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方言环境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及其对策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lichu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迁移一词来自心理学,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由于第二语言习得是在第一语言习得基础上进行的,同样会受到迁移规律的影响。因而迁移规律在语言教学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外语教学中,其应用更是随处可见,被称为语言迁移,即学生在用外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结构、语义或文化来表达思想而产生的迁移现象。迁移按其作用有正负之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起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就是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目前,在外语教学与外语习得研究方面,母语迁移(Native Language Transfer)现象越来越引起语言教育工作者们的重视。
  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群英语有其自身特点,抛开语法和词汇不谈,语音的差异足以影响对语言的理解。Rod Ellis在他的著作《第二语言习得》中认为母语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的根源之一,母语的这种影响就是它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迁移作用(Negative Transfer)。而母语对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的影响尤为明显。Allan James指出:“本族语结构对第二语言结构的影响,在语音方面比其它方面大得多。因为学习一个全新的语音系统意味着学习新的发音和听觉模式。这些模式属于语言行为的生理方面,与语言行为的认知方面来比,它们更抗拒改变和调整。”方言区的学生受方言影响根深蒂固,大多没有受过系统的语音训练,因此会把方言中的语音迁移到英语语音中来,由此造成的语音方面的错误是非常突出的。所以笔者认为,研究济宁方音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对可以预见的负迁移作用加以预防,努力消除济宁本色口音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母语迁移造成的消极影响,对济宁地区乃至鲁西南地区的英语学习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具体讨论济宁方言发音特点、济宁方言对英语语音发音的负迁移现象以及语音教学对策。
  1.济宁方言简述
  济宁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下辖12个县市区,包括济宁中区、任城区、兖州区、曲阜市、邹城市、泗水县、嘉祥县、鱼台县、微山、金乡、梁山、汶上县。济宁方言指的是通行于这12个县市区的方言。按方言区划分,济宁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中原官话,再往下细分,在整个山东方言中,济宁方言大体上可划归为西鲁方言片,只有梁山属于西齐方言片。
  济宁方言地处西区西鲁片的中心地带,既有中原官话西鲁方言片的基本特点,又有自己的特色。
  1.1济宁方言元音发音特点分析
  济宁方言中,元音发音相对于普通话基本没有明显区别,但有以下两个不易觉察的特点:
  1)口腔开口度偏小。济宁方言中元音普遍发音不饱满,嘴型普遍缩小,嘴角向后滑动的过程往往被省略。比如a,相对于普通话中的发音开口度不够大,再比如o、u圆唇度不够,双唇撮成的不够圆,发音明显不到位。甚至来自于微山、济宁中区、曲阜、兖州等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学生则经常把“白菜”读成“北菜”。
  2)舌头伸缩不够到位。汉语拼音中的a,发这个音时,舌身应平放口中,舌后部向软颚稍稍抬起并略向后缩。但济宁方言中却把舌后部向软颚稍稍抬起并把略向后缩的过程给省略掉了。同样发汉语拼音u时,舌头后缩,舌后部接近软颚,双唇撮成一小孔也把舌头的活動过程给省略掉了。
  1.2济宁方言辅音发音特点分析
  1)将zh、ch、sh、r等舌尖后音一律读成舌尖前音。zh、ch、sh、r等在普通话中,舌尖翘起和硬腭前部形成阻碍发出辅音,而在济宁方言中,除了梁山西北以外的县市区都把普通话中的舌尖后音zh、ch、sh声母读成了舌尖前音z、c、s,也就是zh与z、ch与c、sh与s不分,发r音时也存在同样问题,例如将“支读成“资”,将“虫”读成“从”,将“山”读成“叁”。济宁方音舌尖是不翘起的,而是倾向于向前平伸,靠近上齿背,形成一个类似舌尖前音的音。
