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课程审议优化活动方案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a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审议是幼儿园课程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不仅在编制课程时需要审议,在课程的优化、完善中,审议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我园大班年级组秋游活动方案的优化为例,来说明课程审议对于课程建设的价值。
  一、缘起:吐槽引发的反思
  秋天到了,秋游活动又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年级组讨论这一次去哪里秋游时,一位教师吐槽:“秋游活动真是越来越无趣了,不但劳民伤财还不好玩,不如别去了。”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对秋游这个幼儿园每学年都会组织开展的常规活动进行了反思,并纷纷抛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方面,一部分教师质疑春秋游活动的价值。随着散步、种植、户外观察等活动的增多,幼儿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大自然,还有没有必要专门组织春秋游活动?
  另一方面,教师们对自己以往在组织春秋游活动时的做法进行了反思。比如,有时候教师们会将春秋游活动看成“例行公事”,为了“游”而“游”,使得春秋游活动的内容与幼儿当前的兴趣和经验脱节,成为一个游离于整体课程之外的单独活动。又如,活动的组织比较随意,游览地点大多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的,教师在选择时主要考虑的就是去的地方不重复。游览过程大多是兴之所至,见花指花、见树说树,走累了就歇一会儿、吃一会儿,到点了就乘车返园。这样的活动内容安排看似面面俱到,实则“雁过无痕”,效益不高。
  虽然孩子们还是非常期待春秋游活动的,但如此不走心的活动,孩子们能获得些什么呢?这是教师们最大的疑问。
  二、初审议:围绕问题开展讨论,明晰价值,优化方案
  问题引发了思考,于是,教师们借助年级组层面的课程审议,围绕问题开展讨论:究竟还要不要组织秋游活动?秋游活动能够给孩子带来怎样的收获?秋游活动如何组织才能与幼儿的经验与整体的课程建立联系?下面呈现大班年级组对秋游活动的部分审议过程,以说明我园教师是怎样开展课程审议的。
  1.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厘清活动的价值与目标
  审议一开始,教师们做的第一件事是再次研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寻找组织孩子开展秋游活动的依据,厘清秋游活动的价值与目标。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们认为,其中“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的机会……”等表述,说明了作为孩子亲近自然的方式之一的秋游活动的价值。
  同时,教师们进一步思考,秋游活动可否用日常园内的散步、种植、户外观察等活动代替?讨论后,教师们明晰,尽管孩子们在散步、种植、户外观察等活动中都可以接触大自然,但是范围毕竟有限,而组织秋游活动可以让孩子接触到更加丰富的自然资源,由此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因而秋游活动有其独特的价值,无可取代。
  2.从孩子的兴趣和经验出发,选择适宜的秋游目的地
  明确了秋游活动的价值与目标后,教师们开始思考:当前大班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关于大自然的经验有哪些?有教师提出,秋游目的地的选择应与幼儿园或班级当前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联系起来,让秋游活动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大一班教师提到,当前班里孩子对不同植物的种子有浓厚的兴趣,每次散步都在寻找和收集种子,那么,秋游目的地是否可以考虑选择植物资源丰富的中山植物園,以满足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日常探究中获得的经验得以拓展和延续?
