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完成作业等,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能轻松、高效地学习知识了。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结合习惯的形成规律,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从小抓起,越早越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改正,所以尽早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学生年龄小,既容易养成习惯,又容易巩固习惯,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纠正起来也就比较容易。等不良习惯稳固定形了,既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不容易纠正。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阶段就是让学生玩,等他们升入高年级阶段,自然就会养成习惯,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笔者认为,从小学一年级,甚至从幼儿园开始,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强化和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的具体情况、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稳定地持续下去。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应该逐步训练学生养成高阶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勇于创新的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效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三、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反复实践。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教师必须严格要求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并进行反复训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断巩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必须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将良好习惯的养成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使他们步调一致,否则就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中形成的,所以树立榜样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表扬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能自觉地模仿榜样的行为,并形成良好习惯。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言行,做好表率,多给学生讲讲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故事,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感受良好习惯对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除了学习习惯之外,学生还要养成其他的良好习惯,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它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如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为他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奠定了基础。试想,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的人,怎么可能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要与学生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结合起来,还有赖于学校、家长的互相促进。
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性。笔者相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乃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湖上中心学校慈恩小学)
一、从小抓起,越早越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改正,所以尽早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学生年龄小,既容易养成习惯,又容易巩固习惯,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纠正起来也就比较容易。等不良习惯稳固定形了,既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不容易纠正。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阶段就是让学生玩,等他们升入高年级阶段,自然就会养成习惯,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笔者认为,从小学一年级,甚至从幼儿园开始,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强化和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的具体情况、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稳定地持续下去。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应该逐步训练学生养成高阶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勇于创新的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效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三、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反复实践。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教师必须严格要求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并进行反复训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断巩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必须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将良好习惯的养成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使他们步调一致,否则就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中形成的,所以树立榜样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表扬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能自觉地模仿榜样的行为,并形成良好习惯。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言行,做好表率,多给学生讲讲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故事,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感受良好习惯对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除了学习习惯之外,学生还要养成其他的良好习惯,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它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如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为他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奠定了基础。试想,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的人,怎么可能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要与学生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结合起来,还有赖于学校、家长的互相促进。
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性。笔者相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乃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湖上中心学校慈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