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英丽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ANGQ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英丽,江苏人,1955年生。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触研究中心主任,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研究所潘英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会副会长,招商银行独立董事。
其他文献
尽管我们可以不去理会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新词在不断提醒自己“有多老”,但作为“时代之子”,我们却无法摆脱“我是谁”这个身份认同问题。对当今时代的某种命名,就是对“怎样认识你自己”给出的一份答卷,它关系到对时代精神和社会性质的洞察。正如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在后现代进一步展开为数字时代、图像时代那样,一切新的命名都嵌入在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中,并都在这个古老问题之下重置。在这个意义上,“微时代”敞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微博、微信的出现,令互联网嵌入下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媒体传播激活了人们空前的话语热情,也“解放”了长期以来被“控制”或“束缚”的话语生产力。这种微话语的大量繁殖,带来了新的社会和文化问题。尤其是微话语的话语形态、传播方式和传播功能,养育了新型的“微客”主体——其瞄准式的阅读方式、窥阴型的话语期待和去身份化的主体意识,令“微客”变成了一种思想想象力不断衰减的“口香糖主义”者。作为复杂社会的“阐释者”的知识分子话语不得不让位于微时代的“单向度话语”,作为“阐释者”的知识分子也逐渐丧失了书写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