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职业价值趋向分析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countst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获此殊荣的一批新闻工作者更是中国新闻界的杰出代表。本文对第十一届至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获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探究中国新闻记者在近十年中的职业价值的趋向。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 报纸评论 记者 职业价值 趋向
  美国杰出报人普利策曾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航船,那么新闻记者就是船队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在中国,记者应该是社会主义舆论阵地的“守望者”,要及时发现一切阻碍我们社会前进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向人们发出警示。
  在新闻报道的三大体裁(消息、通讯、评论)中,新闻评论作为直接影响社会舆论最权威、最有力的传播形式,是新闻媒体水准、品味的一个显著代表,是媒体的灵魂和旗帜。而相对于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评论,报纸的评论“在理论性、思辨性和深刻性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①决定评论价值的是评论背后媒体记者的敏锐价值判断力。本文通过选取第十一届至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类获奖作品147篇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探究中国新闻记者在这十年中的职业追求和价值趋向。
  一、第十一届至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类获奖作品分析
  1、评论选题
  评论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每天发生那么多的新闻事件,什么才是适合评论的题目,不同的媒体和作者从各自不同的价值判断出发,挑出适合自身定位选题。总体上,近十届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获奖作品呈现以下的趋势:
  (1)选题更广泛
  我们从近十届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获奖作品中发现新闻评论选题变化:新闻评论的选题越来越丰富了,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获奖作品中,关于时政的获奖作品占总获奖作品比例均在60%以上;第十四届是个转折点,22篇获奖评论中,经济、社会生活方面的选题超过时政选题,成为主要获奖评论选题;第十五届至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中,政治选题明显日趋减少,第十九届和第二十届,有关政治评论基本在两三篇,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关于台湾和日本相关问题的评论在第十七届及往届评选中每年稳定在2至3篇,此后的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均没有了相关的评论选题,另外,关于经济、社会民生、文化、军事、法治、国际热点等社会各方面选题成为近六届获奖评论关注的重点。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评论选题不再囿于时政,而是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有对经济建设、经济形势的评论,还有对人权、教育、医疗、科技、环保、食品安全、“三农”问题、媒介自身思索本行业的发展规范问题等社会各领域的评论。此外,近年评论获奖作品尤其突出了对普通人生存状况的关注,如《始终想到“最低处”》、《今天,让我们体悟生命的尊严》、《那一双双手,不仅诉说着艰苦和寂寞》等。
  (2)选题时效性、针对性更强
  以往,新闻评论滞后报道现象是不足为奇的。但是我们从十届报纸评论获奖作品中注意到一个趋势,一个有价值、有轰动效应的新闻报道,几乎都有趋于“同步”的新闻评论。评论作者从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中寻找评论的对象。相比于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关于党的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精神、中央和政府的文件、政策解读等评论较多的现象,近几届时效性、针对性更强的事件性评论获奖作品比例逐年加大,如汶川地震期间,《四川日报》及时撰写新闻评论《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起到稳定人心、推动救灾的积极作用。新闻评论者在把握新闻评论发表时宜性上,有了较大的改善,能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变化,把握时代的脉搏,抓住读者的兴趣点。
  2、评论指向多元化
  通过对十年内的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获奖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报纸评论一等奖获奖作品基本是颂扬、阐释类等正面宣传评论,但是近十届二等奖和三等奖获奖评论作品中几乎没有赞扬歌颂类评论,阐释解读党和政府路线方针,带有宣传意味的评论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而批评揭露类如《小金库何以久“清”不“净”》、建议研究类如《建议为地震遇难者设立哀悼日》、探讨商榷类如《怎样看新浪》的稿件比例增长较快。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批评监督类评论稿件也存在着内在变化。第十一至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批评揭露更多的是与时政导向不一致的行为,如《坚决铲除形式主义》、《再反一次党八股》;而此后历届获奖评论作品,批评揭露的现象更加多元化,如对新闻寻租、红色经典变色、征地补偿费发放、“中国救世论”等社会各领域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予以批评监督。
