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之后的宏观经济学

来源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gadord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首先回顾了凯恩斯主义理论所借助的计量经济学框架,该理论藉此从互不相连的定性讨论进化为一个能够系统地运用数据作估计的方程组,并在需要量化货币和财政政策时提供可操作的指导建议。接着,文章对导致这一框架在20世纪70年代失败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讨论。文章指出,现代宏观经济模型在政策指导上毫无价值,而沿着现在的思路所进行的任何修正也都无法改变这种情况。这一判断提出了一个有用的经济周期理论所必须具备的某些原则。
其他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深柳读书堂箚记》六卷,原著录为抄本,不著撰人名氏,著书年代不详。可经核查其他书目,见《贩书偶记》有此书,但著录为稿本、六卷,清人冯登府所著。经仔细核对,文学研究所藏《深柳读书堂箚记》应即此书。
文章以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挪威等欧洲国家为例,讨论了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演变过程:从19世纪地方政府或慈善组织开始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的高福利国家(国家承担着广泛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与任务),及至20世纪80年代,受到新自由主义思潮和欧盟市场自由化政策的影响,出现了服务提供的私有化浪潮,最近又出现了再市政化的趋势。这样的演变路径对转型国家有一定的启示。
在过去三十年间,尽管中国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政府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仍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计划生育、土地利用,还是在向居民提供服务等方面,政府行为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中国居民对政府及其官员行为的认知,以及对待公共服务的看法而言,我们知之甚少。文章基于田野调查,试图通过一些指标来测度和比较中国城乡居民对不同层级的政府及其官员绩效的满意度。
在厘清当代农民社会的种种特征的基础之上,文章首先批判了桑亚尔认为转型的叙述在印度不再有效的观点。强调必须从转型的眼光来看待印度的资本原始积累、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尤其是政治社会的活动。亦即从前殖民和殖民统治到尚未确立的、真正的现代性。为此,有必要区分公民社会与政治社会。当今印度农民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农民处于政治社会之中。而在政治社会里,主要依赖非公司资本运作。虽然选举民主使得福利服务逐渐渗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但是,为了确保大量的农村人口能够越来越多地依赖非公司资本生存下来,印度民主的形式必须有所创新。总之,
人们通常认为实现选举民主是建立政治合法性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文章对这一观点发出挑战,并提出另一种具有替代性的观点。许多经验研究结果已经表明,选举民主并不必然带来合法性。甚至在民主制度成功且运行稳定的北欧国家,也很少有证据能证明合法性来自于政治系统的输入端。譬如,前南斯拉夫分裂并非因为一些族群意识到他们将永远是少数派,而是因为新的克罗地亚政府在运用权力过程中侵犯了公民的权利。合法性的建立、维持和摧毁并不在于政治系统的输入端,而在于其输出端。因此,政府治理水平对政治合法性的影响程度至少不亚于选举制度对它的影
方成培,字仰松,号岫云,又号后岩,徽州横山(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具体生卒年已不可考,其生活时代大致在清代康熙年间。方成培为有清一代徽州著名学者和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所学甚博,涉略颇广,在医学、文学、艺术、戏曲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多有建树。其于词曲之学尤其精心,特别是因他精通音乐,自可操琴,有着切身的音乐体验,故能考证律吕,于词曲乐律多有发现、发明。其词曲音律专著《香研居词麈》早已为词学界所熟悉,但其尚有一部重要的词谱专著却鲜为人知。
2011年5月,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教授主编的《当代西方学术前沿论丛》第二辑在社会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丛书是俞可平教授在十年前主编的《当代西方学术前沿论丛之一》的延续。丛书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家刚研究员执行主编,主要选择了西方国家在社会政治研究方面的前沿论著,包括《公民社会与治理》(何增科、包雅钧主编)、
期刊
2011年6月24日上午,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和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社会创新研究室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社承办的《“友成”社会创新与社会企业译丛》出版发布会暨新公益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央编译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半月谈》、人民网等媒体单位的记者共计60余人参加了会议。
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中华再造善本·集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影印)卷九《集圣贤群辅录》上“作者七人”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