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市政排水工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一个市政排水工程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市政道路的整体状况,因此,在排水施工的时候要把控好材料的质量,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施工。
关键词:市政道路 下排水 管线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市政建设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近年出现了许多新型管材, 新型管材与传统管材相比,在运输、施工安装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何合理布置管道,确定管径,正确选择排水管材,对确保工程质量、缩短工程工期、降低整个工程造价、保证整个工程顺利进行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市政排水管道的设计确定
市政排水管道工程设计首先要以已批准当地城镇(地区)总体规划和排水专项规划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当地降雨情况和排放标准、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和利用情况、地形和水体等条件,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排水体制(分流制或合流制),进行排水管道设计。
市政排水管道设计主要内容是确定排水管道的设计流量,进行管道的水力计算。排水管道的设计流量是做好设计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排水管道的管径、坡度的大小。
对于分流制管道系统,污水管道的设计流量是污水设计流量,雨水管道的设计流量是雨水设计流量。
对于合流制管道系统,管道的设计流量包括雨水和污水。合理确定合流管道的设计流量,必须合理确定管道截流倍数。截流倍数是城市水环境控制的一个重要措施。一般而言,截流倍数大,则工程投资需增加,环境效益好;截流倍数小,虽然工程投资少,但对环境有负面影响。设置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截流倍数,可以兼顾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市政道路排水体系的组成
市政道路的排水系统主要由地下排水主干线、排水检查井、沉泥井、过街排水管、雨水井等部件构成。其中沉泥井、过街排水管、雨水井等设施属于道路施工单位负责,地下排水主干线和排水检查井主要由排水公司负责。
三、市政道路排水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市政道路排水体系工程在市政设备实施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項目施工的主要地点是市区,施工对象比较纷杂,施工时需要考虑到地下已有的电线、管线等情况,同时在实际进行施工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地面公路交通状况等一系列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导致工程变得不太容易进行。在施工的过程中一般会遇到下面几个问题,具体如下:
1.使用质量不好的施工材料会对施工质量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施工材料的好坏决定着市政道路排水工程根本质量的好坏。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多少都会出现一部分质量问题,需要严格把关。
2.回填土沉陷现象。回填土质量决定着市政道路排水工程的质量,通常会对公路的品质和排水管道排水构架的安全产生影响。回填土沉陷现象的发生通常是因为没有根据规定分层落实、填充材料品质不达标、没有把控好水的含量、井四周的回填密度不够等原因造成。
3.管道安装达标与否直接影响到市政道路品质和排水系统是否可以正常功能,它是市政排水工程施工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没有准确的放线位置、挂线错误、工程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复测不准确等都是导致管道反坡、管口接错、管道中位线移动过度的主要原因。
四、市政道路下排水管线的位置设计
1. 40m以内含40m)的路幅宽度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 98的要求,路幅宽度小于50m的,宜单侧布置雨污水管线。
(1)雨水管道位置
a机动车道宽度≥24m的,建议将雨水干管设计在机动车道下,且避开车辆轮迹线的位置。
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 2006要求,雨水口连接管长度不宜超过25m,雨水口埋设深度不宜大于1m。如果放置在车行道以外位置,则雨水口连接管长度一般都会大于25m。规范还规定,雨水口连接管坡度不得小于1%,按照车行道下管顶覆土厚度不应小于0.7m的规范要求,则雨水口起端埋深为1m,至终端埋深至少为1.25m,埋深和规范规定相差太多,故宜设计在机动车道下,以减小雨水口埋深和连接管长度。另外,考虑到应尽量降低车辆轮胎碾压井盖座的几率,以减少车辆对井圈路面的破坏,也减少井盖的噪音,还需将雨水管线布置在避开车辆轮迹线的位置。这样设计既满足规范要求,还能在机动车道以外给其它管线的埋设预留了足够的空间。排水设计时,需要对车行道上的检查井井圈进行加固设计,对于井盖座,则选择带防噪消音功能的球铁重型井盖座。
b对于机动车道宽度<24m 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设计是人非一体,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有绿化带,建议雨水管放置在车行道以内,并避开车辆轮迹线的位置。这样布置是因为有绿化带的隔离,整个道路标准横断面上至少得布置4 个雨水口。而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设计是人非一体,并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没有绿化带的,应避免将雨水管道布置在车行道下的3个不利因素:
