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祭祖,财从孝中来

来源 :大众商务·小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_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要在春节、清明、“77鬼节”和祖辈忌日时祭奠自己的先人,以尽孝道。但忠孝从来难两全,迫于生计,很多人背景离乡到很远的地方打工,祭祖之日,只能在他乡寄托哀思,因此也常常背上 “不孝”的骂名。重庆打工仔赵志刚就从自己遇到的这个问题上发现了商机,他替人祭祖,代人尽孝,短短2年时间里,靠赚孝心钱,就从一个衣食不保的打工仔,变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老板。
  
  苦不堪言:尽孝中发现商机
  
  2004年11月1日,赵志刚的婆婆因病去世。接到电话后,远在广州打工的他当即启程,连夜往家里赶。经过三天的披星戴月,他终于在婆婆入土的最后时刻赶到家里,见了婆婆最后一面。但他的二姐就没有这么幸运,在上海打工的二姐因为没买到火车票,当她赶回家时,婆婆已经下葬,虽然她在婆婆的新坟前哭得死去活来,但是,乡亲们还是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背后议论她不孝。
  按照传统,老人仙逝后,要在春节、清明、鬼节和老人的忌日里在坟前祭拜。婆婆过世后,赵志刚的烦恼也随之而来。往年为了节约费用,他都没回家过年。2005年春节,为了祭拜婆婆,他决定回家过年。可是,他到火车站买票,发现返乡的人群把火车站挤得水泄不通。赵志刚身高只有1.60米,是一个典型的“二级残疾”,在人山人海中,他差点被挤成了油饼。当他好不容易弄到回家的车票,人都快瘫了。
  在返家的列车上,同座不停的倒苦水:“哎!每年都这样,票太难买了,要是有人专门给别人祭祖,不知道该多好。”
  听了这话,赵志刚眼前一亮,如果在当地开展代祭业务,帮别人尽孝道,肯定大受欢迎。他掐指算了一下,一年四季,春节、清明节和“77”鬼节,是固定的祭拜节日,均有15天的祭拜风俗,再加上亲人的一些祭日,可以说,代祭业务一年四季都有。
  很快,他就想好了一整套代人祭祖的方案。
  
