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课程与马克思主义有机融合的探索

来源 :艺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wa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传统工科领域中的建筑学专业为例,以实证方式探讨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有机融入到建筑学专业教学中。作者所在课题组以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理论作为教改内容,建筑学专业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之后普遍提高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知识与观点相融合的认知程度。通过实证研究,作者建议教改课程的设计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思想的储备;教改内容应更广泛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当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能有机地融入到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
其他文献
现代网络技术升级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理念的创新应用。所谓互联网+是一种依托传统互联网持续推进多种业态相互结合,应用网络实现高效率信息流转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的应用模式。对于当前社会发展和生活需要来说,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发展趋势,它已经衍生成为一种技术应用的必需品,成为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对传统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重新的分析和审视,进一步明确计算机科学技术如何与
目的 构建成分中介模型以探索24 h活动行为在手机成瘾与焦虑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2—3月选取广东省和山西省2所省属医药类高校10 4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人口学特征、24 h活动行为、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SV)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等。采用成分中介模型分析24 h活动行为在手机成瘾与焦虑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有1 114名学生检出焦虑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考试文化。以人本主义为其哲学基础,与“读书做官”这一获得广泛社会认同的价值取向相对应,以建设贤人政治、倡导知识本位为价值取向,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设考原则,是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考试文化蕴含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的再生力和能动的适应力,即使在经济机制发生变化后,仍表现出重要的现代价值,在当代社会得以传承与扩布,并与新的社会形态的价值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并不断传承发展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地理高考试题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来检测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的水平,已经成为新高考的新常态,这种类型的地理高考试题依循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体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期刊
通过典型试题分析,指出"变量控制"思想是解决反应规律类综合探究实验试题的关键;梳理了此类试题的问题解决思路和命题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实验复习策略。
<正>本系列博客文章的第1部分介绍了用于C2000TM微控制器(MCU)的EtherCAT从站堆栈解决方案的市场机遇,以及从站堆栈开发快速入门的三个阶段指南。第2部分详细说明了TI C2000 MCU EtherCAT实施的特点和优势。第3部分分别介绍了使用EtherCAT从站和C2000 Delfino MCU controlCARD套件自行开发从站节点应用程序的三个阶段,并介绍了TI C200
期刊
《论语》一书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作为开头,以及“学”在《论语》中出现的频次之高,都说明“学”在《论语》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概述了学习的基本内涵,并解读“学”与“习”的含义。从好学乐学、谦虚务实、持之以恒,学与思、学与行、温习勤问几个角度分别论述学习态度与方法。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她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该部小说从1937年底开始创作,直至1940年底完稿,前后历时三年,小说完稿不久即病逝。萧红创作期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并席卷全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使离家多年,远隔万里的作者不断搜寻故乡记忆,从中寻求慰藉,于是她用独特的视角和语言风格为自己的故乡作传,描绘了家乡给其留下的一幅幅生动画面。
<正>身处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客户订单是很多企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采购方如何应对供应商淡旺季产品交付。供应商管理中的“QCDS”,也就是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每一方面都很重要。在商务洽谈后,成本已经定型,质量与服务又要发生在交付后才能体现,因此采购方应以交付为抓手和突破口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