车行道上的检查井井圈是施工的薄弱环节,容易被车辆压塌瘪,虽然设计也有检查井井圈加固措施,但由于施工质量难于控制,井圈周围路面损坏、塌瘪现象难于避免,且不易修复;
井盖座随着车轮的碾压,产生噪音污染较大;
管道检修维护时,对道路交通影响较大。
(2)污水管道位置
道路上污水干管的功能,主要是收集道路两侧地块和相交道路转输的污水。将污水干管设计在此位置,一方面可以在干管所在一侧不再设计污水预留管也可以非常方便地收集干管所在一侧的地块的污水,另一方面干管所在另一侧的污水则可以通过在间距120m~200m 处的检查井处向道路另一侧布置过路预留管井来收集,以满足污水管道的收水功能。
污水管道一般管径都不大,除掉进污水处理厂的主干管,其管径一般不大于800,其相应的检查井最大外径尺寸也小于2m,所以将其布置在机动车道以外位置,其占用地下空间也很有限,对于其它管线的埋设影响很小。
2. 40m~50m(不含40m 和50m)的路幅宽度
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的要求,路幅宽度小于50m 的,宜单侧布置雨污水管线。
(1)雨水管道位置
同40m以内(含40m)的路幅宽度的雨水管道布置。
(2)污水管道位置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 2006 要求d300和d400 污水管道检查井的最大间距宜为40m,再结合现实中管道清淤疏浚条件的限制,设计时最好把检查井间距控制在40m之内。
3. 50m以上(含50m)的路幅宽度
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 98 的要求,道路红线宽度超过50m 的城市干道应在道路两侧布置排水管线,本案例按双侧布管设计。
(1)雨水管道位置
建议雨水管道尽量布置在车行道外边线和人行道内边线之间非机动车道上。这样设计,一方面避免了雨水管道布置在车行道上,另一方面也可以尽量缩短雨水口连接管和雨水预留管道的长度。
(2)污水管道位置
建议布置在距道路两侧线距内边1m 处。这样既满足污水管道的设计规范要求和收水功能要求,也极大地方便了道路两侧地块建筑物污水的就近接入,大大节约了工程造价。
结束语
道路排水工程设计作为市政道路使用寿命、性能的重要保障。在路面给排水工程设计中,必须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严格设计内容、施工要点的同时,提高施工设计人员素质以及专业水平;在优化道路使用的同时,增强路面使用周期,提高工程单位施工设计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德彬.市政排水检查井设计优化[J].山西建筑.2008(12)
[2]王蕴良;张志军.优化城市排水系统运行的改进措施[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09)
[3]李海江;张志军.对改进城市排水系统问题的探讨[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07(05)
[4]李海江;邓小东;张志军.对改进城市排水系统问题的探讨[J].西南给排水.2007(04)
关键词:市政道路 下排水 管线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市政建设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近年出现了许多新型管材, 新型管材与传统管材相比,在运输、施工安装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何合理布置管道,确定管径,正确选择排水管材,对确保工程质量、缩短工程工期、降低整个工程造价、保证整个工程顺利进行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市政排水管道的设计确定
市政排水管道工程设计首先要以已批准当地城镇(地区)总体规划和排水专项规划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当地降雨情况和排放标准、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和利用情况、地形和水体等条件,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排水体制(分流制或合流制),进行排水管道设计。
市政排水管道设计主要内容是确定排水管道的设计流量,进行管道的水力计算。排水管道的设计流量是做好设计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排水管道的管径、坡度的大小。
对于分流制管道系统,污水管道的设计流量是污水设计流量,雨水管道的设计流量是雨水设计流量。
对于合流制管道系统,管道的设计流量包括雨水和污水。合理确定合流管道的设计流量,必须合理确定管道截流倍数。截流倍数是城市水环境控制的一个重要措施。一般而言,截流倍数大,则工程投资需增加,环境效益好;截流倍数小,虽然工程投资少,但对环境有负面影响。设置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截流倍数,可以兼顾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市政道路排水体系的组成
市政道路的排水系统主要由地下排水主干线、排水检查井、沉泥井、过街排水管、雨水井等部件构成。其中沉泥井、过街排水管、雨水井等设施属于道路施工单位负责,地下排水主干线和排水检查井主要由排水公司负责。
三、市政道路排水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市政道路排水体系工程在市政设备实施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項目施工的主要地点是市区,施工对象比较纷杂,施工时需要考虑到地下已有的电线、管线等情况,同时在实际进行施工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地面公路交通状况等一系列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导致工程变得不太容易进行。在施工的过程中一般会遇到下面几个问题,具体如下:
