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地教学区扎实开展“三案五环节”全新教学模式以来,小组合作学习提到了一个更高的课堂研究层次。它不仅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主导者的教学地位,还给一线课堂注入了新鲜灵活的血液,使学生获得了又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在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去听,更学会了如何去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此一来,学生既学会了合作,又学会了取长补短,进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最终形成小组最后的一致意见。课堂中的小组交流合作模式,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创新合作学习的能力,又融洽了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关系,让原本呆滞的课堂教学更趋合理和科学。
关键词:小组合作;效率;数学课堂
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且能从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学习快乐,而这点恰恰是我们目前的数学课堂所缺少的气氛。
通过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观察,我发现在一些课堂教学活动中,仍存在一些表面繁荣,实则低效的现象。通过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不少课堂小组学习碍于当地教改形势,只是临时拼凑起学习小组,课堂效果看似繁荣,实际上花枝招展,滥竽充数。这就像极了乡间的草台班子,学生在老师导演的安排下,团团而坐,为展示课而坐,为老师的处心积虑而谈。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要么是优等生大权在握,夸夸其谈,要么就是学困生噤若寒蝉,人云亦云。这么一来,小组合作学习变得面目全非,正常的教学秩序难以维持,广大一线教师心力交瘁,苦不堪言。可见,合作小组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是授课教师在掌握班级总体特征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组建而成。
如果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关注对小组整体上的评价,却忽略了每一个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个体差异,这种主体单一、形式单一的组织形式,无形中评价就演绎成了一种辨别过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能真正实现课堂高效?通过近几年对合作小组学习模式的实践探索,略谈三点个人的浅显认识。
一、 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只有组建好结构合理的小组,才能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而我们经常看到的小组一般就是老师让前后桌的4人,相对而坐为一组,隨机随时就可以展开讨论,并且很多老师还固执地以为这么做还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那如何组建科学有效的学习小组呢?具体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小组人员的个数要合理,人数太少会导致学习交流、互帮互助受到限制,从而失去讨论的意义。相反太多则不利于小组每个成员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一般控制在4~6人左右就可以。其次是分组时,应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优化组合。这样一来,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而且时间一长还能营造出公平、公正的小组学习氛围。再就是小组成员不可以是固定不变的。一段学习时间之后,老师就可以按照各小组成员之间的具体变化,自由组合。这种做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力,而且还能改变学生在小组中一成不变的固定行为模式,从而给各小组的学困生以精神上的鼓舞,提供一方真正展现自我的舞台。
二、 精选小组讨论内容,选择最合适的合作学习时机
每个学习小组所要讨论交流的问题应该是他们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合作热情,又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经过全体成员的思想交流碰撞,才可能灵机一动,火花四射。所以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必须经过老师的深思熟虑,精心挑选。
讨论的真正价值,只有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它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一旦在课堂上出现亟须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沉下心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等时机成熟后再让形成一定意见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课堂中,教学相长,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又能让教师在每一次激烈的交流碰撞中激发教学创新思维的火花。一要在讨论过程中意见不同时安排合作。每个学生对问题的切入角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得到的结论也是百家争鸣,众说纷纭。这个时候恰当安排合作学习会使合作学习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二要在每个学生激烈讨论后都想一跃而起发言时安排合作。大家可能都会遇到过,当我们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同学们都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后,全班的学生都跃跃欲试,表述自己的迫切想法,但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这个时候安排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们在各自的小组内百家争鸣。
在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机不可失。孩子的思维闪烁可能只是一闪即逝,教师只有及时把握每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充分挖掘孩子们的学习潜力,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魅力发挥到极致。
三、 灵活多样的学习评价,是有效加强合作学习的源源动力
著名教育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只有一个人能评价目标实现的程度,这就是学生自己。”教学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任何一种学习评价,都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评价中来,才能让他在最大程度上乐于接受评价,进而收到真实的评价效果。合作学习活动中的评价不只是师生之间做出的简单的评价,还应该表现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这样一来,小组合作教学中就可以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互评,在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回答后,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评价水平。