  3、评论文风与语言
  近十届报纸评论获奖作品评论在文风和语言上所改变。
  首先,关于文风,逐渐改变了以往说教宣传色彩,或者说宣传色彩愈加隐晦,用简单易懂的推论或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从这些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启发读者不断地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比如早期《坚决铲除形式主义》、《再反一次党八股》评论稿件宣传说教意味较浓,近几届的评论更加侧重于用新颖、生动的材料展开推论,如《哪个民族需要说谎的“精神母亲”》等。
  其次,语言讲究可读性。从近十届获奖评论的标题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评论语言的变化,举两组评论标题为例,A组:《解放人才》《中国主权不容侵犯》《满腔热忱 理直气壮唱响主旋律》,B组:《“中国制造”抢了“山姆大叔”的饭碗?》《微笑,并保持微笑》《合全球之力,化能源之忧》,前面的标题语言明显比后面的生硬,缺少活力。
  二、中国新闻记者职业价值趋向分析
  1、政治素养
  新闻评论离不开时政,新闻评论人对相关时局、社会形势或社会政治问题等,要有高瞻远瞩的驾驭能力。所以评论记者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涵养,有全局观念,对相关的方针路线、基本政策、各种局势和工作状态要有深刻准确到位的分析。
  2、职业使命
  (1)观察记录者到参与改造者的角色转变
  2001年—2010年,进入新世纪的十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涌现的各种社会矛盾,需要大众传媒加以疏导,“新闻媒体作为最为有力的文化载体,在新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毫无疑问负有艰巨的责任,即承担起疏导社会矛盾,纠正社会转型期失衡的价值观的责任。”③而政治说教式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显然己无法承担这样的职责。
  近十届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获奖作品,侧重社会生活方面的选题评论,尤其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社会生存状况。评论记者不再是解读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历史记录者,而是和所有人一样,参与社会现实生活,依照自己的理解,去发现他们所能发现的不足。
  (2)监督守望意识加强
  中国新闻奖的评定以正面宣传的报道居多,作品多是围绕全国工作中心,服务大局。而一定的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报道评论,能够起到监测环境的岗哨作用,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从近几届的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获奖作品中可以看到,适当提高了与民众利益相关的批评探究等负面评论的获奖比例。这反应了中国的新闻记者在弘扬主旋律的旗帜下,逐渐提高了对社会“浅滩暗礁”的敏锐监督,也突显了新闻记者监督守望社会的意识。如在众多反映时代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的一等奖获奖作品中,《新华日报》的批评类评论《警惕“专家观点”成为“利益俘虏”》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一等奖。此举也体现了全社会对新闻媒体和记者的舆论监督作用的重视和肯定。
  3、专业理念和技能
  中国新闻奖作为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其评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新闻界包括记者的新闻专业理念的走向。近十届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获奖作品中,评论选题倾向扩大到经济、社会民生、军事、文化、国际热点等各个领域,评论时效性、针对性更强,评论记者更注重于从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中寻找评论对象,评论记者观察事件是尽量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考虑到事件中的各方利益,采取多维视角看问题。此外,相应地在新闻实际采访操作中更注重深入社会现实中,调查了解社会舆论,同时在新闻评论写作中文风和语言表达的改善,都体现着中国新闻记者依据新闻专业理念的指导,逐渐改善专业技能。
  4、职业价值困境
  从近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中发现选题倾向更广泛,以及评论论点指向多元化等变化中,可以观察到记者的独立意识的提高,承担起做社会与国家,民间与政府的沟通者的责任。“它既是执政党的喉舌,又正在逐渐学习替社会发声;它同情民生多艰,自然难免意气,它又清楚现实选项,还要自勉理性;它要听从行政指令,又要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它要为民意代言,监督政府,甚至批评,它还要向政府谏言,请学会倾听,学会与民沟通。”④
  第十一届至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获奖作品评选中发生的变化,实际上是中国新闻记者职业价值取向的变化,同时也是我国新闻改革和传播观念发生变革的一个缩影。但是一名真正合格的新闻评论记者,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到在冲突和矛盾中坚守良知、在弘扬和鞭笞中履行责任、在忠诚与挚爱中完成使命。
  
  参考文献
  ①胡文龙主编:《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29
