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建筑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建筑施工行业发展迅猛,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因此,控制成本、获取利益最大化从而增加企业流动资金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家财务部提出的“营改增”计划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中的缴税部分,取消营业税改为按照企业情况收取增值税。基于这种情况,笔者将简要介绍“营改增”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的基本情况,并从管理制度、材料采购成本以及人工成本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成本控制方案。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成本控制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文,自2017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在现行增值税 17%和 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设 11%和6%两档税率,建筑业营业税纳税人已经纳入试点范围。所以在“营改增”的大背景下,建筑企业要想迎头奋进获取更大的利益,就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策略,加强对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减少人工成本的支出,加强内部成本管理力度,从而减轻企业的税负压力,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1、“营改增”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基本概况
1.1建筑施工企业税务的变化
“营改增”就是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简称,营业税是以企业营业收入总额乘以适用税率直接计算得出应纳税额,不能抵扣进项税额,而且会造成买卖双方重复课税的现象。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先根据工程项目的成交金额按照规定的税率计算出销售税额,然后扣除施工过程中的土地成本、建筑成本、装修成本等所支付的进项税额(人工成本不在扣除范围内),最终得到的差额就是项目增值部分应缴纳的税额。不同规模的建筑企业实施分类管理,一般纳税人发生应税行为适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税,小规模纳税人发生应税行为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由于相关政策规定,建筑企业现存资产和劳务成本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加上我国建筑企业税务管理并不精细,因此“营改增”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税务风险,许多企业税收不降反增。
1.2建筑施工企业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建筑行业竞争相当激烈,因此在营改增环境下建筑企业积极迎接挑战,把握住机遇,完成企业的自我转型是重中之重。建筑施工环节其实就是形成固定资产的环节,也是成本支出比较多的环节,建筑成本的构成成分比较多,因此营改增会对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的影响是极大的。营业税改增值税的主要目的在于优化税收模式,规避重复征税等情况的发生,进而有效缓解企业税收压力。但是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占总成本约40%的劳务成本并不能抵扣,而且我国绝大多数建筑企业没有一套细致高效的管理模式,行业管理并不规范,工程款回收滞后于工程进度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导致企业无法及时获取进项税额抵扣的原始凭证,进而影响增值税的正常抵扣,增加经济负担。[1]但是“营改增”能够帮助企业调整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及时对企业的税制结构进行优化,促进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现代化,以此达到保障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
2、“营改增”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
2.1健全税务工作规章制度
长期以来,国内建筑企业实行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对于内部税务管理的重视程度非常不足,导致其内部管理比较混乱,对于成本消耗和成本使用方面的控制也比较薄弱。企业要加强对内部各分公司、部门和组织的管理,削减不必要的管理环节,降低税务管控风险。完善建筑企业税务管理相关合同约定,尤其在合同中要注明哪一方来承担增值税发票,要明确付款程序,并且尽量选择具有增值纳税人资格的合作商。根据“营改增”的规定,采取“价税分离”的措施,做好成本核算与考核工作,将企业的成本费用如人工费、材料费及机械使用费等费用项目,都不要将其列入增值税金额预算中。同时要对会计科目进行优化,使其满足增值税的需要。在“营改增”形势之下,建筑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用于会计核算的升级工作。企业要严格地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国家会计制度及营改增后的税法要求进行业务管理,并加大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引进度,做好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明确营改增的影响,更好的了解税改的变化情况,明确税负关系,使得企业的增值税统筹效益得以充分的发挥,能够积极应对营改增政策的变化,降低企业成本。建筑企业建立专门的监管核查部门,实时跟进在各个交易环节中税务发票的开具以及后期报账抵扣过程中的清算。
2.2加强对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
