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告诉她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cil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别告诉她》海报

  一切,从一个谎言开始。
  碧莉回国,参加表弟的婚礼,但实际上,是为了见身患癌症的奶奶最后一面。
  25年未曾团聚过的一家人,分别从美国、日本回到中国长春。只有奶奶被蒙在鼓里,她不仅不知道自己的病情,还欢天喜地,非要亲自筹备一场喜宴。
  这是电影《别告诉她》讲述的故事,改编自华裔导演王子逸的真实经历。
  “奶奶患了癌症,到底要不要告诉她?”
  这个问题变成一把柳叶刀,将中国人的死亡教育割开一道口子:对待死亡的态度,可能会影响我们生命的质感。

为什么“别告诉她”


  “别告诉她”,当然不是所有的中国家庭都会这么做。但如果有家庭在老人被诊断出身患绝症时选择隐瞒,肯定是不稀奇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从何而来,我们心里有了一个“经验”:如果你告诉一个老人他得了癌症,他就会很快过世。
  在电影里,碧莉的妈妈也是如此告诫她的。一个被宣布癌症晚期的人,宛如一个死刑犯,恐惧像一把刀,它比疾病更坏,年迈的奶奶将无法承受这份死亡将至的恐惧。
  所以,“别告诉她”。
  碧莉不懂,她认为每个人都有获知自己真实病情的权利。在美国,这个谎言并不普通,它甚至是犯法的。
  “时间不多了,不是更应该告诉她吗?”“如果奶奶还有事要做呢?如果她想和谁告别呢?”她一边配合家人瞒着奶奶,一边忍不住追问。
  年轻的医生说,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他自己的奶奶去世之前,他的家人也是这样做的。小姨说,为什么要告诉她呀?说再见太痛苦了。
  只有大伯的话让碧莉产生动摇:“你要告诉奶奶,是因为你不想承担责任。你告诉她,你就解脱了。你不告诉她,才是对她的爱,对她的负责任,对她的报答。”大伯传递的信息是,当死神来了,小辈应该在老人身边营造一种氛围,让一切如常,帮老人承担恐惧。
  为什么不告诉奶奶?这个问题的答案落在了东方和西方的差异上。在西方,生命是个人的,但在东方,生命是集体的。如果奶奶要去世了,那不是她一个人的死亡,而是这个家庭里面有人将要死亡。出于孝顺之心,在生死关头,家人应当出来帮老人承担责任。这份恐惧要被隐藏起来,这份悲哀应被均摊下去。
  当王子逸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她不仅仅在问自己的亲人“为什么不告诉奶奶”,她问的是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愿把坏事告诉亲人?她问的是整个民族的生死观,中国家庭的相处之道。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别告诉她”的理由可能还有一些。担心老人的倔强,担心她想得太多,担心她不配合治疗……所以干脆把她蒙在鼓里,让她处在一个被动的、被呵护的位置上。但所有隐瞒的原因,归根结底只有一个:为了她好。
  仔细一想,“为了她好,不告诉她”所针对的,又何止是老人。这句话,简直是我们大多数人生活中的“常客”。当你裸辞了,没钱交房租,你会告诉父母吗?父母在家摔了一跤,他们会告诉你吗?报喜不报忧,大家心照不宣。

缺失的死亡教育


  为了说服碧莉,电影里有一个关于死亡的推论。
  一、在中国人看来,死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
  二、只有一个足够勇敢、理性的人,或者一个集体里的多个成员共同面对时,人才能承受住对死亡的恐惧。
  三、老人是脆弱的,死亡将至的消息会伤害她,甚至加速她的死亡。所以,这件事不能让她知道。
  这个推论里,藏着一个假设——老人是脆弱的。碧莉的奶奶一开始就被断定,无法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死亡。即使她忙里忙外,以一己之力筹办婚礼,即使她曾经也是一家之主,帮助爷爷承担过对死亡的恐惧。“别告诉她”,确实是为了免除奶奶的恐惧,但这是建立在一种偏见之上的。
  是否告诉她,真的有争论的必要吗?无论如何隐瞒,死亡是藏不住的。它如果真的来临,不用别人转告——那是奶奶自己的身体。
  那么,这部电影问的是“要不要告诉她”吗?不是。这部电影是在问,如何与最爱的人告别。《别告诉她》的英文名,原本就是“The Farewell”——告别。