  2)r、y有时混用。在梁山南部、汶上、嘉祥北部、兖州西部等地区经常将r、y混用,从而导致“容”、“戎”、“用”、“永”不分,这与这一带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不分有一定关系。
  3)中后鼻音发音不到位。因为济宁大多数地区的方音中后鼻音的发音经常没有或不到位,所以将“经”的发音读作“金”、“昂”读成“安”的情况时有发生。
  4)将n读成l。在兖州西部以及西北部个别地区将n读成l,以致于会出现把“邹忌讽齐王纳谏”读成“邹忌讽齐王拉箭”的笑话。
  1.3济宁方言语调发音特点分析
  1)济宁方言四声变化不大明显。汉语包括济宁方言都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即每一个音节(字)的组成部分除了元音辅音外,还有声调,而这个声调起着区别或改变字义的重要作用。济宁方言中的声调基本上也有四个声调。虽也有四声变化,但四声变化不大明显,阳平上不去,去声下不来,上声读成半上。如果按调值来看,济宁人把阳平读成34,把去声读成53,把上声读成213。
  2)济宁方言语调比较平坦。整个山东方言的语调都存在这个现象,说起话来和山东人性格耿直十分相像——平直,语调往往平平的,升降起伏不大,不能自由地、大幅度地起伏,难以恰如其分地表达说话者的情感,以至于有人说“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不愿听山东人说话!”济宁方言语调也是如此,整体较为平坦,大多只是在句末字调的基础上稍有变动,或是把原字调中的一部分音拉高拉长,或在原字调的基础上稍扬或稍抑,并不完全改变其原有的字调,所以总得来说济宁话从听感上会有低沉凝重、平直僵硬的感觉。
  2.济宁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
  济宁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主要体现在元音、辅音、音节结构和语调上。
  2.1元音的负迁移
  (1)长短音区别不明显。由于汉语方言中没有像英语中的[i:][?]、[u:][?]、[?:][?]和[?:][?]等长短元音的对立,因此方言区的学生在发这些元音时,常常是长元音发得不够长,短元音发得不够短,长、短元音的发音区别不够明显。如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别food[fu:d]、foot[f?t],sleep[sli:p]、slip[sl?p]等词的读音。他们在读[i:][?]、[u:][?]、[?:][?]和[?:][?]这些元音音标时,不但音的长度不同,音质也不同。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课下拿一面镜子对照发音图和自己口腔的变化而发音,然后多听多看录像中的发音,这样,学生可以把音、形结合在一起记,便于学生提高记忆效率。   (2)口腔开口度偏小。英语中的[a?]、[?]等元音,大多数学生发成开口度较小的[e?]、[e]。尤其是[a?],学生在发此音时,普遍发音不饱满,嘴型普遍缩小,嘴角向后滑动的过程往往被省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给学生讲清发音部位和技巧,然后做好示范让学生仔细模仿,并特别提醒学生,发[?]音时,开口不要过小,牙床开合度大约两指宽,发[e]音时不要口形过大,牙床开合度大约一指宽,并要求学生平常用最大的声音反复发音,以达到最佳。
  (3)[?]这个元音,很多人把它念成”衣”,就象英语中的[i:],这样,就使他们容易念混[i:]与[?]这两个音位。下面就是容易念混的几个例子:it和eat,is和ease,sit和seat,bit和beat,fit和feet,knit和neat,pick和peak等。易混的原因就是汉语中没有[?]这个音,只有近似[i:]的音,更没有用[?]与[i:]来区别词义的情况。所以学生对这两个音之间的区别很不敏感,发音常常不标准。在教[?]时,要提醒学生不要用汉语拼音i的发音代替,i舌位要高,舌面与硬鄂之间有摩擦,在此基础上,放低舌面,去掉摩擦,就能发好英语的[?]音。
  (4)有些学生把后元音[a:]发成近似汉语拼音中的a,主要原因是舌位有些靠前,长度不够。发这个音时,舌身应平放口中,舌后部向软颚稍稍抬起并略向后缩。
  (5)有些学生容易用汉语拼音的u代替英语中的[?]。尽管两者相似,都是后元音,可实际上汉语中没有[?]这个音位,[?]是个短元音,发音短促,舌位比汉语的u低,口稍张开,略向后突出。发汉语拼音u时,口腔开度较小,舌头后缩,舌后部接近软颚,双唇撮成一小孔。
  (6)来自于济宁及其周边地区的学生经常把“铅笔”念做“铅北”,这一发音习惯往往诱使他们把英语单词中的单元音[?]发成双元音[e?],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让学生首先把带有bi音的汉字读准,并在日常学习中避免把这种音负迁移到英语读音中来。
  2.2辅音的负迁移
  (1)多数学生把[v]读成[w]。
  普通话中没有[v]音,但汉语拼音方案中列出了字母v,只是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济宁地区的有些学生拼读含有以音位[w]和[v]开头的音节时经常混淆发音。这种现象其实正是受到方言发音习惯的干扰而产生的。但是在英语语音系统里,[w]与[v]是可以用来区别词义的2个不同音位。不少学生就是将汉语声母w的发音习惯转移到英语中来,常把英语词首的[v]发成[w],从而造成英语词义的混淆。如[vet](兽医)常常读成[wet](湿的),[vain](葡萄藤)听起来就像[wa?n](酒)。纠正的方法是让学习者建立唇齿感觉,学会咬唇,用上齿咬下唇;再练习这个唇齿摩擦的浊辅音[v],并记背一些发[v]音的单词。