  通过讨论,秋游目的地的选择由原本更倾向于求新求异,变成了倾向于选择对孩子来说有意义的探究场所。
  3.预先规划路线,将资源转化为孩子的经验
  目的地基本确定后,又有教师提出疑问:植物园太大了,走不同的路线,孩子们能看到的植物数量和品种都不同,获得的经验也会不同。在秋游活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让孩子有更多收获?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教师不仅关注活动的组织与目标的达成之间的关系,课程资源观也发生了转变,开始关注如何有效地将资源转化为孩子的经验。在这一思想的启发下,教师们想到,先去植物园踩点,了解不同的路线有哪些资源,由此选择适宜的路线,满足孩子的兴趣和探究愿望。年级组讨论后决定委派年级组组长去植物园踩点。
  4.先行尝试,验证初步的秋游方案
  年级组组长去踩点时发现,秋天正是最适宜去植物园探究种子的季节,园内不仅风景如画,而且各种植物硕果累累,可供孩子寻找和收集的种子资源十分丰富。年级组组长还大致记录了不同区域植物的类型分布。她带回来的信息为秋游活动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大一班先行动了起来,教师带着孩子们来到中山植物园,一边欣赏秋天的美景,一边寻找和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值得一说的是,教师在前期开展的主题活动中发现,在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绘本《骑“白马”的苍耳》后,孩子们对苍耳种子的传播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孩子们在周围环境中很难找到苍耳,为此,秋游时教师特意带孩子们走到杂草丛生的地带寻找苍耳。
  三、再审议:进一步发现问题,思考对策,完善方案
  1.交流收获与遗憾
  大一班秋游归来后,其他班的教师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一次秋游孩子们经历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遗憾。于是,大一班教师带着照片以及孩子们收集到的种子等,走进了年级组再审议的现场。
  年级组组长:大一班孩子“寻找种子之旅”结束了,大家都想知道,这种基于孩子兴趣、有目的的秋游活动究竟会让孩子们获得怎样的经历,教师在此过程中又有怎样的发现。请大一班的老师来介绍一下吧。
  大一班夏老师:这次秋游让我感受到的与以往的秋游活动最大的不同,就是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状态。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孩子们不再像以往那样散漫地跟随着队伍,或者一到目的地就着急地问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吃东西,而是始终在积极主动地探索,一到公园就开始到处寻找种子,看到落在地上的种子会问,看到灌木枝上挂的果子会问,看到漂亮的花也会问“它的种子在哪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收集到了十多种不同植物的种子,收获很大。   大三班朱老师:孩子们找到苍耳了吗?
  大一班夏老师:当天孩子们并没有找到苍耳,但也有令他们惊喜的发现。孩子们走入杂草丛生的地带,发现裤子上粘了许多米粒一样的东西,仔细分辨后,他们觉得这应该也是什么植物的种子,它们虽然不是苍耳,但也长有小小的倒刺,跟苍耳一样喜欢粘在人和动物的身上“旅行”。孩子们就猜想,这个种子和苍耳很像,应该是与苍耳同类的。
  大四班史老师:没有找到苍耳,孩子们失望吗?会不会影响后续的探究活动?
  大一班夏老师:起初,我们也担心孩子们会很失望,但是后来他们发现了那些长得像米粒一样的种子后,认为自己找到了“苍耳的兄弟”,很是兴奋。这个意外的收获也增进了孩子们对苍耳这一类植物依附人畜传播种子方式的了解,丰富了他们的经验。同时,有的孩子尝试根据种子的外形进行猜想和归类,比如,他们问,槭树的种子长着“小翅膀”,是和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靠风传播的吗?这一次秋游,感觉半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返程的时候到了,孩子们意犹未尽。有的孩子还说,想让爸爸妈妈双休日带他再去一次植物园。回来之后,我们班的三个老师在一起交流时都深有感触,以往外出活动时我们总是忙着维持秩序,但这一次秋游因为孩子们一直在专注地寻找种子,有事可做了,都不需要我们管着了。家长们也反映,孩子这次秋游回来后跟他们讲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这跟以往秋游之后回家交流时孩子像挤牙膏似的问一点、说一点大相径庭。
  年级组组长: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都体会到,孩子带着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去秋游,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整个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也带给了孩子语言方面的发展机会,因为有很多东西让孩子印象深刻,所以孩子想说、敢说、能说。那么,我们还想知道的是,除了感到很有收获之外,你们觉得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方面?
  大一班赵老师:有的。比如,在收集种子的过程中,孩子们准备的塑料袋就出了问题:一个袋子无法将不同的种子分开收纳;遇到带刺的种子,塑料袋很容易被扎破;种子装在塑料袋里然后放进书包,很容易被压扁,无法很好地保存。我们秋游之前考虑得不够周到,只是简单提醒了孩子一句“要记得带个装种子的东西”,如果想得再细致一些就好了。
  年级组组长:对于秋游活动物品的准备,怎么才能更周到?大家一起来想想办法吧。
  大三班仲老师:既然孩子们在秋游之前就已经知道要去收集种子了,教师是否可以组织孩子们提前讨论收集到种子后放在哪里、如何保存?
