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桥:临床验证青蒿素有效的第一人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qwo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颁奖词:过去51年里,李国桥一直奔赴在抗疟前线,并首先证实青蒿素治疗恶性疟疾的速效低毒作用。这开创了中外医学史上的先河。他的学术见解和实践,挽救数百万疟疾患者生命。因抗疟方面的突出贡献,他先后获得越南、柬埔寨等政府奖项—2006年,获柬埔寨王国政府颁发的“金质骑士勋章”;2007年,获越南卫生部颁发“为了人民健康”奖章。这是我国医药卫生界首次获得来自越南、柬埔寨的最高级别荣誉。
  获奖感言:
  我认为一个科学家首先要有心系天下苍生、为民服务的情怀,工作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有贵在坚持的心态,并万难不屈地坚持下去。这样,每个科研人员,都会在自己的领域有一番作为。
  12月5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屠呦呦发表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
  演讲中,屠呦呦强调,“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她特别提到了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感谢。
  的确,青蒿素从发现到有效提取,再到临床验证有效……凝结着一大批中国科学家的心血和不懈努力。
  这其中,作为临床验证青蒿素治疗恶性疟疾有效性的第一人—李国桥,功不可没。
  李国桥是国际抗疟疾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青蒿研究中心主任。今年12月4日,《南风窗》记者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见到了已79岁高龄的李国桥教授。
  年近八旬的李国桥,自1964年起,就开始从事抗疟研究和实践,如今,他仍奔跑在抗疟一线。
  他的一生,如何与抗疟“扯”在了一块?

国家使命


  1936年,李国桥出生在广东南海的中医世家。19岁的他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毕业,之后留校任教。
  疟疾,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常见疾病,它是经蚊子叮咬或输入带有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1964年,李国桥就从事针灸对抗疟作用的研究。那时,广东惠阳地区疟疾流行,并导致多人死亡。
  彼时,李国桥前往惠阳地区,通过针灸治疗,发现针灸对抗虐有作用。所以,在一个医学刊物上,他发表了内容为“针灸对治疗疟疾效果很好”的文章。因为这篇文章,他成了国家“523”项目的成员。“523”是个代号,这是指1967年5月23日成立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
  该项目成立的背景是援越抗美。尽管,现在百度上,关于“523”项目的简介,也已是公开秘密,但在当时,这具有特殊而深刻的军事援外背景。
  当时疟疾流行,使战士们的战斗力大为减弱。“疟疾带来的减员,甚至比战争造成的减员,还严重得多”,李国桥说。如何有效抗虐,十分迫切。
  但在更大范围的实践中,有人发现:针灸治疗疟疾带来的效果,不是很明显,且也不稳定。这结论无疑对李国桥早前的结论,形成了挑战。当时,年轻气盛的李国桥为验证针灸疗法对疟疾治疗是否有效,甚至拿自己做了试验。
  1969年,他偷偷让护士把疟疾病患者的疟原虫,注射进了自己体内。
  “当时,除了护士一人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李国桥告诉《南风窗》记者,但发病后,大家就都知道了,护士紧张得直哭,说“不应该给你打这个”。
  倒是李国桥,忍着高烧安慰护士说“没事,没事”。
  这次试验中,李国桥天天发高烧,和真正的疟疾患者不一样,他们是隔天发烧,因为他们发病时,体内有了免疫力,但李国桥没有。
  完成试验后,同事们对李国桥进行抢救、治疗,避免疟疾的恶性发展。
  此后,李国桥开始放弃了针灸治疗疟疾的方法。他说,主要是因为针灸疗法受每个人免疫力的情况不同,疗效也大不一样,还容易导致两种极端:同样的针灸疗法,对有的病人有效,其他病人又没有任何效果。
  1969年放弃针灸疗法后,李国桥转向了中药疗法。青蒿素正是这样的背景下,被他临床实践反复证明了在治疗疟疾方面所具有的“有效、低毒”等特点,并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治疗疟疾舞台的中心。
  青蒿素是什么?
  青蒿素是继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后,最有效的抗疟特效药,尤其对于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青蒿素的发现、提取和临床应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在非洲,青蒿素被称为“东方神药”。
  李国桥正是被业界誉为临床验证了青蒿素有效的第一人。在具体的实践中,李国桥承认,自己之所以将一辈子的精力投入抗疟研究中,主要是在基层走访中,看到了疟疾对生命、家庭和个体带来了巨大、甚至是致命的创伤,这深深触动了他,也激发他不断完善和提升原有的抗疟水平。
  

