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语文观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以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升、实践操作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教学价值,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本质上说,它既要体现语文学科应有的意义,又要凸显“综合”的特征。本文拟就“综合”谈一些体会。
一、教学目标要呈现“综合”
课程改革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可谓学说繁多、流派纷呈,有诗化语文、情智语文、主题语文、本色语文、简单语文……让一线教师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无可适从。但不管哪一种流派、哪一派学说,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都得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这一原则。显然,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同样要呈现“综合”。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防止“泛化”的“伪”语文,不能跳出语文学科教语文,不可离开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而应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从课堂、课本中习得的语文知识、能力加以拓展与延伸。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从主题产生(大主题之下有哪几个小主题)、活动策划(怎样订计划、如何分小组、活动起始时间、注意事项等)、成果获取(课外阅读、上网查询、调查访问、实践体验、合作探究等)、汇报交流(图片展示、资料汇总、影像制品……),都必须无痕地渗透着过程与方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应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着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组“大自然的启示”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教师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说说自己从大自然中获得了哪些启示,或者汇报做了哪些实验和搞了哪些小发明就了事。教师应根据学段要求,拟定“综合”的学习目标:1.围绕专题,确定小主题,阅读、搜集并整理相关资料;2.学习运用观察搜集、调查访问、动手操作等方式,感受自然界给你的有益启示;3.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学习指导要凸现“综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从学习内容上讲,必然有丰富的阅读材料,有浩瀚的网络信息,有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可感的生活体验以及个人的观察感悟等;从活动形式上讲,以综合的实践活动为基本特征,在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者自身的积极参与、同伴的合作互动,还需要老师的组织协调、积极参与、有效引导、适度指导;从成果展示上讲,有交流收获、有说写故事、有唱演歌曲、有编演节目、有办手抄报、有调查报告、有访问座谈……每一次综合性学习所涉及的内容是多个学科的,所需要的指导是多方面的。因此,除了语文老师给予指导外,学校应综合各位教师的才艺与智慧给学生予综合的指导。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读书”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办“我爱读书”的手抄报、制作读书卡,则需要美术老师的参与指导;讲“名人读书的故事”、谈“自己读书的体会”,则需要语文老师的巧妙点拨;排“名人读书的短剧”、唱“爱读书”之歌,则需要音乐老师的精心指点;搜集“读书名言”、上网查找名人读书资料,则少不了信息老师的热心帮助;统计名人读书的数量、写统计报告,则需要数学老师的积极参与;调查成人读书的情况、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则需要辅导员的主动配合。
三、成果展示要显现“综合”
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安排了带有“专题”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其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尽相同。学生学习的途径各有千秋,获取知识的效果千差万别,能力水平的提升各不相同。为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扎实有效,检测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每个专题学习结束之后,都必须进行“交流汇报”,即成果展示,以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益,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以全面、协调、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特征,决定了“成果展示要显现综合”。学生可以汇报主题的策划、活动的计划、活动的总结,交流自学的所得、合作的情感、探究的乐趣、研究的成果、查找资料的方法途径、调查访问的感受体验等,展示手抄报、统计图表、演节目、唱歌曲、小制作、影像集、小诗集、读书卡……一句话,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提供的展示模块,只要是学生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的所得、所感、所想、所听、所做,都应给予充分的综合展示与交流,让他们体会到“我能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走进童话故事”,学生在进行成果展示交流汇报时,不仅可以续编童话故事、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也可以介绍童话特点(语言、情节、人物、主题)、唱童话歌曲、制童话卡片、集童话图像……还可以让他们谈感受、收获、体验。他们在感受童话世界精彩无比的同时,也受到浓浓的文化熏陶与感染,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四、学习评价要体现“综合”
评价是一个促进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同生的过程,是一个共构的过程,是一个宽松和谐的过程,是一个人文关怀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广,且是独立性、合作性、创造性相结合的学习活动,这决定了评价“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即学习评价要体现“综合”。
一是应有自己评,学生主要评价自己在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能力方面有哪些提高;二是应有同伴评,侧重评价在同伴合作过程中,承担什么任务,完成情况如何,有哪些优点与不足,参与的过程是否积极主动,提供的方法是否合理科学;三是应有家长评,侧重评课外学习、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实践操作、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是应有教师评,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既要综合“自己评、他人评、家长评”的评价信息,更要综合学习者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表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有采用“综合”的评价方式,才更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点点进步,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滴滴欲望,才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只有这样,才会使“语文综合性学习”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本质上说,它既要体现语文学科应有的意义,又要凸显“综合”的特征。本文拟就“综合”谈一些体会。
