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trackfor19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语言文字承载着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及丰富内容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汉语言文字的研究主要分为汉语言和汉文字两个方向,文章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性及两者之间潜在的联系,对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作出了简要的剖析。力求汉语言文字能够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中国文学;发展
  作者简介:徐田(1986.9-),男,汉族,四川南充人,文学学士,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2
  引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是约定俗成的,是人们进行日常沟通交流最重要的交际方式,人们借助语言文字传递着人类的文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汉语言文字以其特有的音形字形式,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通常我们将语言文字分为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这两种常见形式,语言和文字都是一定信息的载体,语言的传播离不开文字,文字的记录离不开语言的组织。目前我国的汉语言文字代表了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化框架中汉语言文字占据了主框架,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我国汉语言文字的特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以语言为基础思考—认识成果贮存于语言(记录、传递、交流)——作为工具——以语言为基础思考。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我国当下的汉语言文字研究总揽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的研究主攻文言方向,现代汉语则侧重普通话和方言的研究。汉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的载体,它承载着传承中国文学不可磨灭的义务,发扬着中华民族鲜活的艺术气息。
  汉语言文字和其它语言一样,其最初都是为了完成正常的日常沟通与交流。然而我国的汉语言文字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个性:(1)汉语言有其自己的拼写结构;(2)多音字、形近字等现象丰富了文学意义;(3)汉语言文字言简意赅,尤以古文学为显著;(4)汉语言音律特点使得其艺术性不能与其它语言文字相比拟;(5)汉语言文字字义丰富留给人无尽想象的空间;(6)汉语言文字有自己个性化发音,声母韵母的搭配与其他语言大相径庭。也正是因为此,注定了汉语言文字发展的不平凡性,注定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我们在汉语言文字的研究过程中,只有不断的反思汉语言的艺术特性才能更好地探究汉语言文字对我国文学的影响,才能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中国文学的风格
  我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悠久,作为中国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从女娲补天般的神话故事发展到众人传唱的《诗经》,再从历史散文到诸子散文,从唐诗到宋词,从元曲到明清小说。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来在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各领风骚,不断创作出令人传唱的经典作品,丰富的文学题材都达到了不同的艺术高度,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汉语言独特的文学个性。尤其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歌赋、唐诗宋词都使语言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代表了世界格律诗的最高水平。
  中国文学的艺术风格可以用“含蓄”一词来充分概括。含蓄,在艺术上造就了中国文学的辉煌,可以说这一特色的发展可能与中国人的传统教育观念有关,含蓄即婉转的语言,不直接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学的表达上,代表着一种礼貌的文明,仅针对中国的汉语言文字而言,在结构形式上就表现为主谓宾的简单结构。含蓄的表达方式更多地体现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就给予了读者最大审美空间,用简炼的语言丰富了文学潜在的意义。
  另外,汉语言文字和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是潜在的,是隐形的,就相当于人类和社会整体的关系一样。人,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元素,人是主观能动的,有了人类才有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字能够形成优美的诗词曲赋也是积累的过程,文学作品构成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结构。是汉语言文字的存在才让中国文学熠熠生辉,同时中国文学为汉语言文字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汉语言文字同中國文学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之间是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
  三、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中国汉语言文字凭借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其多姿的艺术风格与丰富的文字内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汉语言文字自身诱人的气质、多彩的形式、鲜明的个性及恰到好处的艺术才气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一座宝库。也正是因此,汉语言文字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厚重的影响。
  (1)汉语言文字的特有性使中国文学发展独树一帜
  我国汉语言文字从发展至今,在发音、象形、词义等各方面都不同于其它国家语言。汉语言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发展历史的文字之一,逐步成为我国文学研究领域最具有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文学的发展能够独树一帜,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汉语言文字的特有性。汉语言文字在词汇使用上讲求精炼,力求以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厚的感情效果。像经典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该句就描绘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借物来喻人,表达出丰富的人生哲理。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巧妙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茫茫白雪比作梨花盛开,使寒冷的北国笼上了一层春意。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使得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淋漓尽致。
