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annian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联系的措施。
其他文献
信息素养是对信息社会中人的信息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整体描述,它包含信息发现、评价、利用、交流等各种功能。21世纪人类将迈入信息时代,高等教育必须对此作出积极回应与变革,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
近几年,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先后设置了一些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硕士学位,但专业学位仅仅停留在硕士层次是远远不够的。以教育专业为例,在任大学校长和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碰到很多实际问题,深感缺乏教育科学理论,迫切需要进行教育管理理论的系统学习。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高教所大学校长博士学位课程进修班为实例,提出设置教育管理博士专业学位的设想,并对若干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广东省委提出把广东建成教育强省的口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广东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其他省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广东要建成高教强省应采取积极对策。其中转变观念是前提,制度改革是根本,资金投入是基础,引进人才是关键。
院系等学术组织建设是关系高校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在我国高校体制新一轮结构调整与改革中,该问题尤显突出。本文概要介绍了国外高校学术组织结构的一般情况,强调指出借鉴国外经验时需加辨别的一些概念,并简要评说国内新近出现的几种结构,对其深入研究提出了粗浅意见。
在中国,研究型大学尚处于讨论之中,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世界知名大学已成定论。本文提出了大学形象、中国研究型大学、中国研究型大学形象问题。并提出中国研究型大学形象是其内在的本质特征与其外显的社会影响相结合的产物。
本文通过考察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提出专业性是高等教育不变的特征。现代高等教育的专业性表现为专业性与通识性的结合。改革我国现存的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实乃当务之急,但不能背离等教育的专业性特征。
本文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高校教育研究机构“上浮”、“下沉”现象出发,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求真求实”的新发展,以及我国高校教育科研机构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加强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建议。
近20年来,我国理工科高等院校积极主动地与工厂、企业开发多种形式的联合,或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成立“工程研究中心”,或依托本校创办科技产业、建立实践基地和各种研究中心、实验室等,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几种典型模式。本文对这些模式及其作用进行了述评。
大学校长是大学的重要资源,按照其角色的变化,大学校长可分为学者型、领导型和经理型三种类型。从发展趋向来看,“筹资者”将成为大学校长的新角色。大学校长应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现实要求,自觉担当传统的教育家和现实的筹资者的多重角色。
浙江大学“混合班”从1999年开始实施了旨在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改革。本文结合“混合班”教学改革经验,对有关“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