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无“真”字——儒道分野的一个字源学证据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o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十三经中未见"真"字.学者们认为,儒家经书是以"贞""正""实""诚"等字来表达"真"字之含义.但"真"字在先秦道家经典中却频繁出现,后来还成为道教的标志性字眼.《说文解字》以"仙"释"真",即是以道教神仙思想详为说解."真"字在儒、道两家早期文献中的不同命运,与金文"真"字之初义有关:道家起源于一种主张"灵生肉死"的古代宗教,儒家则起源于一种主张"肉体不死"的古代宗教;"真"字表达的正是"古道教""灵魂为真、肉体为假"的思想,而这正好与"古儒教"的观念相反.由此来看,"真"字是儒、道两家原初分野的一个字源学证据.
其他文献
近年来,加强马克思社会哲学与西方经典社会理论的对话和比较,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社会存在"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社会事实"则是涂尔干为其社会学确立的基础性概念.透过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厘清两种不同社会哲学观的基本脉络.展开马克思和涂尔干的比较研究,辨析两者之间的思想关系,既是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当代性的重要议题,也充分彰显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方法论自觉.就理论层面而言,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社会哲学存在论基础的理解,廓清唯物史观与实证主义的区别;就实践
第一哲学不仅面向哲学的最本源性问题,也意味着哲学自我定义的方式.在当代中国语境中进行哲学写作,不仅面临着哲学在中国的"身份性疑案",还面临着哲学自身的困境.无论是在海德格尔还是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哲学思考都不可避免地与哲学的自我治疗乃至自我定义关联在一起,哲学本身似乎成了问题.中西两大文明传统在中国的相遇所形成的"道出于二"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上述疑案与困境.
期刊
《老子》第十一章看似清晰易晓,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理解模式.在现代研究中,以"功能"为中心来解读这一章成为主流,并由此得出经验层面上的有无并重的观点.然而此种解读带来了难以避免的缺陷和困难,也遮蔽了其本来的语境.在先秦和老子的思想关注中,"用"意味着实践行动而非工具性的使用,而"无之以为用"意味着从实践角度对"无"或"道"的理解,以及从"道"或"无"的层面对实践行动的阐明,由此可以最终归结为"无为".
摘要:疫情发生后,网络教研成为保障教研活动定期开展的新形式,网络教研可以打破地域局限,突破人数限制,在教学过程的细节呈现和回访复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基于网络同课异构视角,从同课解析和异构设计两个方面,对两位教师的高中“人际沟通”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全面评析,尝试从整体教学思路、主体内容布局、核心问题引导、信息手段介入几个层面,探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的相关经验。  关键词:网络教研;同课异
《第一哲学的支点》是一部既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强大的原创力,又在具体行文中体现出鲜明个人色彩的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里,赵汀阳老师一方面对古典和现代哲学中分别以"存在"和"我思"为支点的存在论进行了系统批判,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以"我行"为全新支点的"作为创世论的存在论".
期刊
摘要:采用单一被试跨行为多基线A-B设计,利用积极行为支持,以功能性行为评估为基础,对个案的离开位置、打滚哭闹、发出怪声等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矫正方案,通过调整物理环境、改善社会环境,塑造用语言表达需求、等待、静坐等正向常规行为,采用区别强化、忽视、隔离等策略,在课间、游戏时间、午睡等多种情境下进行干预。干预后,打滚哭闹和离开位置的行为成为偶发行为,发出怪声的次数控制在教学和管理可接受的范
摘要:为考察教师情感能力及各维度对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采用教师情感能力问卷和中学生学习投入问卷,对浙江省宁波市慈溪育才中学八年级段部分任课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教师情感理解能力与学生认知投入、行为投入及学习投入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学生情感投入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2)教师情感能力及各维度均与学生的学习投入及三个层面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教师情绪管理能力
现代性呈示出一种不可逆转的个体崛起的趋势,这一趋势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提升了人之个体的尊严与价值,为每一个人内在潜力的迸发和自主生命的展现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但它对于身心皆具有无法摆脱的脆弱性的每一位个体而言,也意味着选择上的风险与挑战.在这种风险与挑战面前,每一个人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位理性、成熟的行为主体,就必须基于人性需求,通过对自身整体利益及长远利益、他者利益及社会利益的全盘统一的研判与考量,自觉主动地与他人建构起一种对于自身福祉与社会秩序均有保障作用并体现出自主、理性、普适的契约道德.该道德呈现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未来需要整体规划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详细内容,形成横向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纵向符合人格发展规律,大中小幼各阶段有效衔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新格局。俞国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经过系统研究指出,完善人格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核心、促进道德认知是基础、设置课程是关键抓手。本期访谈将邀请俞教授分享人格發展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关系、各学龄阶段学生的人格发
保险合同是指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网络的发展对商业交易产生了显著的变革作用,推动了保险合同签订场所、签订方式的变更,一大批网络投保消费者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与网络投保相关的法律问题也由此出现,例如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如何体现、免责条款明确说明义务如何履行等等.为此,笔者结合《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条文,简要探究了网络投保中的法律风险,以期为网络投保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