲那似乎只剩下粗大骨骼的脊梁,还一直俯首在散发着清香的黄土地里劳作,我就仿佛听见父亲的骨骼在“咯啪啪”作响,一缕缕透过倾听的耳朵,叩击着我颤动的心扉。哦,父亲,在生命的流转中,我听到了你的声音。那是黄土地上自尊自强自立的声音,那是一声声苦难、坚韧、博爱与伟大的呼喊。
   第四,化无形为有形。我国古代诗词多以此手法状难写之情,比如说“愁”,它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怎样写得生动、形象?贺铸就化抽象为形象,写道:“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三个比喻,借早春生命力顽强的草儿写出愁之绵延,借满城飘散的柳絮写愁之铺天盖地、杂乱无序,最是“梅子黄时雨”一句借迷蒙的梅雨写天地之间到处弥漫着愁情。这种用侧面描写取代正面描写,达到了正面描写难以企及的目的。文贵在曲,这种写法可以在写景状物上把抽象的东西写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在表情达意上更含蓄、更深沉、更富有想象空间。
   总之,抒情不是凭空来的,总是因为对人、事、景、物产生感情而发,总要有所借助。另外,写作更要抒真情,是发自内心的,不能以为文中多用几个“啊”字,多写几句“我多么喜爱”、“他真伟大呀”之类的空话,就算表达真实而热烈的感情了。微写作正因为其小,才更要求考生在抒情时讲究方法、注重遣词造句。
   陈令孝,教师,现居重庆九龙坡。
其他文献
“诗言志”,古诗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鉴赏古诗的关键在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情感大致可分为:惜别之情、黍离之情、思乡之情、怀古之情、讽喻之情、报国之情、赞美之情、自得之情、忧愤之情等。诗人往往通过叙事、写景、状物、咏史来抒发情感,我们只有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体会才能产生情感共鸣。下面结合实例具体介绍四种体会诗情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法  朱光潜先生曾这样论诗:“要懂得诗词,一定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课堂上我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语文能力。   一、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
语文教学,是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情感传递交流的过程。作为经典的人文教育,语文教学注定不是冰冷的、生硬的,而是充满感情的。那些课本上的文章,如果失去了情感,就是一段段文字而已,而融入了情感,则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学生想要接受的知识,是能使他们产生共鸣的,而不是距他们千里之外的,没有情感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的时间也只能局限于课堂。所以,融入情感的语文教学是成功的、高效的。接下来,将结合教学经验,谈谈
笔者在教学中以自主模式为抓手,打造更加生动高效课堂,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浅论在这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语文自主课堂要借助于扁平化载体搭建平台   扁平化的学习载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其对上要正确领悟教师的教学意图,对下要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并且要发挥出重难点突破的有效作用,从而为语文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合作小组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扁平化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应该是平等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意味着师生相互尊重、相互构建,真诚对话,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境界和精神氛围。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个性得以张扬,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促使教学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境界。   一、构建和谐互动过程,倡导
一、学校创办“写作乐园”,实现“因材施教”目标   班级制作文教学,便于管理,且比较容易完成教学任务。基础较好学生基本能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可是学困生则懵懂听课,浑噩写作,是典型的“跟班学”。如果把作文水平相近的学生进行编组辅导,既便于老师授课,又能使学生梯次进步。具体做法是:老师在班级内摸底调查,积极宣传,鼓励作文基础较差的同学报名加入“写作乐园”。然后根据报名人数,按低、中、高年级编班、分组。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杜威、陶行知两位教育大师共同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刘国正、顾黄初等知名语文教育家从语文学科教学出发,主张“语文教学”应与“生活”接轨,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主张“语文教学生活化”。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帮助他们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重视古诗词的词句特点以及主旨大意,淡化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感悟能力的培养,导致初中生文学素养以及语文综合能力普遍偏低的现象,而新课标的要求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及时转换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一、做好课前预习,务实课前基础   由于初中的语文教学课堂只
有人说教师是靠嘴吃饭的。是的,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说的能力,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更为重要。这方面我体会颇深,这要从96年说起。那时,我刚从师范学校毕业,怀着满腔激情走向三尺讲台。学生时代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普通话,三笔字,语文基础知识,简笔画,手工制作……没想到这些在教学中统统派上了用场,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尤其是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让我在课堂教学中大显身手。那时的乡镇教师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