  (2)汉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意境提供给中国文学无尽的想象空间
  汉语言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洗礼,最终在不断积淀下使得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意境给中国文学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汉语言巧妙地运用在诗词曲赋中,形成了中国著名的文学经典。在这丰富的作品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就描绘了一幅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临近黄昏的美景在十个字符之间尽收眼底;再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该句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情结,在明月之间留给读者无尽的感慨。由此可见,中国文学艺术借助汉语言文字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3)汉语言文字使得中国文学的研究进一步升华
  汉语言和汉文字两个方向的文学研究发展到今天,都逐步形成了很多新颖简练的词汇,也因此使得中国文学的内容丰富多彩。从1970年以来,我国相关学者就注重对词汇全新的阐释,探究词义在一定程度上新的解释与意义。《新华字典》也在不断地进行修订,不断收录新的词汇进行新的释义,刘叔新,叶圣陶,曹先擢等老先生对此作出了显要的贡献,但是针对《新华字典》一步步的改革也要慎重,周总理就曾提醒我们对于某些词汇不要神经过敏,感情用事。在各学者的相继努力之下,不断对汉语言文字进行相关的研究,创新与发展,强化了汉语言词汇的表达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文学的研究作出了进一步的升华。
  (4)汉语言文字为中國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可以说,西方语言文化对我国汉语言文字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国外语言文化的导向作用下中国语言文化逐步走向科学化。当前,我们所使用的字词结构以及某些语言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源于西方。关于汉语言文字的研究随着时代化的发展逐步打破了国界,发挥了我国文学兼容并蓄的优势,积极借鉴西方语言文学的长处,为汉语言文字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细胞。同时,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在西方语言文学的助推作用下攀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结语: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中国文学的发展是基于汉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是一座令人心神向往的文字宫殿。汉语言文字带动着一个华夏民族不朽的艺术灵魂,是上下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汉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既服务于中国文学,同时又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文学的向前发展。目前中国汉语言文字的发展不断面向国际化,在外来语言文字的影响下,汉语言文字只有保持自身兼容并蓄的特性,才能使其永不磨灭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杨政;诸子散文对中国文学的负面影响[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贾振勇;评《跨进新世纪的历程: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邵辉;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年09期.
  [4]于俊英;浅析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1期.
其他文献
倾泻斜雨,阻不住前行人的步伐,阻不住这路条的风景,阻不住这场时光的邂逅。  这一年,曾定下十年之约的胡歌几乎包揽了整个荧屏。曾一脸清秀的他如今眼角伤痕犹在。正如他自己所写:一睜一闭眼,相隔已八年,回不去的容颜,求不来的蜕变。从年少轻狂到隐忍智慧,角色的变化恰如他人生的经历一样。经历生死一瞬间却为他的艺术生命增添了砝码,也许注定有这场磨难他才可以更成熟。更加无畏风雨,阔步向前。  一场与死神的交汇让
苍术属(Atractylodes)是De Candolle于1838年创建的菊科的一个属,我国有5种,1变种和1亚种,分别为为茅苍术A.Lancea、白术A.Macrocephala、鄂西苍术A.Carlinoides、关苍术A.Japon
作者简介:李泽军,男,瑶族,1977年9月生,广西荔浦县人,1996年7月参加工作,199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学员、广西诗词学会理事、桂林诗词楹联学会理事、荔浦县文学协会主席、荔浦县诗词协会会长、《荔浦诗词》主编、《荔浦文艺》编委、荔浦县蒲芦瑶族乡下龙海军希望小学教师。  高中的时候看过一句很文艺的话,当时印象很深,还特别跟你两个人每人半
记得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大哲学家罗尔带着孙女快乐地在草地上放风筝。有人上前求教罗尔:“你的快乐是如何获得的?”罗尔看了看他说:“做你喜欢做的事!”  这个故事道理浅显易懂,做喜欢做的事就会快乐。那是不是说,对于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就会感到痛苦?  相对应的,我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是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每天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喜欢的事情,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  虽
摘 要:路遥想表达的核心观点就是有关苦难意识的。笔者就《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所表现的,有关中苦难意识的来源、所存在的现象以及含义展开分析阐述。通过对苦难的反复咀嚼和追根溯源,找出苦难的根源和意义,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让读者多方面地去理解路遥赋予书中众多人物的“苦难”。 路遥《平凡的世界》种,并没有过多的直接描述苦难,而是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角色对生活中困苦的态度与表现,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诉说着
太阳的温度顺着地表的土壤一点点渗透进来,让一粒种子第一次握住了太阳的手,在黑暗之中酝酿着,积累出层层炽热,那热度逐渐攀升,它开始有了力气。它慢慢地发现自己可以和头顶的土壤颉颃,继续积攒热度,终于在罅隙之中打破了土壤的束缚,在重重阻碍当中赢得了胜利。之后的它开始正式面对这个世界的形形色色,开始经历雾霭、虹霓,享受过暖春的收容,也面对过严寒的冷酷。在试炼之中它读懂了自己,开始接受这个世界的喜怒哀乐,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