  (2)将[θ]、[?]分别读为[s]、[z]。
  济宁方言和普通话中都没有[θ]、[?]这两个音,因此习惯用[s]、[z]来代替。例如把think读成sink。[θ]、[?]发音部位一样:舌尖抵上齿,摩擦成音。但[θ]为清辅音,气流顺利通过;[?]为浊福音,气流受阻摩擦加剧,声带颤动。纠正的办法是,练习发英语[θ]、[?]这一对清、浊摩擦音时,把舌尖轻放在上下齿之间(比舌尖轻抵上齿背较容易掌握),利用摩擦音可延续的特点,先发[θ],然后振动声带,发[?],即一口气发出[θ]、[?]。
  (3)汉语z、c、s在[d?]、[t?]、[?]中的迁移
  在济宁的很多县市,把普通话中的舌尖后音zh、ch、sh声母读成了舌尖前音z、c、s。在方言中,常常把“支”读成“资”,把“虫”读成“从”,把“是”读成“四”。因此,方言区中的部分学生在发与普通话发音zh、ch、sh相近的英语辅音[d?]、[t?]、[?]时,一并用z、c、s代替,结果把jew发成zoo;chew发成“醋”;show发成sow,词义相差甚远。纠正方法是发[?]/时,舌尖和舌端贴近上齿龈后部,舌身同时向硬腭抬起,舌的两侧接触上排两边牙齿,气流从舌面与硬腭、齿龈之间挤擦出来,双唇稍圆并略微突出。[t?]、[d?]的发音部位及唇形相同,发[t?]、[d?]时,舌前端抵住硬腭,舌尖触及齿龈。[t?]是清音,[d?]是对应的浊音。
  (4)将[tr]、[dr]分别发成类似汉字“搓”、“左”的音。
  究其原因,还是方音中没有翘舌音所致。[tr]和[dr]的发音实际上可以看成是由[t]和[d]向[r]滑动而发出的。
  (5)发不好[r]音。
  英语中[r]发音要领是:软腭上升,阻住鼻腔通路,舌尖翘起,靠近硬腭的前部,气流从中间的缝隙中摩擦而出,声带震动。济宁方音舌尖是不翘起的,结果很难读好[r]开头的单词。其次,济宁少数地区的方言中经常将r读为y,从而导致“容”、“戎”、“用”、“永”不分,所以他们在读英语[r]开头的单词时也会产生很多困难。
  2.3音节的负迁移
  (1)与英语相对照,汉语音节有以下特点:第一,一般来讲,每个汉字只有一个音节。而英语中的一个单词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音节。第二,辅音一般只能出现在音节前面,只有鼻音n可以出现在音节开头和音节末尾,舌根鼻音,只能出现在音节末尾,其他塞音、檫音、塞檫音、边音等都只能出现在音节的前面,而英语中辅音可以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可以出现在音节的中间,也可以出现在音节的结尾,位置不固定;第三,普通话音节没有几个辅音连缀的现象,辅音之后必然跟着元音,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而英语却大量出现辅音连缀的现象。如:辅音字母 l,如pl,bl,:blue,please。
  英汉音节结构的这三点差异也易导致济宁方言区学生在英语语音学习中出现负迁移。第一,英语中的辅音群(Consonant Cluster)漢语没有。汉语中辅音之间总隔着一个元音,因此,在读英语辅音群时,学生倾向于在中间加一个元音。如speak[spi:k]被读成[s?pi:k],please[pli:z]发成[p?li:z]。第二,英语中常以辅音缀尾,而汉语音节除n、ng外都是元音结尾,这时学生又习惯性地在英语辅音后面加上一个元音。如like[la?k]、blind[bla?nd]分别被读成[la?k?]、[bla?nd?]。第三,英语中音位[l]出现在辅音前很常见,而汉语中却无此现象,因此在发这种音时学生常会在[l]和辅音之间加一个元音或干脆将[l]改成元音。如milk[m?lk]、film[f?lm]分别被读成[m?l?k]、[f?l?m]。第四,英语中的鼻腔爆破音[tn]、[dn]也是令学生犯难的地方,他们也多在其间加个元音[?]。   纠正这种毛病的方法,一是要学生练习从第一个辅音过渡到第二个辅音时要非常快,当中决不能有停顿,嘴不能张开以免有元音插进去;二是在发[tn]或[dn]时、舌尖始终抵住上齿龈,让气流从鼻腔爆破出来,这样就不会有元音夹进去。
  2.4语调的负迁移
  汉语包括济宁方言都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即每一个音节(字)的组成部分除了元音辅音外,还有声调,而这个声调起着区别或改变字义的重要作用。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英语的声调起伏是分布在语句上,而不是一个音节的固有的组成部分。而且分布在语句上的声调起伏只能表示说话者的态度,在语句上外加一些细微的意义差别,而不能改变一句话中各个词原来的词汇意义(Lexical Meaning)。可以说,在英语中单词无固定调子。英语词典中的单音节条目只有注音,双音节及多音节条目则多了个重音符号。只要重音没错,至于该用升调还是降调,全看讲话者的交际意图。而且英语的语调并非总是以句子为单位的,英语语调的基本单位是Tone Group,也叫语调組(Intonation Group或Tone Unit),它其实相当于信息单位或意群,它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几个词,当然还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是声调语言,一个是语调语言,这是英汉两个语音系统的主要区别之一。济宁方言语调较为平坦,大多只是在句末字调的基础上稍有变动,或是把原字调中的一部分音拉高拉长,或在原字调的基础上稍扬或稍抑,并不完全改变其原有的字调。正如上面分析的那样,济宁方言虽也有四声变化,但四声变化不大明显,阳平上不去,去声下不来,上声读成半上发音习惯使的学生在念英语时,语调往往平平的,升降起伏不大,不能自由地、大幅度地起伏,难以恰如其分地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语调运用不当还会引起困惑甚至误解,直接影响交际效果。