个人情怀


  奔走在抗疟一线的51年里,李国桥去过云南、海南、越南、柬埔寨以及非洲科摩罗所属的莫埃利岛、昂岛和大科岛等地,进行抗虐。
  疟疾引发对人类的伤害,他至今记忆犹新,很是痛心。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云南省耿马县阿佤山南腊公社。一次走访中,他发现当地很多村民患了严重的疟疾。
  当时,李国桥来到一名妇女的家里,被深深震撼:这名妇女躺在门口的一块门板上,旁边是个大约两岁的小孩,妇女甚至无法起身照顾小孩。
  村民告诉李国桥,这名妇女的丈夫,也是患上了疟疾,“前几天才刚刚过世”。这名妇女患上的是脑型疟疾—这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种。
  而其时前不久,全国“523”项目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让李国桥把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提取出来的青蒿素,用于临床实验。但青蒿素治疗恶性疟疾的疗效尚未确定,也没有任何临床资料可以参考。   第一例,通过青蒿素口服给药,李国桥发现:患者体内的疟原虫不能发育了。开始他以为是偶发现象,李国桥又进行第二例、第三例试验……直到第五例,李国桥相信并认定—青蒿素口服给药杀灭疟原虫的速度,比当时推崇的氯喹或奎宁静脉给药,速度要快得多。
  面对这名患病的农村妇女,李国桥结合病情,分析研判后,决定对她用青蒿素救治。 “在当时情况下,即便用传统的抗疟药奎宁也未必有用。”李国桥说。通过早前的试验,他相信青蒿素的效果更佳、更保障。
  24小时抢救后,证明了李国桥判断的准确性,这名妇女终于获救。这是人类首次在临床上,用青蒿素成功治愈恶性疟疾患者,也开创了中外医学史上的先河。
  根据李国桥反复的成功临床试验,全国523项目办公室领导小组在1976年决定:集中更多力量开展大协作,推动青蒿素类抗虐药的研发工作。
  随后,离开云南的李国桥,又来到当时疟疾十分严重的海南岛东方县,进一步从事疟疾防治工作,且一待就是十多年。
  1981年8月,为彻底认识疟原虫发育繁殖规律,在两名助手帮助下,李国桥再次将带有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血液,注入自己体内,通过亲身试验体验病情变化。
  “怕不怕?”如今,面对《南风窗》记者提问,李国桥说“不怕”,原因是:那时青蒿素的作用已得到反复证明,且自己从事这方面研究好多年,心里有一定底气。
  “不怕为何还留遗书?”面对记者追问,李国桥讲述了他当时的忧虑:怕领导和同事急于抢救我,错失了发病时搜集疟原虫发育两周期的数据。
  当初的遗书上,李国桥写道,“这次试验完全是自愿的。万一出现昏迷,暂时不用抗疟药治疗……这是研究需要,请领导和妻子不要责怪试验的执行者。”
  为了宽慰妻子和领导,当时,他甚至半开玩笑地在遗书最后写道,“万一出了问题,你们就在我的花圈上画个疟原虫就好了”。
  感染恶性疟原虫后,李国桥忍受着持续高烧的煎熬,尽量拖延服用抗疟药的时间,最终掌握了疟原虫发育的相关数据。
  如今,世界卫生组织编著的《疟疾学》,仍引用了李国桥和他团队的这些研究结论。
  在中国,疟疾基本消失的今天,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仍处在受疟疾侵害的煎熬中。

