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基底动脉闭塞机械取栓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iantiande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机械取栓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

结果

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P=0.002),而男性(P=0.009)、有吸烟史(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57岁,主因"脸圆红7年,头颈部胀痛6年,血糖升高3年"入院。2013年起患者逐渐出现向心性肥胖。2014年发现高血压,2017年发现糖尿病,血压、血糖药物控制不佳。2020年1月患者出现多发皮下痛性肿物,拟行手术切除,术前于当地医院评估发现其血压、血糖明显升高,存在手术禁忌证,暂停手术。患者2020年1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入院后经全面检查诊断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37岁,因"双手湿疹反复发作3年"入院。症状体征患者双手手指、手背及手腕处可见多处红斑、丘疹,部分病灶伴破溃或渗出,病损处瘙痒较为剧烈,皮肤可见抓痕,双手手指各关节活动良好,皮肤血运及感觉良好。诊断方法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可进行诊断,采用手部湿疹严重指数(hand eczema severity index,HECS)评分以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使用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76岁,因"反复心悸10年,再发1周"入院。1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心悸,伴乏力,当地医院就诊,查电解质提示血钾低,波动于2.3~3.5 mmol/L,予以补钾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1周前患者心悸再发,乏力明显,自行口服氯化钾缓释片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查血钾提示:2.77 mmol/L。既往有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脑梗死病史。症状体征体温36.9 ℃,脉搏140次/min,呼
目的探讨桡动脉作为第二动脉旁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9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同时使用左胸廓内动脉和桡动脉进行旁路移植的连续5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36例,女性149例,年龄(63±10)岁(范围:36~86岁)。有糖尿病史者占40.7%(238/585),多支血管病变者占75.6%(442/585)。201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采用PED治疗的14例复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中,仅行PED治疗10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4例。所有患者均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行影像学随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颅内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