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进展、问题与展望

来源 :植物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uan0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变化所包含的土地利用和气候等因素的改变,将对生产力、养分循环等生态系统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往研究大多只关注全球变化对单一功能的影响,即使同时测定多种功能也是进行独立的分析.但由于不同功能间常常存在的权衡或协同关系,导致基于单个功能的探讨难以反映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的影响,从而限制了人们对于全球变化影响的全面认识和评估.早在2007年,Hector和Bagchi首次量化EMF,该领域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在此之后,EMF量化方法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近年来,全球变化对EMF的影响也被广泛关注.为系统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该文基于中国知网、ISI Web of Science等当前常用的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2007-2020年的相关文献并进行计量分析,系统归纳出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目前关注较多的土地利用变化、气温升高、降水改变以及氮沉降对EMF的影响,并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所需关注的6个方向:(1)规范EMF量化体系;(2)关注全球变化背景下多因子交互效应;(3)不同时间尺度下EMF对全球变化的响应;(4)全球变化背景下多维度、多尺度生物多样性与EMF;(5)全球变化背景下多营养级多样性与EMF;(6)全球变化背景下根系功能性状与EMF.
其他文献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体系,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元.自20世纪30年代提出生态系统概念(Tansley,1935)以来,生态系统生态学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方向之一,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近年来,全球变化不断加剧,并已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及其动态,阐明其对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影响,是认识生态系统如何响应全球变化的基础,因此越来越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
期刊
2021年11月30日,据《科学》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原子物理学家Edmund Myers和David Fink将两个离子限制在一个电磁陷阱中,让它们连续转动数周,并以极高的精度比较它们的质量.随后,他们得出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质子质量估值:1.007276466574±10-12 amu(原子质量单位).这串数字可能帮助科学家寻找到新的力.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期刊
发生于14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个探索文字、世界、思想和人体自身的新时代.这个时期的艺术与科学,特别是与解剖学、数学和光学的特殊关系的发展,同古希腊理想主义的灵感一起赋予文艺复兴创作者们鲜明的个性.
期刊
生态群落中不同物种间发生多样化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种间互作网络.复杂生态网络的结构如何影响群落的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是群落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种间互作直接影响到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不同组分之间的流动和循环以及群落构建过程,使得网络结构与生态系统功能和群落稳定性密切相关.在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上开展种间互作网络研究将为群落的构建机制、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物种协同进化和性状分化等领域提供新的视野.当前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受到全球变化的极大影响,研究种间互作网络的拓扑结构、构建机制、稳定性和
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下来的能量沿食物链首先流向相邻营养级的植食性动物.植物-植食性动物相互关系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种间关系,是食物网理论的基础与核心.该文从植食性动物对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特征的影响,以及植物在个体、种群和群落3个水平上对植食性动物的防御机制与策略两方面,综述了当前植物-植食性动物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植食性动物的采食,可以显著改变植物个体或种群的生长、繁殖和存活率,植物种群的变化则进一步反馈于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相应地,植物在个体、种群和群落水平形成了一系列的防御机制,其中在个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能否长期有效地维持功能并提供服务,有赖于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生物多样性能否促进生态系统稳定性曾引起很多争论.该文在前期国内外综述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近期进展做了总结.第一,介绍了近期理论研究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涵及不同稳定性指标间的内在关联方面取得的新认识.第二,梳理了最近基于生物多样性实验开展的多项整合分析研究和理论探索,以及在多维度框架下开展的多样性-稳定性关系研究.第三,详细介绍了最近发展起来的多尺度稳定性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的时空动态正变得日益剧烈和复杂,许多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动态及其形成机制既是生态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中亟需认识的关键应用问题.该文在概述连续型、阈值型和随机型等生态系统动态模式的基础上,分析生物互作影响生态系统动态的机理;结合次生演替、稳态转换、物种分布区移位等研究热点,总结有关生物互作对生态系统动态影响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探讨相关生物互作理论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的应用.日益丰富的研究表明,竞争、促进(包括共生)、
食物网主要依靠基于不同营养级间物种互作形成的上行与下行调控维持其结构.全球变化能够改变种间关系,威胁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然而目前对全球变化改变食物网结构的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通过大时空格局与多营养级食物网研究,发现全球变化的作用机制主要可归结为3种:物候错配、关键种丧失与生物入侵.该文聚焦于这3种机制,综述各种机制造成的食物网结构变化并探讨相关的进化与生态驱动因素.三种干扰机制均通过改变原有种间关系,影响食物网调控,改变食物网结构.不同的是,物候错配造成的种间关系变化是由于不同物种的物候对全球变化产生
全面认识和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机制是维持其持续供给的前提.植物功能性状直接参与多种生态系统过程,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探讨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是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制的重要途径.该文采用系统的文献综述方法,分析了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的研究特点,总结了影响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植物功能性状,阐述了可能的影响途径.结果 表明: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研究以草地和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生态系统供给服务和支持服务,包括生物量、净初级生产力、土壤肥力等;根据植物功能
小麦近源植物具有丰富的抗逆、抗病及抗虫基因,应用远缘杂交技术能够将这些优异基因引入小麦,创建出包含附加系、双二倍体、部分双二倍体、易位系以及代换系的小麦近源植物染色体系.这也是对物种染色体进化及基因定位进行研究的重要材料.深入理解小麦远缘杂交和抗病基因转移等问题,能够为我国小麦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起有效的助推作用.近几年,采用远缘杂交育种技术获得了较多性状优异的杂交品种,但遗传差异性大、受精过程复杂以及生理性状协调性差等问题造成育种成功率低,并阻碍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应用推广.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分子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