  大四班包老师:我同意。孩子们想到的材料一定是五花八门的,那就会生成新的探究问题:什么样的材料适宜?什么样的种子便于采集?在采集的过程中如何做到不对植物的生长造成破坏?如此等等。相信孩子们由此获得的经验会更丰富、更多元。
  大二班费老师: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是不错,但孩子们毕竟没去植物园采集过种子,难以预估会采集到怎样的种子,猜想的范围太大了,他们的经验又不足,这样是不是有难度?
  大二班马老师:是不是可以借助年级组组长之前去踩点时拍的那些照片,让孩子们有直观的感受,缩小猜想的范围,大致了解植物园会有什么样的植物,可能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等等。
  年级组组长:大一班的这次尝试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你们在活动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大一班赵老师:植物园的植物种类太多了,我感觉到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储备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
  大四班史老师:我知道有一个叫“形色”的手机软件,只要拍下植物的照片立刻就能查到相关资料。
  大一班赵老师:我们班的三个老师在出发前都下载了“形色”,但面对孩子们在探究中的“十万个为什么”,我们感觉到现场用手机软件查资料不但速度慢,而且我们只能生硬地照着资料读给孩子们听。不能及时有效地解答孩子们的疑问,我们感到很遗憾。
  大二班唐老师:是否可以考虑利用家长资源?如果能邀请到植物学方面的专业人士作为志愿者跟孩子们一起去秋游,为孩子们作现场讲解,一定能让活动更高效。
  大三班朱老师:可是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专业人士呢?即便我们找到了,人家未必有空来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啊!
  大四班包老师:其实也不一定非得找高级别的专家,只要是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就能解答孩子们的问题了,说不定大学生们也正好需要这样的志愿者活动经历呢。我们班有个孩子的家长是南京林业大学的老师,我去问问看。
  年级组组长:这是个好主意,如果合适,幼儿园还可以和南京林业大学建立长期联系,邀请大学生们来做我们活动的志愿者。在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大家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增强了很多,既关注有形资源的利用,又有意识地整合多种资源,真的很棒。之前大家说到让孩子自己准备收集种子的容器,这一点启发了我,我有一些问题想请大家讨论:从尊重儿童学习的主体性来思考,在秋游活动中,能否让孩子的参与由被动变主动?活动能不能再开放一点?还有哪些环节也可以让孩子做主?
  大三班朱老师:我觉得既然有了年级组组长踩点时拍的照片,我们可以让孩子看了照片后根据自己的探索需要来规划具体的路线。
  大二班唐老师:每个班的孩子感兴趣的问题不一样,也可以让孩子对秋游的目的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大四班史老师:那如果一个班的孩子各有各的想法,提出了十个想去的地方怎么办?