一、教学目标要呈现“综合”
课程改革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可谓学说繁多、流派纷呈,有诗化语文、情智语文、主题语文、本色语文、简单语文……让一线教师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无可适从。但不管哪一种流派、哪一派学说,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都得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这一原则。显然,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同样要呈现“综合”。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防止“泛化”的“伪”语文,不能跳出语文学科教语文,不可离开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而应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从课堂、课本中习得的语文知识、能力加以拓展与延伸。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从主题产生(大主题之下有哪几个小主题)、活动策划(怎样订计划、如何分小组、活动起始时间、注意事项等)、成果获取(课外阅读、上网查询、调查访问、实践体验、合作探究等)、汇报交流(图片展示、资料汇总、影像制品……),都必须无痕地渗透着过程与方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应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着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组“大自然的启示”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教师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说说自己从大自然中获得了哪些启示,或者汇报做了哪些实验和搞了哪些小发明就了事。教师应根据学段要求,拟定“综合”的学习目标:1.围绕专题,确定小主题,阅读、搜集并整理相关资料;2.学习运用观察搜集、调查访问、动手操作等方式,感受自然界给你的有益启示;3.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学习指导要凸现“综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从学习内容上讲,必然有丰富的阅读材料,有浩瀚的网络信息,有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可感的生活体验以及个人的观察感悟等;从活动形式上讲,以综合的实践活动为基本特征,在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者自身的积极参与、同伴的合作互动,还需要老师的组织协调、积极参与、有效引导、适度指导;从成果展示上讲,有交流收获、有说写故事、有唱演歌曲、有编演节目、有办手抄报、有调查报告、有访问座谈……每一次综合性学习所涉及的内容是多个学科的,所需要的指导是多方面的。因此,除了语文老师给予指导外,学校应综合各位教师的才艺与智慧给学生予综合的指导。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读书”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办“我爱读书”的手抄报、制作读书卡,则需要美术老师的参与指导;讲“名人读书的故事”、谈“自己读书的体会”,则需要语文老师的巧妙点拨;排“名人读书的短剧”、唱“爱读书”之歌,则需要音乐老师的精心指点;搜集“读书名言”、上网查找名人读书资料,则少不了信息老师的热心帮助;统计名人读书的数量、写统计报告,则需要数学老师的积极参与;调查成人读书的情况、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则需要辅导员的主动配合。
三、成果展示要显现“综合”
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安排了带有“专题”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其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尽相同。学生学习的途径各有千秋,获取知识的效果千差万别,能力水平的提升各不相同。为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扎实有效,检测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每个专题学习结束之后,都必须进行“交流汇报”,即成果展示,以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益,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以全面、协调、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特征,决定了“成果展示要显现综合”。学生可以汇报主题的策划、活动的计划、活动的总结,交流自学的所得、合作的情感、探究的乐趣、研究的成果、查找资料的方法途径、调查访问的感受体验等,展示手抄报、统计图表、演节目、唱歌曲、小制作、影像集、小诗集、读书卡……一句话,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提供的展示模块,只要是学生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的所得、所感、所想、所听、所做,都应给予充分的综合展示与交流,让他们体会到“我能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走进童话故事”,学生在进行成果展示交流汇报时,不仅可以续编童话故事、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也可以介绍童话特点(语言、情节、人物、主题)、唱童话歌曲、制童话卡片、集童话图像……还可以让他们谈感受、收获、体验。他们在感受童话世界精彩无比的同时,也受到浓浓的文化熏陶与感染,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四、学习评价要体现“综合”
评价是一个促进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同生的过程,是一个共构的过程,是一个宽松和谐的过程,是一个人文关怀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广,且是独立性、合作性、创造性相结合的学习活动,这决定了评价“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即学习评价要体现“综合”。
一是应有自己评,学生主要评价自己在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能力方面有哪些提高;二是应有同伴评,侧重评价在同伴合作过程中,承担什么任务,完成情况如何,有哪些优点与不足,参与的过程是否积极主动,提供的方法是否合理科学;三是应有家长评,侧重评课外学习、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实践操作、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是应有教师评,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既要综合“自己评、他人评、家长评”的评价信息,更要综合学习者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表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有采用“综合”的评价方式,才更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点点进步,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滴滴欲望,才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只有这样,才会使“语文综合性学习”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