电影《别告诉她》剧照

  在最后那场为了告别而办的喜宴上,碧莉的脸上笼罩着不解,但更深的,是她压抑着的心绪。一场死亡近在眼前,也许是现在,也许是明天。想到恩重如山,此生难还,不管告不告诉奶奶,都注定是一场遗憾。
  如何与最爱的人告别?问问我们自己,一样不知所措。
  死亡教育,在中国文化里向来是缺乏的。我们有非常隆重的葬礼文化,守灵、披麻戴孝、哭丧、守孝。但这些仪式大多是人死后的弥补,或者说是面向外人的,它不涉及活着的家庭成員之间最后的告别。它既不教导我们应当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也不告诉我们如何帮助亲人面对死亡。中国人很少公开谈论死亡,人们用“老了”“走了”“去了”来代替“死了”。“死”这个字眼,不管在何种语境下,都显得过于扎眼。
  在中国,也几乎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死亡哲学。儒、释、道三家中对于生死的论述,虽皆有之,却难免零碎。
  儒家深耕道德,避开生死,努力于当下,自觉抑制对不可知领域的兴趣。道家形式上淡然面对死亡,背后却是隐悲忍痛。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深受老庄之学影响的魏晋名士,居丧食肉、临吊抚琴,表面上洒脱,事实上却是一种优美的逃避。至于佛家,是最愿意直接讨论死亡的,但它从哲学上淡化生死界限,令人不以死为悲。
  儒、释、道三家都没有指导我们如何处理死前的那一段艰难时光。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里,生命是线性的,死亡是生命的断灭。我们患得患失,更不必说如何为突然到来的告别做好准备。
  这是谁的生命,由谁做主?她在生命最后的进程里,是否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获得内心的平静,跟随自己的意愿行动?她或许想要治疗,或许想去见一个什么人、做一件什么事,追补此生的遗憾,也许什么都不做,就在家坐着、躺着。但我们作为至亲,是否能够跟随对方的意愿,先尊重她,再想如何行动“为了她好”。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生命的敬畏,是从死亡里升腾起来的。人类的出生经常是单一的,死亡却多种多样。即使因为犯罪、战争、天灾人祸,有那么多的意外死亡和牺牲,但从容地谈论死亡,仍旧是一个人勇气的体现。死亡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一样精彩,我们对它要充满敬畏,它是圣洁的。
  如果人能够在年纪增长的过程中,于某一天学会如何正确地对待死亡、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这一生才会真的圆满。否则,即使长寿到一百岁,面对死亡战战兢兢,那也是不灿烂的生命。
  (银 朱摘自微信公众号“南风窗”)
其他文献
祈祷之手〔德〕阿尔布雷特·丢勒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中国的春节,也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面对凶猛的疫情,隔离是阻断病毒传播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  人与人,小区与小区,村庄与村庄,城市与城市,省与省,国与国,要么自我隔离,要么被动隔离。这是大流动中国的暂停时刻,也是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自我隔离行动。  封村、封城、禁足、禁止聚集、交通管制……“宅在家里,就是对社会最大的
期刊
我停下来打量他们。  他们在干活——大半夜的,在一条偏僻的街上,在商店的门板上动手脚。  这是一块很重的闸门门板。他们正用一个铁门闩当杠杆撬门板,但门板还是一动不动。  我当时正在闲逛,一个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要去。我就抓住那个门闩帮他们一把。他们挪了点地方给我。  我们不是同时在使劲儿。我就叫:“嗨,往上!”站我右边的人用他的肘子捅了捅我,低声说:“闭嘴!你疯了!你想叫他们听见吗?”  我晃了晃