  大四班包老师:那就要让每个提建议的孩子说明理由,这样不仅能促使孩子们多了解一些南京可游览的地点,还能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
  大一班夏老師:这样挺好,最后还可以让孩子们投票决定,从小培养民主意识。
  大三班仲老师:投完票之后计票的过程对孩子们来说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年级组组长:秋游不是一个孤立的活动,在组织孩子秋游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课程意识。秋游前的准备,秋游过程中的观察,秋游后孩子们收集的种子如何处理,都反映了教师的课程理念。相信大家经过今天的思维碰撞,今后秋游活动的方案一定会更加完善。   2.反思实践,形成完善秋游方案的思路
  在总结大一班秋游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教师们对于如何组织秋游活动达成了几点共识。
  (1)让孩子自主决定秋游的目的地。可以在和孩子充分讨论如何选择秋游目的地的基础上,让孩子提议目的地方案,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所有孩子在倾听同伴的想法后投票,统计并明确得票最多的方案,确定班级秋游的目的地。
  (2)让孩子自己做好秋游准备。出发前,鼓励和引导孩子自主制订秋游计划,如几点出发,需要带怎样的材料或工具,是否需要邀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同往,等等。
  (3)让孩子自主规划秋游路线。根据收集到的秋游目的地的资料、地图等,教师和孩子共同商量并确定适宜的游览路线。
  (4)合理利用家长资源。比如,若计划秋游时去观察植物,可以借助家长资源寻找比较了解植物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士作为志愿者加入到秋游活动中。专业的引导不仅可以激发孩子提问、交流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孩子的观察、探究、理解和吸收。
  (5)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秋游时要鼓励孩子根据制订的计划积极主动地探究,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6)开展丰富的延伸活动。秋游回来,可根据孩子的发现和兴趣,开展一系列相关的观察、实验、品尝、劳动以及文学、艺术等活动,以丰富和拓展孩子的经验。
  四、收获:通过课程审议促进儿童、教师以及课程的发展
  关于秋游活动的审议只是我园开展课程审议的一个缩影。课程审议是我园课程建设的重要机制,它有效促进了儿童、教师以及课程的发展。
  1.课程审议促进了课程的发展与完善
  关于秋游活动的审议较好地诠释了我园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课程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框架,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流程。在课程建设中,教师们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展开持续、深入的讨论,使课程更适宜于儿童的兴趣与发展需要。通过课程审议,教师们积极参与了秋游活动价值的甄别、方案的选择和优化以及活动的评价等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全过程,积累了实践智慧。在审议中,教师们互助合作,增强了对课程的认同感,共同致力于提高课程的质量。
  2.课程审议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最初吐槽秋游活动,到不断调整和完善方案,再到明晰和坚定课程理念,教师们对自己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借助集體的智慧形成新思想、新策略。这一过程是教师们不断学习、更新理念、积累经验、提升课程实施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们获得专业成长的过程。
  3.课程审议实现了综合育人的教育目标
  课程是以孩子的发展为目的的。通过对秋游活动方案的审议与优化,孩子们身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们发现,孩子们对秋游活动更期待了,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探索,从单纯接收信息变为不断提出问题,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秋游活动的计划、准备、实施、延展的整个过程中。随着秋游活动方案的不断完善,孩子们的规划能力、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分享、表现表达的能力,都获得了充分发展,孩子们的多种经验得到了整体发展,幼儿园综合育人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其他文献
