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y272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品性清澈,就算火候欠佳,笨手笨脚地表达自我,也是一种真挚的富有啊。”赤木明登先生所点亮的美学质感充盈着我的血液。
  赤木明登是一位哲学攻读者,是一位传统漆艺着迷者,是一位柴米中打滚儿的大俗人。比起诸如“日本当代工艺大师”的头衔,似乎这些称谓更浸淫着质朴的泥土芳香,更镌刻着虔诚的檀木纹路,更弥漫着空气感的余白象征。以至几季有余,一提起赤木先生和他的朋友们———以明暗来喻器物的渊源和未来———简直完全身临其境:其净手抚慰茗茶摄起的袅袅线香,其粗糙温厚的掌纹为楮树皮上浆时留下的特殊印记,其专注于深邃绵长纯棉织物的器乐般穿梭,仿佛均历历在目。
  大抵,匠心的坚守,在于本真的意趣,在于灵气的深耕。赤木先生坚信,真正的美物也许是无心之作,是创作者自然的本性流露。手艺人们守义,一边向先贤的传统造物之术致敬,一边向摩登的坚韧耐用不断延展叩问。如此革故鼎新的命门,绝非大和民族之固有,华夏《易经》亦早言诸如是,曰:“生生之谓易。”而匠心的传承,也依赖于风格的拾遗与风骨的承袭。删繁就简方可举重若轻,不忘初心方可砥砺前行。这倒不是说非要与极端物质欲望做个“断舍离”,更重要的是如何邂逅内心的“信达雅”。
  或大阪小铺某玄关的枣形茶叶罐儿,或京城闹中取静巷尾的糖堆串儿,对守候匠心这件小事,东方是狂热的,巨龙是坚定的。中华匠人虽如星火零散,却亦赤心燎原。不光是赤木一行的物哀之美,愈来愈多的炎黄年轻面孔,兼具着非传统知识分子的批判性,重新审视着阿多诺的“瓶中信”,将反思与自立放诸远外。这也同时意味着,当代中国新青年们在不经意间,再次将现实美学救赎提上日程。他们坦言,冰冷机器无法复制出独一无二的偏执,他们深谙,流水作业难以比拟造物有灵的情怀。二者共性不言而喻:自律的美非千篇一律,介入社会的美需要独立精神的支持。
  《美物抵心》之“感知天惠”篇中曾提及:被过度消费的匠人,隔三岔五就蹦出来的匠心,似是摒弃了粗陶坛酿的寂,仍欠缺参悟精致之美的力道。从如何品酌古老意趣的现代文化意义来看,有理由相信,中国新生代青年也正在思索世相的精深度背后的美学价值。如若仅强调近乎纯粹的艺术,修缮这份最古老的奢华,如烟弥散,飘忽無形,怕也只能求个心安了。反之,拿出“循古不泥古,向新故创新”的姿态来注入精粹的灵感之源,就算并非刻意吹捧“灵韵”,也有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文化自律的审美性,文化自治的独立性、文化自信的时代性。
  这种丛生于后现代主义的亚文化,同样地,镜像反哺着以新中产文化消费为代表的“择善而从”。这多少会令人讶异:从独立手艺人到链条化的文化产业,均不同意义地建立在文化工业的基础上,却同时被奢望兼具着批判文化工业的使命。在被营造出“众生皆平等”的丛丛物化消费幻象中,纯商业路线者夸张地赞美着同质的泛化,吹捧着线性的依赖,工业化出一批又一批趋之若鹜的倡导者与跟随者。而匠人之所以拥有匠心的信仰,无外乎———他们近乎执念地追寻着,并身体力行地尝试着———创意或许可以重新点燃艺术神话感的星星之火。但,大概永不缺抱怨者哀号“金匠点金亦乏术”吧,那么,何不先孕朝花,尔后夕拾?三秋树也好,二月花也罢,美学符号本就变化多端且意义松散,盲目溯洄,终将搁浅,唯有破除桎梏与禁锢,方不空捞水中月。
  毋庸置疑,冲击着纯手工业创造的“制造品们”比比皆是。但当带着“究竟什么是美物?”“我们为什么要做下去?”的引子探入,想着若能采撷一二是极好的,掩卷深思才有所懊悔:原来,这些问题并不存在答案呵。也许又回到了希庇阿斯的尴尬“美是难的”。诚然,多元背景下依然需要匠心观念的启迪:摒弃粗滥拙劣的模仿,信任独立自我的创造,重构理性青年的独舞。不以渗入心魂的磐石来无心插柳,不以雕刻时光为前提的乖戾执拗,不以坦然接纳一切不美好来换取无瑕的朝圣叩首,致使美物们无法受到才华的召唤而遵从个体意志力而汇聚一堂,都是残缺的徒劳,会令上帝发笑。
  手艺大家们总有看似庸常的陈述,即使肌肤纹理的沟壑掩不住清逸的笑意,也请相信那是淘沙后眉间沁出的汗水点滴。就审美态度而言,理应舞如薄烟,赋卿独立之精神;自人文财富来讲,当倡守若犁牛,崇尚大愚之深耕;从现世价值说开,不外创似赋渔,讲求疏豪之融会。意欲探索“大道至简,知行合一”的时代课题,至少,先以青年人的温度去抵御拜物教的所向披靡吧。
  倘若有意再多提一嘴:中国青年重拾文化自信力了吗?
