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s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相对罕见的异质性肿瘤,既往被认为是一种恶性程度不高的惰性肿瘤。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转移的潜能。它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有神经内分泌细胞存在的部位,其中胃肠道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最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类型。由于内镜和影像学等检查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与之相关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尽管国内外各中心的研究多为小样本回顾性分析,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尚存在争议且缺乏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加以支持,但随着国内外相应指南的提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也正逐步走向规范化。文中结合有关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特征、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其他文献
胶原性肠炎是显微镜下胃肠道炎症性疾病的一种亚型,在我国较为罕见,临床多表现为慢性非血性水样泻伴或不伴吸收不良综合征,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组织学表现,其活检阳性率低,诊断困难。目前我国大陆布地奈德口服制剂尚未上市,胶原性肠炎的治疗以泼尼松/泼尼松龙为主。本文报道1例以水肿、低白蛋白血症起病,后以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经反复内镜下多点活检发现胶原带沉积而确诊胶原性肠炎,口服布地奈德治疗。目前我国尚缺
目的分析21羟化酶缺陷症(21-OHD)患者睾丸肾上腺残余瘤(TART)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探讨可能与TART发生相关的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1至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7例男性21-OHD患者,并收集其临床和血生化资料。利用Sanger测序方法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明确CYP21A2基因突变,并根据21羟化酶残余活性将患者分为Null组(酶活性完全丧失,3例)、A组(
目前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临床应用的诊断标准(HLH-2004)和治疗方案(HLH-94)在最初制定时是以来自儿童原发性HLH患者为基础的经验。而事实上HLH可以发生于全年龄段的人群,目前的诊疗指南对成人病例有一定帮助,但仍存在不少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于现行标准对成人继发性HLH的诊断适用性和随年龄变化的个体化药物剂量调整。基于这些问题,2019年国际组织细胞协会成人HLH工作组召集
目的探讨Wnt/β-连环链蛋白(catenin)/TCF-4通路在肾癌细胞中的作用,并初步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分别构建β-catenin sh和TCF-4△Nsh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分别转染肾癌786-O细胞,采用CCK8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吖啶橙-溴乙锭(AO-EB)染色法检测转染后细胞死亡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转染组、空转组以及空白组细胞TCF-4、Bcl-2、bax、Caspas
目的观察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早期心脏损伤的发生情况,探讨大分割放疗与心脏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前瞻性入组103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行全乳±淋巴引流区放疗患者,根据患者呼吸控制能力,选择采用深吸气屏气(DIBH,54例)或自由呼吸(FB,49例)下放疗。分别在放疗前后定期进行心脏随访和相应心脏检查(B型脑钠肽前体、心电图、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观察亚临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析心脏剂量参数、心血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数目(N分期)、淋巴结转移率(LNR)和阳性淋巴结对数比(LODDS)与胰腺癌R0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R0切除的307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比较N分期、LNR分级和LOD
目的研究伴和不伴有桥本甲状腺炎(HT)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蛋白表达差异。方法收集2014—2016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的PTC患者资料,其中伴HT患者103例,不伴HT患者109例。制备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伴和不伴有HT的PTC中鼠类肉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基因同源体B1(BRA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间皮细胞(MC)、C
目的探讨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MPT)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外科治疗的15例肺CMPT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结果肺CMPT常见于中老年患者,12例CMPT患者的肿瘤直径<1 cm,3例CMPT患者的肿瘤直径为1~2 cm。影像学表现以实性结节最为多见(9例),表现为磨玻璃影4例,2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不明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接受改良全程新辅助治疗后行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30例接受改良全程新辅助治疗后手术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肿瘤退缩分级、病理降期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中,男24例,女6例;中位年龄55.5岁。在新辅助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标准的直肠癌全系膜切除,其中行低位前切除术14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14例,行Hartm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单抗联合化疗在Ⅱ~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13例Ⅱ~Ⅲ期NSCLC患者接受PD-1单抗联合化疗作为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治疗方案为每21 d为1个治疗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截至2019年12月2日,全组患者影像学评价客观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