1.使用质量不好的施工材料会对施工质量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施工材料的好坏决定着市政道路排水工程根本质量的好坏。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多少都会出现一部分质量问题,需要严格把关。
2.回填土沉陷现象。回填土质量决定着市政道路排水工程的质量,通常会对公路的品质和排水管道排水构架的安全产生影响。回填土沉陷现象的发生通常是因为没有根据规定分层落实、填充材料品质不达标、没有把控好水的含量、井四周的回填密度不够等原因造成。
3.管道安装达标与否直接影响到市政道路品质和排水系统是否可以正常功能,它是市政排水工程施工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没有准确的放线位置、挂线错误、工程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复测不准确等都是导致管道反坡、管口接错、管道中位线移动过度的主要原因。
四、市政道路下排水管线的位置设计
1. 40m以内含40m)的路幅宽度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 98的要求,路幅宽度小于50m的,宜单侧布置雨污水管线。
(1)雨水管道位置
a机动车道宽度≥24m的,建议将雨水干管设计在机动车道下,且避开车辆轮迹线的位置。
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 2006要求,雨水口连接管长度不宜超过25m,雨水口埋设深度不宜大于1m。如果放置在车行道以外位置,则雨水口连接管长度一般都会大于25m。规范还规定,雨水口连接管坡度不得小于1%,按照车行道下管顶覆土厚度不应小于0.7m的规范要求,则雨水口起端埋深为1m,至终端埋深至少为1.25m,埋深和规范规定相差太多,故宜设计在机动车道下,以减小雨水口埋深和连接管长度。另外,考虑到应尽量降低车辆轮胎碾压井盖座的几率,以减少车辆对井圈路面的破坏,也减少井盖的噪音,还需将雨水管线布置在避开车辆轮迹线的位置。这样设计既满足规范要求,还能在机动车道以外给其它管线的埋设预留了足够的空间。排水设计时,需要对车行道上的检查井井圈进行加固设计,对于井盖座,则选择带防噪消音功能的球铁重型井盖座。
b对于机动车道宽度<24m 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设计是人非一体,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有绿化带,建议雨水管放置在车行道以内,并避开车辆轮迹线的位置。这样布置是因为有绿化带的隔离,整个道路标准横断面上至少得布置4 个雨水口。而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设计是人非一体,并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没有绿化带的,应避免将雨水管道布置在车行道下的3个不利因素:
车行道上的检查井井圈是施工的薄弱环节,容易被车辆压塌瘪,虽然设计也有检查井井圈加固措施,但由于施工质量难于控制,井圈周围路面损坏、塌瘪现象难于避免,且不易修复;
井盖座随着车轮的碾压,产生噪音污染较大;
管道检修维护时,对道路交通影响较大。
(2)污水管道位置
道路上污水干管的功能,主要是收集道路两侧地块和相交道路转输的污水。将污水干管设计在此位置,一方面可以在干管所在一侧不再设计污水预留管也可以非常方便地收集干管所在一侧的地块的污水,另一方面干管所在另一侧的污水则可以通过在间距120m~200m 处的检查井处向道路另一侧布置过路预留管井来收集,以满足污水管道的收水功能。
污水管道一般管径都不大,除掉进污水处理厂的主干管,其管径一般不大于800,其相应的检查井最大外径尺寸也小于2m,所以将其布置在机动车道以外位置,其占用地下空间也很有限,对于其它管线的埋设影响很小。
2. 40m~50m(不含40m 和50m)的路幅宽度
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的要求,路幅宽度小于50m 的,宜单侧布置雨污水管线。
(1)雨水管道位置
同40m以内(含40m)的路幅宽度的雨水管道布置。
(2)污水管道位置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 2006 要求d300和d400 污水管道检查井的最大间距宜为40m,再结合现实中管道清淤疏浚条件的限制,设计时最好把检查井间距控制在40m之内。
3. 50m以上(含50m)的路幅宽度
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 98 的要求,道路红线宽度超过50m 的城市干道应在道路两侧布置排水管线,本案例按双侧布管设计。
(1)雨水管道位置
建议雨水管道尽量布置在车行道外边线和人行道内边线之间非机动车道上。这样设计,一方面避免了雨水管道布置在车行道上,另一方面也可以尽量缩短雨水口连接管和雨水预留管道的长度。
(2)污水管道位置
建议布置在距道路两侧线距内边1m 处。这样既满足污水管道的设计规范要求和收水功能要求,也极大地方便了道路两侧地块建筑物污水的就近接入,大大节约了工程造价。
结束语
道路排水工程设计作为市政道路使用寿命、性能的重要保障。在路面给排水工程设计中,必须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严格设计内容、施工要点的同时,提高施工设计人员素质以及专业水平;在优化道路使用的同时,增强路面使用周期,提高工程单位施工设计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德彬.市政排水检查井设计优化[J].山西建筑.2008(12)
[2]王蕴良;张志军.优化城市排水系统运行的改进措施[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09)
[3]李海江;张志军.对改进城市排水系统问题的探讨[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07(05)
[4]李海江;邓小东;张志军.对改进城市排水系统问题的探讨[J].西南给排水.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