  溯洄从之,知少年强;溯游从之,还看今朝。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意文化产业国际传播中传统文化缺失问题研究———以新媒体为例”(项目编号:201610060021)的课题成果。]
其他文献
作为艺术社会学先驱,范德堡大学教授理查德·彼得森通过梳理美国乡村音乐的发展历程,撰写了艺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个案———《创造乡村音乐:本真性之制造》。在此研究中,彼得森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上,利用历史叙述的书写手法,呈现了文化生产视角下乡村音乐制度化、商品化的过程,揭示了乡村音乐发展的本真性基质。何为本真性,这无疑是我们理解这部著作的一个关键点。  一、本真性谱系:从哲学到社会学概念  “本真性”的词
期刊
自古以来,阴阳相生,万物平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近百万年。然而,大约自18世纪中期的西方工业革命起,人类开始无节制地掠夺自然;20世纪中后期,在科技与经济比肩猛进的势头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间的雉堞被人类攻破,疯狂的掠夺使二者间的平衡关系难以维系。这种不平衡终将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狼性”的变异,便是观察这一后果的一扇窗。  一、异曲同工:《白牙》与《狼图腾》中的狼形象  《白牙》和《狼图腾》都讲述
期刊
很早以前读过程光炜先生《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留下较深印象;2015年修订本出,又订购一册。故见到《文学史二十讲》出版信息,况且字面意思显示此书为授课记录,毫不犹豫购买了一册。这十几年来有不少学者的讲课记录很是风行,有些读起来真的过瘾,比如洪子诚先生《问题与方法》便是(亦出修订本),理性、宽容的讲述中,不时夹杂几句温和而机智的调侃和嘲讽,既照顾到了课堂要求
期刊
近年来,互联网文学发展迅速,规模巨大,影响深远。2015年为IP爆发元年,网络文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网络文学读者。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称,截至2017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3.53亿,较去年年底增加1936万,占网民总体的46.9%,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3.27亿,较去年年底增加2291万,占手机网民的45.1%[1]
期刊
1960年,美国城市学专家凯文·林奇(KevinLynch)在其专著《城市意象》中首次提出现代意义中的“城市形象”(TheImageoftheCity)概念。我國学者对其定义是“所谓城市形象,通常是指城市带给大众的整体印象和感受,包含一座城市的文化传统、历史景观、现代文明等内容。当城市的形象被大部分人所认同时,城市形象本身就有了社会文化意义,变成了这个城市的文化资源”[1]。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
期刊
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乐黛云先生写在21世纪的学术论文自选集《涅?与再生———在多元重构中复兴》。该书以“文化多元共存”“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中国文化面向新世界”和“比较文学是跨文化对话的前锋”等四部分和附录的对话,并以生动、深邃而充满激情与热望的学术语言实现了乐黛云在小引中所说的“对自己60余年的学术生涯做一总结”[1],也充分表达了先生在新世纪对中华文化传统再度生成问题的探讨及美好祈愿。先生
期刊
沈卫威先生的专著《民国大学的文脉》从语言、学术和道德等若干方面分析了以两所民国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为起点的“激进”和“保守”两种学风,对应着两种学术立场、处世态度、生活方式,在空间中相互区隔,又交融斗争的复杂过程。书中充满大量细节,反映了作者在这个领域的深厚积累。对此,学界已有好评[1],作者在书中也多次强调“细节的力量”[2],表明其重视程度。然而,当前历史研究
期刊
卡尔·波兰尼(KarlPolanyi,1886—1964)作为出生于奥匈帝国维也纳的政治经济学家、社会科学家,一直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和辨识力的学者。这本书中收集的20篇论文,既有散见于不同语种报刊上的论文,也包括不少他生前从未发表过的大学授课提纲和去不同场合演讲的手写讲稿。这些尘封多年的档案和部分残缺不全,甚至难以辨认的纸质手稿,与他最著名的专著《大转型》和后期作品《早期帝国的贸易与市场
期刊
“《盘中餐》是一本能够代表现阶段中国图画书水平、足以赢得国际声誉与关注的优秀作品。作者以云南元阳梯田为背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将中国最传统的水稻种植,用精细唯美的画面表现出来,通过图画书的方式记录描画了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孩子们通过阅读也能理解并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作品将稻谷的常识认知融入场景的描绘,将自然的观念融入日常生活,在祖祖辈辈传递至今的农田劳作中,我们感受到与土地的休戚相关
期刊
2007年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期间,出于对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的忧思,聂震宁先生作为第一提案人提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建议”提案。10年来“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从政府工作报告连年提出“倡导”到今年一改措辞为“大力推动”,从纳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到相关立法准备工作推进,从各类媒体的聚光灯下到社会上各类多元化阅读活动的开展。聂先生谦虚地讲“此前的十年里,我只是在提高国民阅读率、改善国民阅读状况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