公共利益和他者利益


  种种切身的经历和感受,更坚定了李国桥在抗疟道路要有更大作为的信念。但这路子总充满波折,比如种种利益的羁绊。
  目前,世界范围内,疟疾的发病率已有大幅度下降,但还没有彻底消灭,很多国家的疟疾发病率,依旧保持着“低带虫率”—即比较低的发病率,但这种状况依旧不容乐观,因为一旦反弹,结果往往让早前的付出前功尽弃。没有彻底消灭疟原虫,并不是因为没有这个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他者利益的影响。
  “一些国家、一些部门或部门中的一些人,希望保持有一两省的区域有疟疾存在,这样,他们可以向财政部门或盖茨基金会申请一些资金、拨款。”李国桥说,这是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诱使在起作用,但对推动全球抗疟工作带来了阻碍性的影响。
  此外,李国桥利用青蒿素快速“灭源灭疟”的办法,也不是所有人都欢迎。他说,“灭源灭疟”和过去通过药泡蚊帐、防蚊纱窗、喷洒药物等方式防蚊叮咬不一样,这是要从根源上灭除疟原虫。
  但实践中,这触及蚊帐的、喷洒药物的生产商和销售商以及医生的利益。“在国外一些疟疾比较严重的地方,医院收入的一半,是靠疟疾病人带来的。”李国桥说。因此,他和他的团队在国外进行青蒿素快速灭源灭疟的办法,尽管受到百姓欢迎,但并不受个别利益集团的欢迎。
其他文献
这段时间,人民币汇率出现了间歇性上涨。一些乐观者认为,这是经济基本面改善的结果。对这种观点,我不评价,我只知道,即便有所改善,但至少还不够。  汇率是什么?它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也可以说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比如,在人民币的直接标价法(购买1元外币应付多少元人民币)之下,1美元等于6.7元的人民币,6.7就是汇率。  汇率是什么决定的?从短期看,是外汇市场上本币和外币的供需
在过去3年间,超过1000名法国公民前往叙利亚和伊拉克参加“圣战”。  1月27日,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一家豪华酒店遭枪手扫射和车弹袭击,多人死亡。早前曾声称处决了两名突尼斯记者的“伊斯兰国”利比亚分支,宣称对新的事件负责。无独有偶,巴黎《沙尔利周刊》1月7日遭血洗后,总部在也门的“基地”阿拉伯半岛分支(AQAP)的两名首领也积极认领袭击案,似乎“基地”组织与“伊斯兰国”在开展“竞争”。但更全面的信
人总是无法忘记自己从哪里走来。中国人对“中国”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存在,始终具有难以形容的情感牵连,其中甚至有神秘主义的因素。“中国”何以如此具有魅力,有如一个人存在的母体?  而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自身,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关系模式也随之变化,我们正在返回古代的“中国”去寻找文化、精神的资源,甚至政治资源,并带到现在,参与构造我们和世界的未来。  2005年,著名哲学家赵汀阳
就像是惯例一样,每到农历过年前,在中国总会上演“农民工讨薪”、“产业工人回家过年”的剧目,一年又一年。  它可以说明很多东西,至少是在提醒,中国社会仍然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段上,而且,无论是就产业工人的权利保障,还是就经济结构对社会结构的支撑来说,我们远没有到达转型基本完成的终点。  在以前,过了年之后,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总会出现一轮“用工荒”。但在经济结构早已发生很大变化的情
最近无论我去哪里、见哪些人都会听到同样的问题:你怎么看待托马斯·皮凯蒂 (Thomas Piketty,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其于去年出版的著作《资本在二十一世纪》在欧美热销至今,一时洛阳纸贵,形成“皮凯蒂现象”)?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两层意思:你怎么看待皮凯蒂的著作,你对皮凯蒂现象有何见解?  回答第一个问题相对容易。我侥幸成为英文版《资本在二十一世纪》一书最早的读者。出版皮凯蒂著作的哈佛大学出版社在这
中国慈善事业渐入佳境  《经济学人》7月16日  2010年,两位世界顶级富翁沃伦·巴菲特与比尔·盖茨来到北京邀请50位中国富豪参加的一场“慈善晚宴”,他们希望能够劝说中国富豪参与慈善募捐。然而当时他们的这一期许并未得到强烈的回应。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强调说,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吝啬,而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在发展初期。现如今,中国拥有的亿万富翁超过了美国。虽然中国慈善事业仍然滞后于美国,但是已经在高
刚刚读到两个真实的故事,很有启发。  A先生是一名干部,似乎得了抑郁症,不爱理事,整日独坐,对周围总是心存戒备,他的妻子就去向前辈索求疏解之法。前辈说,让A先生做三件事,一是读几本名人传记,二是洗澡时大声唱歌,三是有空多去白云山走走。3个月后,A先生焕然新生。  B先生在单位,总被人“整”,被人当作发泄对象,他一直隐忍,别人却得寸进尺,也去求教同一位前辈。前辈让他在办公室人齐的时候用力拍死一只蚊子
年过八旬的郭道晖是学界美称“法治三老”之一。郭道晖早年参加革命,是解放前清华大学地下党组织的成员。解放后留校工作,担任清华大学党委委员,但是在“反右”和“文革”中受到冲击。改革开放后,郭道晖调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参加立法工作和法学研究,参与了八二宪法和《民事诉讼法》等重要法律的起草工作。1989年后,郭道晖担任法学界的权威杂志《中国法学》主编,发起、参与和弘扬了重大法治话题的讨论。  郭道晖近
塔利班并不存在“温和与激进”的派别之分,目前只有曼苏尔领导的主流派和拉苏尔领导的非主流派两大派别。随着政治与军事实力的提升,它变得越来越自信。  4月19日清晨早高峰时段,塔利班针对喀布尔市中心的国家安全机构发动袭击,枪击和自杀式炸弹共计造成64死347伤,是5年来阿富汗首都所遭受的最为致命的单一袭击。从时间上看,它属于塔利班一周前宣布的新的“春季攻势”(代号“奥马尔行动”)的重要一环。  自20
近期,《明镜》周刊印有纳粹军官在雅典卫城前环绕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封面,其实有着重要的目的:即终于以无可回避的方式将欧洲的恐德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  对德国的侮辱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2013年3月,塞浦路斯示威者举着将默克尔描绘成希特勒形象的漫画。几乎同时,在瓦伦西亚一年一度的火节庆典上,出现了一个装扮成邪恶女校长的“默克尔”,她将“灭绝女王安吉拉十诫”亲手交给西班牙政府首脑及各部部长。圣约瑟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