  因此,教师必须告诫学生,要学好英语,就不能满足于音素发得准确,单词念得正确,还应进一步掌握好语调。要求学生注意方言与英语在语调上的各自特点和习惯,努力克服母语方言的影响与干扰,逐步摸索英语语调的规律,把英语说得既准确又自然。
  3.英语语音教学对策
  3.1做好学生基本语音情况的摸底工作。
  济宁地区的英语教师在新生开学后应该通过录音和测试等方式,立即对学生参差不齐的语音水平进行摸底,给每个学生建立语音档案,然后根据这个语音档案和在日常教学中收集到的学生常犯的发音错误,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和实践练习。
  3.2有的放矢,重视练习频率。
  光凭理论知识不能习得地道的语音,必须经过反复操练,从练习音素开始到正确处理语流、语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在对英语目标音素的发音进行描述,示以英语音素与方言发音之间的相似与区别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练习。在纠音过程中,把学生发音比较困难的音作为重点正音对象,而不是进行泛而全的教学。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英语语音基础随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侧重点,更好地帮助学生去除英语口语中的方言腔。
  3.3开展合作性课堂活动,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采用合作学习混合编组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县市区不同语音水平的学生组成4人合作学习小组,运用同伴纠错的方法进行语音练习。通常每个小组有1-2名语音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同伴纠错。教师从宏观上提供指导,如讲解语音理论知识,在与学生协商的前提下确定每节课或每周的练习任务。学生再将任务在小组中分配到每个成员。任务难度大的部分由语音基础较好的学生承担。教师根据小组完成任务的整体质量来评价该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活动之中,得到相应的训练,在合作中共同提高英语语音学习。
  3.4扩大学生的英语接触面
  课堂上学生可以学到较多的语言知识,但是只有在自然的环境里才能获得语言的感受,学会正确使用语言。根据Broadbent等人的“过滤”理论的原理,人们接触的语言必须足够多,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应该让学生通过课外多接触英语。所以,除课堂教学外,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加大英语的输入量,对于学好英语语音也是非常重要的。
  4.结束语
  语音学习是外语学习的基础,同时又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教师应当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到母语方言的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策略,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设计、实施科学有效的训练环节,因材施教,以此增强学生对两种语音系统差异的敏感性,减少母语方言的负迁移,较好地渡过语音关,提高语言能力与素质。
  (作者单位:济宁学院)
其他文献
本刊讯(记者高闻贵)11月18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文化超女”于丹在北大举办的一场昆曲演出结束后,准备上台分享心得时,遭观众呛声后下台。观看过演出的观众向记者证实,确有于丹被轰下台一事。网友HelenClaire是一名北大学生,她说自己是昨晚的观众之一,没有听到很大声的“滚”,“主要是各种‘下去吧’和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们’。”她表示,现场观众非常文明,但她在最后也嘘了于丹,因为“在一排镇国之
“适合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适合每一个人发展的教育。从学校的角度,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既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张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回归教育的原点培养人,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创设适合学生快乐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  环境是一种文化,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
