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方言研究——评《方言与中国文化》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an19860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必然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而方言更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方言背后承载着与特定地域相关的性格精神和风土人情,也是我们认知历史、理解文化的一把关键的钥匙。然而,城镇化带来的变化,使得方言日渐式微。因此,唤起人们对于方言独特、不可再生性,以及传承紧迫性的重视,并引导大众发现方言的美好和生命力,便成为关乎传统文化传承的不容忽视的课题。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小英雄雨来(节选)》选自管桦的同名小说,主要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本文编排在“成长”专题中,刻画了抗日战争时期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课文较长,用序号的方式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雨来游泳本领高,第二部分写雨来上夜校读书,第三部分写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第四部分写雨来和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第五部分写芦花村的人们以为雨来牺牲了十分难过,第六部分写雨来没有死。本课插图自然清新,在美丽的还乡河边,妈妈正拿着笤帚追雨来,雨来从水面上露出脑袋,正对着妈妈笑。
怎么把统编教材阅读策略单元的阅读策略和整本书阅读教学联系起来,是推行课外阅读课程化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课外阅读课程化推进的过程中,以预测策略为教学设计核心,真正把阅读策略落实到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本文认为导读课以猜激趣巧妙导课,观察封面猜主人公,巧用目录猜故事内容,组合插图猜故事情节,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深度学习需要教师关注学生深层的理解,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认为要实现深度学习教学视角下的闭环思维训练,教师可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进行引领,让学生在充满挑战的闭环思维训练中,对已有知识进行较为合理的迁移运用,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能够进行批判性反思,从而使思维不断走向深入。
期刊
我国的传统教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演进,构建了一套相对完整而严谨的理论体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保证了文化与思想的传承,更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点。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与“天人和谐、睦邻里仁、文道结合、知行合一”等传统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深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及文化性格。中国文学的地域性较强,从古至今涌现了大量体现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并形成了众多文学流派。草原以其特有的文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草原儿女,孕育了一首又一首优美的草原诗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地域的草原诗学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众多优秀的草原诗人,这些诗人从身边取材,用诗歌带领读者领略风光的同时也彰显了草原民族坦荡自由、生生不息的草原精神与风骨。
我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思想与西方文学存在较大差异,在跨文化交流背景下,文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本土文学和外来文学进行深度解析,并探究其背后文化的一个重要思路。由贺一舟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跨文化视域下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一书,是基于比较文学研究一般理论编写的文学研究论著。本书介绍并比较了世界各大文化圈的神话、英雄史诗、抒情诗、戏剧、小说和文学理论等内容。书中不仅有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也有全世界各大文化圈文学的全方位比较,既包括常见的中西比较,又包括中印、中日、中阿等不同文化圈文学的比较。
近年的“国学热”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推至一个新高度,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逐渐被唤醒,并深刻地意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繁荣昌盛的重要支撑,也是国人不卑不亢、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虽然这方面的著作层出不穷,但关于“国学”的内涵与外延,专家学者众说纷纭。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撰写的《国学与人生》一书,堪称是一部严谨、精深的著作。
期刊
【读书教材的组织】一篇最好的文章不一定就是一篇最好的读书教材。许多篇最好的读书教材汇订成册后,不一定就成为一册最好的国语教科书。这是什么理由呢?原来除了教材本身的价值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问题,那便是教材的组织问题。假使整部教科书内的教材组织不适当,就不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假使一篇课文的组织不适当,就不是一篇好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