  ②李世举,《人文关怀的凸现——简评中国新闻奖新闻选择标准的演进》,《新闻知识》,2003(3)
  ③《记者:观察者、记录者、参与者、改造者》,《南方都市报》,2010年11月8日,A2版
  ④中国记协网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08级本科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小镇南边,有一座老旧的图书馆。夜幕降临,人们三三两两散去,我站在馆前,眼见一条幽深的小径自脚下浮现,门口的红地毯卷曲而上,露出葱绿细柔的小草坪。图书馆伸出暖烘烘的双手,对我说:“欢迎你,我的孩子。”  从那天起,我学会了几项特殊本领:与书交谈,选择书籍做朋友,安慰受伤的老书,以及——变身。  接下来,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在学习如何变成一本书,并且终于变成了一本书。但只是一本不起眼的小书,最多变到
[摘要]湘西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历时态过程,在这过程中媒介对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发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接纳吸收主流社会文化,有利于塑造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  [关键词]湘西 少数民族 媒介 身份认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虽然历史上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与占主体的汉民族和汉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但
如果我只剩下一天的生命,我要将我的零用钱、压岁钱合起来,再分成两半。一半给最疼我的父母、外公、外婆、奶奶,再次谢谢他们。另一半我要捐出去,希望那些贫困的人们能脱离艰辛的生活。  如果我只剩下一天的生命,我要再次抱抱那些爱我、关心我的家人、朋友等,并献上最后的祝福。  如果我只剩下一天的生命,我亦在看一本书,再次享受书里精彩内容,让心情跟着内容高低起伏,并写下最后一篇的读书心得。  如果我只剩下一天
本特先生显然忘记了,特拉法加广场是单行道,如果他没有忘记这一事实的话,那么威尔逊先生的尸体就会晚发现5分钟。它也可能在半英里外才被发现。晚5分钟或多半英里,对一个凶手来讲,当然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在伦敦这样的地方。   事情是这样的。   红灯一变,出租汽车司机乔治就把车开过特拉法加广场东南角,向他的目的地波尔购物中心驶去。由于交通非常拥挤,乔治不停地低声咒骂他前后的车辆,尤其是那些对汽车视而不见
《瞭望》新闻周刊第48期刊登秦露撰写的专稿说,杭州市近年来通过尊重媒体运行规律,培育媒体发展,并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特性,将其纳入党和政府的执政过程。  2007年发生的钱塘江潮水卷吞30多人的重大突发事件中,杭州市及时发布消息,不给谣言提供传播空间,以最短时间平息了事态。此举被国家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誉为“成功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对待舆论监督,他们同样做到热情面对不回避、真诚相待不敷衍、
[摘要]在运营商业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大众传媒为迎合女性受众,塑造出一批与男性“平等”的新女性形象。但是,由于受到中国中性化、贵族化等特殊女性主义的影响,媒介在塑造这类女性形象时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度拔高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及片面地将“女强人”、“铁娘子”等女性形象塑造为女性楷模,轻视家庭妇女等两个方面。  [关键词]女性主义 中国特殊女性主义 媒介女性形象    谈起女性主义在
【摘要】音乐广播因其娱乐休闲的功能成为广大青少年乃至中年听众的首要选择。因此建立真正“专业”的音乐广播频道势在必行。本文对安徽省内两家较为知名的音乐广播作了简单比较,再结合国内目前做的比较好的“音乐之声”来分析专业化音乐频道产生的必然性。  【关键词】音乐广播 音乐频道 专业频道    在广播进入“窄播”时代、广播专业频道市场细分的今天,广播节目试图“全面丰收、处处开花”变得越来越艰难且越来越不可
【摘要】伴随着国家的社会发展和新闻事业的不断繁荣,我国的新闻管理制度也处在不断更新的进程中。几十年来,我国的新闻管理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文拟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对建国初至今和中西方对比的横向角度,探讨其中的一些变化,反思不足并总结相关经验,为我国新闻事业将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新闻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 新闻法规    我国新闻事业自建国初已经历了60年的风雨,在多变的环境中经历了各种考验
刚会走路的时候就爬上台阶帮妈妈买酱油,4岁自己去幼儿园,8岁摆地摊赚钱补贴家用。她每天都是跑着上下学,她总跟自己说:“爸爸、妈妈在家里等我,虽然我不像别的同学有那么多的零花钱、穿漂亮衣服,但我有爸妈的疼爱,我心里觉得温暖。”  这是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丈夫、妻子13年前自由恋爱结合到一起。妻子温柔贤淑,丈夫敦厚、宽容。女儿是家里的宝贝,她学习成绩优秀,她爱笑,她知道疼爱父母。但是,在这一家三口笑
【摘要】本文以北京的UCCA和百老汇电影中心为例,通过与商业院线的对比分析,论述了建立艺术院线所需的条件、操作步骤;并提出如何在艺术和商业间形成价值转换,未来如何将点铺开,形成辐射性的线和面,让艺术院线在城市中立足,为更多电影爱好者所熟知。  【关键词】艺术院线 品牌经营 受众定位    一、商业院线与艺术院线  院线即电影院的经营连锁实体,节假日期间人们光顾的影城大多属于商业院线,如我们熟知的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