期刊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曾在陕西担任县令,后官至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由于他对当时官场的黑暗颇为不满,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愤。于是他回到故乡,开始了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创作。该剧大约写于元代元贞、大德年间。  [一]唐贞元年间,崔相国死后,相国夫人带着儿女扶柩回原籍安葬,途中在普救寺暂住。书生张君瑞去京城赶考
期刊
那是1967年。一位哥伦比亚作家完成了酝酿多年的小说,苦苦维持家用的妻子也松了口气。原本他计划半年完成,结果每天写作8小时,一写就是一年半。只是在准备给出版社寄稿件的时候,夫妇俩发现已经付不起邮资了。他们当掉家中所剩的最值钱的电器——榨汁机,终于把手稿寄了出去。阿根廷的南美出版社于当年将其出版,到了1987年,仅用20年的时间,这本书已在全球以30多种语言发行,共售出3000万册。  这便是加西亚
期刊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找回中国的味儿。  前几天,我同一个朋友逛超市。一走到食品柜台,他就“数落”起各种零食,每样都拿起来“科学”地看一看标签,“这个脂肪含量太多”“那个热量太高”。在他左一句右一句的评论中,我们俩空手走出了超市。  这种“标签”,中国古来的食品上是没有的。我们的食谱里,油盐酱醋只要一碰到数量上的概念,只能用“少许”“若干”等字眼糊弄过去。我知道,并非土产的那些标签上的“科学指标”,的
期刊
这不再是夜,也不再是静,  因为每种孤独都有其私隐;  在随梦进入森林的人看来,  树木也有其静与暗的方式。  嘈杂的阴灵似在静寂中漫游,  夜挡住光线不让它落到地面。  奥秘似有生命:人人都可以  按自己的回忆去解释和感受。  森林之夜催生思想的黎明;  寂静似鸟虽然睡着但有翅膀,  这对写诗来說实为好事一桩。  在林中,心更易坦诚相向:  夜让人们的目光更加深沉,  爱的表白离不了它的寂静。 
期刊
康乃馨、百合、百合、玫瑰  绘画,与具有浓缩性、象征性的诗一样,可以敏锐地浓缩某些时刻的情感,转而以优美的形式呈现。这是二者类似的地方。  充满诗意的美国印象派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的《康乃馨、百合、百合、玫瑰》,其实是以英国作曲家乔瑟夫·马钦齐所写的流行歌曲《花冠》中的副歌歌词为名的。我看着萨金特以充满诗意的感性笔触描绘的画作,不禁觉得,他其实是一位被称为“画家”的“诗人”。  光线朦胧的向晚时
期刊
过段时间巴黎就“解封”了,法国人的耐心已经到了极限。所有人都在想象“解封”后的新生活,我却感到一种更深的孤独,或者说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孤立感。世界正在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每次走到奥斯曼大街,我都会在102号门口的长椅上坐一坐。这里曾是普鲁斯特的寓所。  巴黎的气氛越来越压抑。几乎所有人都闻到了一股硝烟的味道。普鲁斯特把房间的墙壁用软木包住,他希望把所有的杂音都隔绝在外。他的窗户也总是关着,他不想闻
期刊
当互联网时代到来时,无数人预言互联网会让知识的获取更容易、让偏见与隔阂被打破、让世界变得更平等。然而,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今天,偏激的观点、人群之间的隔阂在网络力量的助推下势头不减。这是为什么?  在生活中人们会发现,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搜索结果页面的前几个链接会把搜索者引向百度自家的“百家号”;出差订酒店的时候,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手机打开同一个App,看到的价格很可能不一样;我的一
期刊
《寻隐者不遇》,写寻找,写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作者,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贾岛,另一说为孙革,诗题为《访羊尊师》。《全唐诗》中两说并存。  这诗写得很妙,呈现了一场情趣盎然的情景剧。一句问,三句答,词意真率,主角隐者未出场,却字字围绕他来写,凸显出隐者的高致。  “不遇”是中国文学的传统题材,中国古代最早明确以“不遇”为题写不遇的是董仲舒的《士不遇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