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s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已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但我们应正确认识创新教育,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老师很难把握创新教育的实质,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是有本质区别的。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谈谈其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学目的不同
  传统教育指出:教学的首要目的是传授知识,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创新教育的问题教学法强调:教学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为首要任务,而知识仅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主要手段,亦即强化能力、淡化知识。所以,教学设计应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开拓思维,如何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触发灵感,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而展开。
  二、师生的地位不同
  传统教育过重地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过高地要求整体性和规范化,所教学生是一个模子里浇灌出来的产品,没有个性没有特长。而创新教育的教学法认为,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自主性,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加以引导,培养个性独立和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心理学提醒我们,人人都有创新欲望,人人都有创造性。而每个人在认识兴趣、能力和气质方面又都存在着差异,教学必须承认差距,所以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一个环境,给予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机会和权利,使每个人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
  三、对问题的理解不同
  创新教育所说的问题是指知识本身的内在矛盾,亦即知识的局限性、相对性和不足之处,它是客观存在的;而传统教学所谈的问题则往往是凭空虚设的、表面的、复现性的在它那里,知识本身似乎是完美无缺的,既没有什么局限性和相对性,也没有什么不足之处。
  四、问题的作用和目的不同
  创新教育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活动,促使学生超越现有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而传统教育中的复现性问题则仅仅是为了引诱学生承认、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结论。
  五、问题的地位和归宿不同
  创新教育认为,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比知识更重要,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问题的提出和解绝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而且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发更多的新问题,并进而激发创造。而传统教学则只热衷于现成的结论,问题只是一种陪衬,只是为了得到现成知识的过渡而已。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就是为了获得完美无缺的现成结论。教学过程以问题开始,以无问题而结束,获得现成知识,最终达到消灭问题的境界。这就是传统教育问题教学法的精神实质所在。
  (作者单位 贵州省仁怀市大坝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有些学生畏惧写作,有些学生想写但写不好等问题。笔者就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初中作文;发散思维;方法    随着初中课程改革的深入,现有的初中各学科的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也在随着课改的深入而改革,能力的突出已经成为现在设计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主要话题,这也是语文作文教学所需求的。因为初中的语文作
一  红二师原是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参加南昌起义后,于1927年8月3日南下广东。在中共东江特委的领导下,这支队伍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由于人数不足编为一个团,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团,下属四个营,团长是董朗。  1927年10月25日,海丰县第三次武装起义战斗打响。红二师在东江特委和彭湃同志的指示下,配合农民起义军一举占领海城,攻占海丰各城镇,占领陆丰县城、捷胜、碣石等地,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现在,学校实行五天制工作,还有五严规定,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对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要使教学观念现代化,就应实现四个“转化”:(1)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班级德育工作的实质就是抓好养成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行为习惯。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者的教育、启迪、引导,把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转化为人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形成按道德要求去行动的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好习惯受益终身,坏习惯贻害无穷。可见习惯教育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的精髓。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课堂交流。那么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组织有效课堂交流时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更新观念,建构有效的课堂交流  要让教师的教学过程成为互动、有效的动态交流活动,实现课堂的有效交流,主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前准备,预设“交流”的素材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预设互动和交流的前提。可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精心编写教学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