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目标角度对我国金融机构经营者代理行为的模型研究

来源 :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d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回顾国外多目标委托一代理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机构经营实际,通过构建多目标委托一代理博弈模型,从各个目标间相互独立与依存角度,对我国金融机构经营者的经营代理行为给予具体分析,进而提出防范金融机构经营者道德风险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调研,阐述了瓦房店市2004年以来农村信用社“花钱买机制”改革的基本情况。文章指出,虽然数字表明该市农信社改革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数字背后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拨备不足、资本虚高、不良资产比例偏高及其处置不力,可能使“央行专项票据”不能兑付,使改革出现逆转。这些问题对于理解“花钱买机制”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年初以来发生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造成了美国及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本文阐述分析了此次风波发生的背景、原因、特征、影响及应对措施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对我国的警示与思考。
票据置换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也随之告一段落。此轮改革后,农村信用社的生存状况有了根本的改善,具备了较强的经营能力、培育了较好的信用环境、拓展了农村金融市场;但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农村信用社的先天不足等方面,仍未得到改变,在新的竞争格局形成的情况下,其生存和发展前景仍然堪忧。应对的方式也就必然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如何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作用,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的工作。本文总结分析了湖北省云梦县探索建立“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建设”联动机制的经验与体会,探讨如何让有就业愿望和有就业能力的人,通过政府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实现就业。
农村金融的良好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对江苏省连云港市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认为农村金融体系缺乏竞争和活力、各银行机构普遍采取资金上存的管理体制、金融机构信贷管理体制与农村社会信用环境问题并存以及农村取得信贷资金的成本偏高是制约农村金融和谐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并提出再造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机制、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政策支持体系、坚持创新与监管并重、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权证定价模型的分析综述,为评估权证合理定价提供了分析、借鉴的模式。
资本结构与企业成长性的关系因企业质量而异,处于成长质量“有效边界”内的企业为高质量企业,长期负债与高质量企业的成长性成正相关关系;处于成长质量“有效边界”外的企业为低质量企业,长期负债与低质量企业的成长性不相关。而负债、内源融资、股权治理、企业规模、行业差别等因素均会影响到企业相对于成长质量“有效边界”的位置。
本文从金融监管体制、保险税收政策和商业银行业竞争激烈程度三个方面对中外银行保险发展的环境做了比较分析,评价了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环境,并对我国银行保险业发展环境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最后提出了两种在将来几年比较可行的银保合作形式。
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15年里,经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也实现了长足发展。由于两国发展阶段、经济现状、国际地位的类似,两国的保险业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互补性。通过对比两国保险业发展现状、特点、优势和潜力,对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认识和思考中国保险业相关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本文基于江苏苏南和苏北26个县(市)的数据,采用panel data数据模型,对不同地区农村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有很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差距是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区域性不平衡并呈扩大化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