把一样东西放进魔法师的帽子里会变成其他好玩有用的东西。把一只鸡蛋壳放进帽子里,会变成五朵漂亮的、软绵绵、可以自由操控的小云朵;把一杯河水装进帽子里,会变成香甜可口的草莓汁;把色彩缤纷的毒蘑菇放进帽子里,会变成一片到处是藤条和藤蔓、茂盛的丛林……如果我有一顶魔法师的帽子,该多好!  假如我拥有一顶魔法师的帽子,我绝对不会像故事中的主人公——小木民矮子精和他的朋友们一样,拿着一顶有魔法的帽子到处闯祸。
“开庭审案喽!”随着弟弟一声呐喊,我家的家庭法庭趁着星期六,所有成员到齐了,就开始审案啦!   那是因为爸爸偷看了我的日记,我生气极了,所以我要找家里最公正的妈妈来裁定。妈妈当“审判长”,我就是“原告”,弟弟当我的小证人,爸爸当然就是“被告”了。妈妈庄重地坐在我们家的宝座——大沙发上,感觉特别神气。而爸爸呢?端端正正地坐在一旁,好像有很多话要说。我满脸不服气,想着爸爸趁我不在的时候看我的日记,心
入春不久,一天晚上忽然降温。幼儿园里那棵高大的香樟树一夜之间落了很多叶子。第二天,下楼做操的幼儿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禁不住欢呼起来。苏苏捡起一片红色的香樟树叶问:“老师,大树落叶子了,秋天到了吗?”其他幼儿纷纷附和:“秋天到了吗?”  一、树叶落了,现在是秋天吗  以前,面对幼儿如此提问,我可能会自然而然地回应:“现在是春天,香樟树是常绿树,一年四季都会落叶子。”但此刻,话到嘴边又咽下了,直觉告诉
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到处可见她的杰作。我们本期介绍一组自然景观:秋天的喀纳斯,是柔美与阳刚的绝佳结合;时光老人用魔法定格的九寨冰瀑,那是安歇的美;看似普通,却内里神奇、充满生命气息的池塘;还有那活泼奇趣的海边。  这一切,让我们体味到自然性情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相濡以沫的生命情缘。它们在这动静得宜中,谱写出和谐的乐章。
“啊!海底居然有一个竖琴。是谁扔在那里的?”当隆尼·朗德斯滕博士和他的同事在观看深潜器拍摄的深海录像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东西。当他们用慢镜头回放时,发现那居然是只海绵。它真的太像竖琴了!于是研究人员称之为竖琴海绵。  海绵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多孔性动物,它们像植物一样基本上固定在一个地方生活。大多数海绵采用滤食的进食方式,海水从一个孔中吸进来,海绵吸食其中的微生物和有机质,滤食后的海水从另一个孔中排出
人生何处不相逢,在茫茫人海中,我会想念你……  因一次偶然的相遇,异国男孩周仁衡走进了女孩莫莉的生活,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帮助有困难的人,一起拍摄属于他们的青春电影。  小说中的不少故事都很让人感动,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他们发现班主任罗老师的表姐是虐猫组织里的一员,莫莉拿不定主意应不应该告发她。如果告发吧,莫莉怕罗老师会责备自己,那还怎么在这个班学下去?但不告吧,让那些猫无辜地死去,又觉得良
“儿子,伸出一只手来。”狐狸妈妈说。  狐狸妈妈握住小狐狸的那只小手,不一会儿,就把它变成了一只人的小孩的手。  “妈妈,好奇怪啊!这是什么?”小狐狸说着,借着雪光,盯着自己变成了人手的小手,看了又看。  “这是人的手啊。你听好,儿子,到了镇上,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家,你要先去找外面挂着一个礼帽招牌的人家。找到了,你就去咚咚地敲敲门,然后说一声‘晚上好’。那样,人就会从里面打开一条门缝,你从门缝里把这
最近我是“开心 烦恼”。开心的是我成了一位歌星的“Fans”,她那悦耳的歌声时常使我开心无比。我欣赏她的多才多艺,除了想听她的歌声,什么事都不想做。烦恼这就来了,有时做作业听着歌,我便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慢慢地我便完全投入到其中,作业也无心再做。我知道这样下去会影响我的学习。我能不能既做忠实“粉丝”又不影响学习呢?  你是一位感情细腻的孩子,成了一位歌星的“Fans”很开心,这也无可厚非。本来嘛
在翻阅园内孩子成长档案中的美术作品时,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孩子的绘画作品中都有蝴蝶形象,而大部分孩子笔下的蝴蝶形象都很相似:椭圆形的身体,身体的左右两侧各用两个半圆形来表现蝴蝶的一对翅膀,蝴蝶的头部延伸出两条弧线,代表蝴蝶的触角,而且触角的顶端通常会有一个小圆点。可以说,这些蝴蝶只在色彩、装饰等方面略有不同,整体的轮廓、线条几乎别无二致。这一现象在小班、中班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已有所显现,在大班
张喆是龙川县实验小学四(6)班班长,龙川县2007—2008年度优秀少先队员,《广东第二课堂》小记者,她有3个“S”,说来饶有趣味。    1. Stay at home  Stay at home就是“在家里”的意思。在家里,张喆是个乖乖女。张家四世同堂。每天,她都要和曾祖母(他爸爸的奶奶)说说校园内外有趣的事,让老人家足不出户,也能够开开眼界开开心,知道一些外面的新鲜事。老太太逢人就夸曾孙女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