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高效新型的学习模式,就需要广大教师有效结合本校实际,循序渐进地逐步推进。同时,我们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这就需要广大数学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在课堂上完美呈现,从而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个过程漫长又艰辛;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组合作;效率;数学课堂
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且能从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学习快乐,而这点恰恰是我们目前的数学课堂所缺少的气氛。
通过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观察,我发现在一些课堂教学活动中,仍存在一些表面繁荣,实则低效的现象。通过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不少课堂小组学习碍于当地教改形势,只是临时拼凑起学习小组,课堂效果看似繁荣,实际上花枝招展,滥竽充数。这就像极了乡间的草台班子,学生在老师导演的安排下,团团而坐,为展示课而坐,为老师的处心积虑而谈。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要么是优等生大权在握,夸夸其谈,要么就是学困生噤若寒蝉,人云亦云。这么一来,小组合作学习变得面目全非,正常的教学秩序难以维持,广大一线教师心力交瘁,苦不堪言。可见,合作小组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是授课教师在掌握班级总体特征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组建而成。
如果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关注对小组整体上的评价,却忽略了每一个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个体差异,这种主体单一、形式单一的组织形式,无形中评价就演绎成了一种辨别过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能真正实现课堂高效?通过近几年对合作小组学习模式的实践探索,略谈三点个人的浅显认识。
一、 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只有组建好结构合理的小组,才能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而我们经常看到的小组一般就是老师让前后桌的4人,相对而坐为一组,隨机随时就可以展开讨论,并且很多老师还固执地以为这么做还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那如何组建科学有效的学习小组呢?具体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小组人员的个数要合理,人数太少会导致学习交流、互帮互助受到限制,从而失去讨论的意义。相反太多则不利于小组每个成员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一般控制在4~6人左右就可以。其次是分组时,应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优化组合。这样一来,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而且时间一长还能营造出公平、公正的小组学习氛围。再就是小组成员不可以是固定不变的。一段学习时间之后,老师就可以按照各小组成员之间的具体变化,自由组合。这种做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力,而且还能改变学生在小组中一成不变的固定行为模式,从而给各小组的学困生以精神上的鼓舞,提供一方真正展现自我的舞台。
二、 精选小组讨论内容,选择最合适的合作学习时机
每个学习小组所要讨论交流的问题应该是他们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合作热情,又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经过全体成员的思想交流碰撞,才可能灵机一动,火花四射。所以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必须经过老师的深思熟虑,精心挑选。
讨论的真正价值,只有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它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一旦在课堂上出现亟须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沉下心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等时机成熟后再让形成一定意见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课堂中,教学相长,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又能让教师在每一次激烈的交流碰撞中激发教学创新思维的火花。一要在讨论过程中意见不同时安排合作。每个学生对问题的切入角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得到的结论也是百家争鸣,众说纷纭。这个时候恰当安排合作学习会使合作学习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二要在每个学生激烈讨论后都想一跃而起发言时安排合作。大家可能都会遇到过,当我们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同学们都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后,全班的学生都跃跃欲试,表述自己的迫切想法,但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这个时候安排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们在各自的小组内百家争鸣。
在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机不可失。孩子的思维闪烁可能只是一闪即逝,教师只有及时把握每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充分挖掘孩子们的学习潜力,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魅力发挥到极致。
三、 灵活多样的学习评价,是有效加强合作学习的源源动力
著名教育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只有一个人能评价目标实现的程度,这就是学生自己。”教学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任何一种学习评价,都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评价中来,才能让他在最大程度上乐于接受评价,进而收到真实的评价效果。合作学习活动中的评价不只是师生之间做出的简单的评价,还应该表现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这样一来,小组合作教学中就可以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互评,在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回答后,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评价水平。
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高效新型的学习模式,就需要广大教师有效结合本校实际,循序渐进地逐步推进。同时,我们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这就需要广大数学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在课堂上完美呈现,从而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个过程漫长又艰辛;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