  一路荆棘:代祭业务做火了
  
  回到家,还没到婆婆的坟上去祭拜,赵志刚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谁知他的话还没说完,父亲就骂道:“你这个龟儿子是不是想钱想疯了,我们还没死竟然就有这样的想法,以后我死了你岂不是也要找别人替你老爸烧纸?”
  这可是当头一棒!到底代拜有没有市场?随后几天,赵志刚先后拜访了村里外出打工返乡祭祖的人,展开了市场调查。调查结果令他很兴奋,大家都愿意出钱请人代替自己祭拜先人。随后,赵志刚与父亲等亲人进行了一次长谈,弄明白了父亲不赞成代拜的理由,是父亲认为尽孝的对象是自己的亲人,别人来拜,他担心体现不出自己的哀思。
  几经努力,他做通了父亲的工作,拿出打工挣的钱,立即在潼南县城租了一间10平方左右的房子。2005年4月1日,他推出了代祭祖宗业务。为了让社会尽快熟悉自己的业务,他请了腰鼓队,沿街敲锣打鼓宣传,同时还请当地媒体报道造势。当天,“县里有人专门替别人祭拜祖宗”的消息传开了。第二天,店门一开,店里就涌进很多人来看热闹,看他如何给人代祭祖宗。赵志刚忙前忙后,不停的解释如何代拜。然而,一天过去,却没有一个顾客。怎么办?当天晚上躺在床上,赵志刚思索起来。
  第二天,一个叫赵华的打工仔问他:“我请你给我代拜祖宗,可是,我与你相距这么远,你到底有没有在我先人坟上去祭拜,我哪里能知道呢?”
  原来症结在这里!为了打消客户们的顾虑,赵志刚提出了解决方案:将自己代祭时的情况拍成照片或用数码摄像机拍下来,洗成相片或制作成光盘,通过邮局寄给客户或通过网络发电子邮件给客户。所有这些具体内容,他都在协议上规定得一清二楚。
  为了进一步视觉效应,赵志刚找到小学同学郑纲,向他提出自己代他祭拜的要求。看在同学的面子上,郑纲同意了。当即,赵志刚与电视台取得联系,请他们现场报道自己代祭的过程。他带上祭品和鲜花,来到郑刚的祖坟前,开始在坟上除草、清洁墓地、垒墓,做完这些,他点燃香和蜡,放响了鞭炮,再化纸钱,然后对着坟头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说:“九泉之下的先辈,晚辈赵志刚代表您的后人郑纲向您拜祭,祝您在九泉之下幸福!”
  代祭过程在电视台播放后,赵志刚又请电视台送了一张自己代祭时的VCD,在店里不停的播放。这样,进到店里的人们,对代拜的过程就有了完整的了解,赵志刚的生意一下好起来了。得到消息的乡亲们,纷纷来到店里,与赵志刚签订协议,委托他以后在重大节日和亲人们的忌日里,代替自己拜祭他们的祖宗,每次按100元收费,香蜡等物品由他代为购买。
  赵志刚买了一份当地的交通路线图,根据客户的不同住地,做了一个表格,将客户的住地、行车线路、打工地点、联系方式、需要祭拜的时间、地点、祭拜人与当事人的关系等都分门别类填写在表格里。这样,什么时候,到哪个地方,给什么人祭拜,都一清二楚。
  由于赵志刚手里的客户基本上都是经过口口相传得知的,所以,他决定通过打工人员宣传,拓展自己的业务,并承诺,对他们介绍来的业务,提成10%作为报酬。
  这一招果然灵验,赵志刚的业务又有了大的发展。到2005年10月,他一天要代祭六七个人,而这些人,有的相距几十公里。他分身泛术,父亲看他忙不过来,转变观点主动请缨来帮助他。2006年春节期间,赵志刚每天的业务量达到30个,过节的时候租车非常不方便,为了更好的发展业务,他咬牙买了一辆客货两用车,并直接到祭拜用品生产厂家进货,这样,他赚的利润更多了。
  业务相对稳定后,赵志刚决定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他开始把眼光瞄向城市附近的公墓。通过调查他发现,为了移风易俗,节约土地资源,国家倡导集中安葬逝者,近年修建了很多的公墓。这一发现令他欣喜异常!这可是他未开垦的一块处女地啊!这是因为,其一:公墓埋葬的逝者相对农村较多,业务潜在量大;其二:公墓离都市近,逝者家属观点前卫,容易接受这种新兴祭奠方式;其三:这里人密集,更有利用于宣传。
  2006年清明节,他在稳定以往业务的基础上,正式把目光转向公墓。为了保证自己有充分的人力周转,他以每月500元的底薪招了五个人来帮助自己,这些工作人员都统一着装,并经他培训后上岗。祭拜公墓的程序是这样的:每次祭拜前,代祭人员每个人手里拿着鲜花、供果、香蜡、纸钱,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赵志刚的带领下,依次进入墓地,走到需要代祭的坟前,留下一个代祭人员,待其他的代祭人员都进入代祭坟地时,他们统一点燃香和蜡,统一化纸,统一默哀和向逝者鞠躬,接着由赵志刚高声宣读亲友团对逝者的祭语。整个过程显得非常庄重有序,充分体现了对逝者的怀念和敬仰。
  随着地方媒体的报道,一时间,赵志刚成了重庆的新闻人物,他的电话成了热线电话,找他祭奠的人是越来越多。
  2007年春节前,赵志刚注册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重庆志刚祭奠扫墓公司”。现在,他手里有一份重庆各区县公墓网络图,差不多与这些公墓墓主都建立起了联系,公司的各类员工也发展到50人。问及对未来的打算,他羞怯地一笑:“我要建立网站,把自己代祭的过程全部上网,把业务发展到全国各地……”
  编辑:亚锋
其他文献
在英语中,有些动词除了一个直接宾语外,还需要一个宾语补足语,其句子意义才能完整。这类常用的及物动词有:make(使),have(让,使得),get(让,使得),consider(认为),see(看 In
1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2.Good friends are hard to find, harder to leave and impossible to forget.3.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4.Life is sh
好产品加好营销成就大市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在增强,家庭中需要存放进保险箱的物品也多了起来,珠宝首饰、字画古玩、名贵手表、资料光盘、银行存单、有价证
这个时代流行DIY。你想过自己动手制作、组装自己的鞋子吗?在广州,有一个年轻打工妹把这一异想天开的事变成现实,设计出能自由组装的鞋子,满足顾客创造欲。 This era is pop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来到楚雄,在这块以“恐龙之乡”和“人类摇篮”著称于世的土地上,研究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创始人之一和重要代表人物——孔子。首
Amidst global pressure over quality issues,China ’s toy makers focus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o deal with higher standards Amidst global pressure over quali
先看一道单项选择题:Last week our English teacher set so difficultan examination problem__none of us worked out. A.which B.that C.so that D.as 很多同学在做这道
近几年来高考的短文改错已逐步完善为考察考生综合能力的题型。它通过把一段完整的短文割裂为行的办法,增加了试题的难度,以考察考生在语篇中运用英语的准确性。这种模式的
满洲里不大,但它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及对俄贸易窗口,年过货量占中俄进出口货物总量的60%以上。这里还有一个东湖区,更小,人口没有过万。但今年上半年,通过东湖已经向俄罗斯
1.(错)This is the village where I lived intwo years ago. (正)This is the village which I lived in twoyears ago. (正)This is the viilage—whe—re I lived twoY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