【摘要】服务区域经济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逐渐显现,其影响力也逐步提升,但也存在着职能定位不准,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理清在社会服务中的职能定位;制定激励机制,推进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坚持以专业服务于产业、以专业建设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定位;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
在平常看电视时,最烦人的就是频繁插播广告。其实,我们从大语文学习角度看,广告其实是我们生活语文的重要优质资源。  从历史的角度看,广告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宣传商品,以促进销售的舆论手段。它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可以说,有商品交换就有广告,古时有“鼓刀扬声”、“箫管备举”的口头广告。有“水村山廊洒旗风”的实物广告等等。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及审美需求的增强,广告事业发展势头
【摘要】在对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运维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探讨该专业新入职员工岗位要求。以配电自动化技术发展为主线,从培训体系的定位、培训实施的理念、策略、培训结构设计、培训体系评价等方面研究专业培训体系的构建,提出增强培训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岗位需求;技术发展;配网自动化运维;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3-005
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的发展大大加快,日趋激烈的竞争也日益突显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此,人们的心理也在无时无刻地接受着考验。优胜劣汰,这是竞争的必然。对于强者来说,跌倒了,再爬起来;而对于弱小者一类,他们存在着自卑心理,一旦跌倒,就难以再站起来。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作为教师,不得不重视学生的自卑心理。  学生在小学中高年级,自卑心理就逐渐形成。那么,什么是自卑?所谓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认为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危及孩子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社会治安安全稳定。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  1、家庭方面。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或者其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是儿女的成长摇篮,家长的言传身具有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血缘关系更易于孩子听从认同。但过去家庭的协同作用未有效发挥,家校对立的一面常被放大,学校的举措得不到家长理解,家长的行为也难被教师认同,学生出了问题相互指责,家校联动机制难以建立,学校教育独木难支,自然“5 2=0”。要改变这种状况,特别是今天要打造平安和谐校园,更需要家校联动,积极沟通,相互理解、齐抓共管,共担责任
大家知道:凡有学习,必有正负迁移。由于知识的负迁移,致使学生在解题中常出现多种的错误,使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急躁、埋怨的情绪。我想仅仅只有着急埋怨未必能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从教育心理学原理来讲,一般负迁移是暂时性的。只要我们针对
张俊杰(1944.11-),男,中共党员,2011陕西省道德模范,陕西南郑籍江苏教育研究学者,1963年从事教育工作,辗转陕西、新疆、江苏,就读中文专业并取得政治本科学历,北师大“教育与经济管理”研究生进修,历任中学教师、教导主任、校长、教师培训班主任、扬州石化教培中心主任等。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在江苏油田高级技校(江苏石油学校、江苏油田技师学院)组织“向导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