材料成本是建筑工程施工成本中的主要支出,材料成本的控制效果对于建筑企业的利益有着直接性的影响。部分建筑管理人员片面的追求生产效率,忽略了对材料采购价格的控制,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增加了许多额外的支出。因此,企业应加强对材料采购价格的控制,对于使用量较少的辅料类材料如泥、沙、石等材料的采购,要注重供应商是否具备增值税发票的开票能力,然后选择质优价廉的;对施工过程中用量大的主要材料可采取招标采购的形式,在保证建材质量的大前提下,货比三家,选择价格低廉的材料,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总体成本。在与供货方的合同谈判过程中,加强对违约条款的规定,保证企业自身的既得利益。尽量要求供货方提供税务机关代开的增值税发票,否则将无法享受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优惠。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根据建材市场行情和施工项目需求制定科学合理、执行力强的预算计划,切实把握各个施工项目对材料的需求,避免造成材料积压或者不足的情况,加强库存管理的工作,减少材料的过度浪费。
2.3加强对人工成本的控制
建筑施工的人工费是成本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占20%到30%左右,但根据“营改增”政策的相关规定,建筑施工企业的劳务成本不在抵扣范围内,这无疑是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建筑成本,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通过施工劳务获得的收入(下转34页)(上接32页)作为建筑业的税目,依据3%左右的税率对营业税进行缴纳。如果要提供劳务派遣服务,建筑企业就需要依据服务业的税目缴纳营业税,税率一般是5%左右。[2]因此建筑企业应积极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减少人工工作量,积极创新技术,形成建筑施工流水线,减少人工成本从而有效降低税收负担。择取好的劳务队伍加强劳务管理,尽量节约劳务成本,注重劳务队伍的综合素质,保证建筑企业工程管理安全有序,减少工程成本。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培训,通过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提供安装劳务时向客户收取合理的管理费和安装费(6%的税率进行征收),从而降低人工费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同时加强防范不可抗拒因素给工程施工带来的风险,积极对施工工程进行财产保险,对施工员工进行人身保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突发事件对建筑企业造成的损失,有助于企业控制成本。
结语:
“營改增”政策的推进对建筑行业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建筑企业税收筹划的空间增大,企业可以更好的根据自身的发展、行业特点等制定合理的税收筹划,降低企业费用,而且增值税不会影响企业在投资、吸引人才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建筑企业要在这次改革中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降低企业税负影响,就需要从企业内部税务管理、材料采购及劳务支出等方面着手来减轻增值税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从而推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华.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突出问题及完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16(2):12-36.
[2]王磊.“营改增”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J].经济视野,2015,21(1):58-62.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成本控制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文,自2017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在现行增值税 17%和 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设 11%和6%两档税率,建筑业营业税纳税人已经纳入试点范围。所以在“营改增”的大背景下,建筑企业要想迎头奋进获取更大的利益,就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策略,加强对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减少人工成本的支出,加强内部成本管理力度,从而减轻企业的税负压力,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1、“营改增”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基本概况
1.1建筑施工企业税务的变化
“营改增”就是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简称,营业税是以企业营业收入总额乘以适用税率直接计算得出应纳税额,不能抵扣进项税额,而且会造成买卖双方重复课税的现象。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先根据工程项目的成交金额按照规定的税率计算出销售税额,然后扣除施工过程中的土地成本、建筑成本、装修成本等所支付的进项税额(人工成本不在扣除范围内),最终得到的差额就是项目增值部分应缴纳的税额。不同规模的建筑企业实施分类管理,一般纳税人发生应税行为适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税,小规模纳税人发生应税行为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由于相关政策规定,建筑企业现存资产和劳务成本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加上我国建筑企业税务管理并不精细,因此“营改增”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税务风险,许多企业税收不降反增。
