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位分娩对新生儿的影响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genes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臀位分娩新生儿是常见的难产之一,笔者曾工作过的基层医院自1997年9月~2004年9月臀位分娩共占3.9%,与妇产科学第6版教材的3%~4%相近似[1]。臀位分娩的三种方式:臀牵引、臀助产、剖宫产,对新生儿有不同的影响。本文资料证明臀牵引的并发症及死亡率均高于其他分娩方式,早产儿或足月低体重儿及伴有并发症的臀位分娩儿死亡率高。
  关键词 臀位 新生儿 外生殖器
  
  资料与方法
  
  发生率:1997年9月~2004年9月本院共分娩3089例新生儿,其中臀位分娩儿121例,男婴64例,女婴57例,死亡7例,占臀位分娩儿之5.8%(7/121)。
  臀位不同分娩方式与胎龄、体重的关系,见表1。
  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①胎儿宫内窘迫39例,其中臀牵引18例,臀助产4例,剖宫产儿17例,发生率分别为32.7%(18/55)、100%(4/4)、27.4%(17/62)。②新生儿窒息28例,其中经阴道分娩20例(臀牵引轻度窒息13例,重度窒息5例,臀助产、轻度窒息各1例),剖宫产儿8例(轻度窒息),其发生率分别为33.9%(20/59)及12.95(8/62)。
  脐带因素:①脐带脱垂:2例均经臀牵引分娩,皆发生新生儿轻度窒息;②脐带缠绕:脐绕颈3周者3例均系剖宫产儿,其中发生新生儿轻、重度窒息各1例;脐绕颈1周者臀牵引儿、剖宫产儿各3例,均无窒息;脐绕身者1例,行剖宫产出生轻度窒息;③脐带受压1例系臀牵引儿,新生儿轻度窒息。
  臀位分娩所致新生儿外生殖器等合并症见表3。
  除1例臀牵引儿因阴囊表皮剥脱自动出院外,余皆治愈。
  本文胎膜早破28例(其中臀牵引儿13例,剖宫产儿15例),胎盘早剥者7例均系臀牵引儿。7例新生儿死亡原因见表4。
  


  
  讨 论
  
  正确选择臀位分娩方式是减少新生儿窒息及产伤的首要条件。
  本文足月儿51.2%(60/121)行剖宫产术,44.6%(54/121)经阴道分娩,发生新生儿窒息分别是10%(6/60),28%(14/50),11例巨大儿中10例为剖宫产儿,此10例中仅1例发生轻度窒息,因剖宫产可避免阴道分娩后出头困难,减少胎儿缺氧和颅内损伤。另外,全部剖宫产儿中,仅1例阴囊水肿,经阴道分娩59例中发生45例外阴生殖器并发症。因经阴道分娩时,臀先露受未充分扩张宫颈持久压迫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臀部及生殖器肿胀明显,甚至坏死。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均行臀牵引术,其中60%(9/15)发生窒息。5例早产低体重儿4例死于颅内出血、肺出血。
  新生儿窒息的另一主要原因是脐带因素,本文脐带绕颈3周,绕身或脐带受压者多发生新生儿窒息,脐绕颈1~2周者共9例。无论何种方式分娩均无窒息发生。
  决定分娩方式前应充分利用B超、胎儿监护等辅助检查诊断,及早发现畸形及了解脐带绕颈情况,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术。本文7例新生儿死亡中,2例畸形,此2例之前B超已证实为畸形,且经臀牵引娩出,避免了剖宫产手术。
  本院臀位分娩新生儿死亡率为5.8%(7/121),同期头位分娩新生儿死亡率为0.4%(12/2968),前者比后者高12倍之多,因此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必须加强围产期保健,认真学习,不断提高基层工作者的医疗水平。臀牵引致颅内出血、吸入性肺炎、肺出血、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明显高于剖宫产儿,因此应高度重视臀位分娩儿,尤其臀位牵引高危儿。对初产臀位、脐绕颈多圈、脐带先露者,尽可能放宽剖宫产指征[2],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和死亡,从而提高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5
  2 陈捷,陈水仙,王梅英.臀位脐带脱垂综合症防治的研究,实用妇产科杂志.1994,10(4):196
其他文献
建构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温特在批判了主流学派基于无政府性和物质主义的研究范式后,基于整体主义和理念主义原则,实现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向。以研究范式的转向为
中年男人忽然变成众矢之的,其实是量变到突变的累积之果;与此同时,中年女性虽然也遭到一些大众跟风调侃,但风声要小得多,“待遇”不同绝非偶然,而是有心理学上的依据。据研究
本文根据某煤矿的主扇风机系统的实际运行工况,为了整个煤矿井下通风安全和节约电能,选择了北京合康6KV高压变频器,对主通风机进行变频调速控制改造。并对整个通风系统进行自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氯诺昔康、芬太尼应用于人工流产术(人流术)的效果。方法60例行人流术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静脉麻醉氯诺昔康8mg+丙泊酚1.5mg/kg+芬太尼0.75μg/kg),对照组(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