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研究体外膈肌起搏用于慢性呼吸衰竭治疗对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用力肺活量、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动
【机 构】
:
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呼吸内科,北京 102600,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呼吸内科,北京 102600,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呼吸内科,北京 102600,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呼吸内科,北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体外膈肌起搏用于慢性呼吸衰竭治疗对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用力肺活量、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肌红蛋白、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比较2组治疗前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及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问卷(mMRC)评分。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用力肺活量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肌红蛋白、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咳嗽、咳痰、胸闷、爬坡、家务活动、户外活动信心、睡眠、精神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治疗前mMRC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83,P=0.963);观察组治疗后mMRC分级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318,P=0.025)。
结论体外膈肌起搏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可改善患者肺功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力,值得临床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急性肺部炎症的调控作用。方法分别用脂多糖刺激Hif-1α基因敲除(Hif-1α+/-)小鼠及其野生型(Hif-1α+/+)小鼠,建立急性肺损伤(ALI)模型,分别于6、12、24、48 h后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血液及肺组织等,并对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鼠BALF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
吸入性肺炎是一种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医疗负担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尽管人们对吸入性肺炎的认识不断提高,但仍缺乏明确的定义或诊断标准。本文对吸入性肺炎的概念、发病特点、病原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综述。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异质性临床综合征。弥漫性肺泡损伤(DAD)是ARDS典型病理特征,但肺尸检和肺活检发现大约只有一半符合柏林ARDS定义的患者存在DAD。与非DAD-ARDS患者相比,DAD-ARDS患者死亡率显著增高,二者可能存在不同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本文旨在探讨ARDS与DAD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以期为临床上更好地诊治ARDS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探讨局灶性机化性肺炎(FOP)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和影像学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8年江苏省人民医院住院手术切除的40例误诊为肺癌的FO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结果(1)40例FOP患者中,男34例,女6例,年龄范围为26~82岁,平均年龄(55.55±10.52)岁。(2)临床表现中,咳嗽咳痰21
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广泛参与机体各种炎症反应过程,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和部分Toll样受体家族是其主要作用受体。已有大量研究证实HMGB1通过RAGE受体途径,可诱导炎症反应、免疫应答、肿瘤发生多种生理病理学效应,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在肺组织中HMGB1有广泛表达,而HMGB1/RAGE信号已被证实参与诸多慢性气道疾病的发病过程。尤其是在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HMGB1/
目的探索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预后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就诊于苏州市相城区第二人民医院和苏州市立医院东区的ARDS患者并获取其临床信息。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生存分析探索NLR与患者预后关系。结果共计纳入80例ARDS患者,NLR中位值为14。死亡患者年龄、有创机械通气比例、NLR和肌酐显著高于存活患者,而氧合指数
吞噬作用在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进行降解、呈递、激活适应性免疫反应和清除病原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在吞噬过程中,吞噬体囊泡发展成为成熟吞噬体需经过溶酶体融合、降低腔内pH值、酶的激活等一系列过程,并最终破坏吞噬微生物。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吞噬细胞通过形成吞噬溶酶体参与宿主防御,而结核分枝杆菌表现出显著的阻断吞噬体成熟的能力,从而逃避宿主防御,并最终导致机体患病。本文就结核分枝杆菌抑制吞噬体-溶酶体形成机制
目的总结具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IPAF)的临床特点,探讨自身抗体与影像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符合血清学及影像学特点的IPAF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共收集间质性肺病患者517例,其中IPAF 78例(15.1%)。自身抗体多表现为ANA(48.7%)、抗Ro-52抗体阳性(47.4%)。胸部高分辨率
具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是指一类具有潜在的自身免疫性临床特征但不符合结缔组织病诊断标准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随着这一名称及其诊断标准的提出,世界多中心开展一系列队列研究。通过查阅近5年来国内外文献,本文就疾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形态学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总结特点,可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目的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不同耐药基因型(OXA-48及KPC)的临床特征,旨在找到其内在差异,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分离出CRKP菌株的患者共44例,剔除同一患者分离的重复菌株,并根据产生碳青霉烯酶的不同分成KPC组及OXA-48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耐药特性等指标。结果携带KPC酶1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