1.2建筑施工企业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建筑行业竞争相当激烈,因此在营改增环境下建筑企业积极迎接挑战,把握住机遇,完成企业的自我转型是重中之重。建筑施工环节其实就是形成固定资产的环节,也是成本支出比较多的环节,建筑成本的构成成分比较多,因此营改增会对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的影响是极大的。营业税改增值税的主要目的在于优化税收模式,规避重复征税等情况的发生,进而有效缓解企业税收压力。但是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占总成本约40%的劳务成本并不能抵扣,而且我国绝大多数建筑企业没有一套细致高效的管理模式,行业管理并不规范,工程款回收滞后于工程进度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导致企业无法及时获取进项税额抵扣的原始凭证,进而影响增值税的正常抵扣,增加经济负担。[1]但是“营改增”能够帮助企业调整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及时对企业的税制结构进行优化,促进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现代化,以此达到保障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
2、“营改增”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
2.1健全税务工作规章制度
长期以来,国内建筑企业实行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对于内部税务管理的重视程度非常不足,导致其内部管理比较混乱,对于成本消耗和成本使用方面的控制也比较薄弱。企业要加强对内部各分公司、部门和组织的管理,削减不必要的管理环节,降低税务管控风险。完善建筑企业税务管理相关合同约定,尤其在合同中要注明哪一方来承担增值税发票,要明确付款程序,并且尽量选择具有增值纳税人资格的合作商。根据“营改增”的规定,采取“价税分离”的措施,做好成本核算与考核工作,将企业的成本费用如人工费、材料费及机械使用费等费用项目,都不要将其列入增值税金额预算中。同时要对会计科目进行优化,使其满足增值税的需要。在“营改增”形势之下,建筑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用于会计核算的升级工作。企业要严格地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国家会计制度及营改增后的税法要求进行业务管理,并加大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引进度,做好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明确营改增的影响,更好的了解税改的变化情况,明确税负关系,使得企业的增值税统筹效益得以充分的发挥,能够积极应对营改增政策的变化,降低企业成本。建筑企业建立专门的监管核查部门,实时跟进在各个交易环节中税务发票的开具以及后期报账抵扣过程中的清算。
2.2加强对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
材料成本是建筑工程施工成本中的主要支出,材料成本的控制效果对于建筑企业的利益有着直接性的影响。部分建筑管理人员片面的追求生产效率,忽略了对材料采购价格的控制,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增加了许多额外的支出。因此,企业应加强对材料采购价格的控制,对于使用量较少的辅料类材料如泥、沙、石等材料的采购,要注重供应商是否具备增值税发票的开票能力,然后选择质优价廉的;对施工过程中用量大的主要材料可采取招标采购的形式,在保证建材质量的大前提下,货比三家,选择价格低廉的材料,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总体成本。在与供货方的合同谈判过程中,加强对违约条款的规定,保证企业自身的既得利益。尽量要求供货方提供税务机关代开的增值税发票,否则将无法享受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优惠。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根据建材市场行情和施工项目需求制定科学合理、执行力强的预算计划,切实把握各个施工项目对材料的需求,避免造成材料积压或者不足的情况,加强库存管理的工作,减少材料的过度浪费。
2.3加强对人工成本的控制
建筑施工的人工费是成本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占20%到30%左右,但根据“营改增”政策的相关规定,建筑施工企业的劳务成本不在抵扣范围内,这无疑是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建筑成本,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通过施工劳务获得的收入(下转34页)(上接32页)作为建筑业的税目,依据3%左右的税率对营业税进行缴纳。如果要提供劳务派遣服务,建筑企业就需要依据服务业的税目缴纳营业税,税率一般是5%左右。[2]因此建筑企业应积极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减少人工工作量,积极创新技术,形成建筑施工流水线,减少人工成本从而有效降低税收负担。择取好的劳务队伍加强劳务管理,尽量节约劳务成本,注重劳务队伍的综合素质,保证建筑企业工程管理安全有序,减少工程成本。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培训,通过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提供安装劳务时向客户收取合理的管理费和安装费(6%的税率进行征收),从而降低人工费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同时加强防范不可抗拒因素给工程施工带来的风险,积极对施工工程进行财产保险,对施工员工进行人身保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突发事件对建筑企业造成的损失,有助于企业控制成本。
结语:
“營改增”政策的推进对建筑行业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建筑企业税收筹划的空间增大,企业可以更好的根据自身的发展、行业特点等制定合理的税收筹划,降低企业费用,而且增值税不会影响企业在投资、吸引人才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建筑企业要在这次改革中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降低企业税负影响,就需要从企业内部税务管理、材料采购及劳务支出等方面着手来减轻增值税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从而推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华.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突出问题及完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16(2):12-36.
[2]王磊.“营改增”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J].经济视野,2015,21(1):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