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是英国当代女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她深爱着自然环境,关注着现代女性,也思考着现代文明。本文主要探索莱辛的《野草在唱歌》《幸存者回忆录》《暴力的孩子们》这三部作品中的空间意向及其中透视出的生态观,这在生态问题愈演愈烈的今天,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空间意向;生态观
虽然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她在中国仍然算不上热门的作家。她善于描绘现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试图摆脱困境所做出的努力。她的小说人物心理描写非常细腻,展现出发人深思的写实风格。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通过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苏菲主义、生态批评等理论对莱辛的作品进行解读,体现了对其作品研究的开放性和多义性。
一、相关研究的概况
1. 国外研究
1962年,欧文·豪在《新共和周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金色笔记》的评论。之后,一大批莱辛研究的专家、学者涌现出来。其中有多萝西·布鲁斯特,她的《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大胆发掘并总结了莱辛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保罗·施吕特(Paul Schlueter)的《多丽丝·莱辛主要作品研究》(A Study of the Major Novels of Doris Lessing),以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为例,注重分析其心理世界和人物的经验意识。克劳泽(Krause, A.N.)在《多丽丝·莱辛的女性主义》(The Feminism of Doris Lessing)一文中,从女性视角阐释和剖析莱辛的作品。
2004 年,国外召开了首届多丽丝·莱辛研讨会,探讨其作品对于自然生态的爱恋和对于人类生存的焦虑。
2007 年,第二届多丽丝·莱辛研讨会在英国举行,与会学者从更为广阔的角度研究莱辛的创作。会后,美国学者斯塔伯尔·多里安(Stuber Dorian)完成了《野草为谁歌唱》(For Whom the Grass Sings),其著作揭示了萊辛作品中生态批评和生态诗意之间的联系。
2. 国内研究
国外学者对莱辛的研究由来已久,且有着持续的热度。然而,中国学者对莱辛研究较晚。1981年,孙宗白在《外国文学》发表《真诚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王丽丽的英文专著A Study of Doris Lessing’s Art and Philosophy出版于2007年,这本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苏菲主义等对莱辛作品的影响。
肖庆华于2008年发表著述《都市空间与文学空间》,作者切入的视角非常独特,从涵盖现代性的城市空间视角切入,揭示莱辛作品体现的现代和后现代意识,这被认为是对莱辛作品生态批评的铺垫。
另外,徐媛媛等作者撰写了数十篇论文对莱辛作品进行解读,其中主要运用了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但仅限于对《野草在歌唱》的解析。
目前,国内的研究者对莱辛的生态思想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发掘。无论是为了使生态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还是为了体味莱辛这种发人深思的文学写实风格,发掘与梳理莱辛创作中的生态之维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国内外评论家对莱辛作品的解读大多集中在后殖民主义、空间叙事和生态女性主义等方面,从空间意象入手研究其生态伦理观则寥寥无几。本文将选取莱辛的三部作品《野草在唱歌》《幸存者回忆录》和《暴力的孩子们》作为研究文本,将关注点投射在其中比较显著的非洲大草原和大城市伦敦两种空间意象上,分析其多元化的生态伦理观。
二、《野草在唱歌》《暴力的孩子们》《幸存者回忆录》空间意象归纳与分析
莱辛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她不断穿梭于原生态的非洲和过度人工化的欧洲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空间,这使得她的作品涉及许多不同的地点和场景,将不同的空间意象交织在一起,这种写作取材上的独特性和丰富的空间素材,使她的作品贯穿着探索人类生存境遇的精神力量,作品中的空间描写和主人公在精神取向上的融合,使读者认识到空间意象与作者所追求的价值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了空间意象的社会意义。莱辛的小说创作地区特色很鲜明,她通过空间的转移,空间意识的阐释来叩问人类心灵,并表达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
《野草在唱歌》描述的环境是广阔的非洲原野以及人类活动对这片土地造成的损害。但即使是这样肥沃的农场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在与非洲原野的抗争中永远没有占上风,体现了莱辛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暴力的孩子们》是一部五卷本的系列作品,记述了女孩玛莎·奎斯特以殖民地、故土英国和非洲大草原为背景的成长经历。二战后的城市是“一个个充满饥饿,寒冷,满目疮痍的废墟”。而她脑海里规划的城市是这样的:“来自北半球的蓝眼睛,白皮肤的孩子和来自南半球的褐色皮肤孩子……他们在花丛中,空地上嬉戏玩耍,穿梭于这座神奇而又古老城市的白色柱子和高大树木之间……作者对伦敦城市废墟和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城市这两个空间意象进行对比,体现出她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层次思考,表达了其对人类精神家园和终极关怀的真诚眷恋。
在《幸存者回忆录》中,作者首先具体描述了城市的整体概况和建筑,其次还展现了末日来临前的城市里荒谬的都市景象,通过这些空间意象呈现了一幅都市末日图景,展现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步行穿过布满尘土的街道,那里照例丢弃着废纸,空罐子和各种碎片……这个“垃圾场”一样的城市表现了灾难对于人性的戕害,以及作者对人类发展的忧虑。
三、结语
莱辛的其他作品如《去19号房》,借助花园、母亲房、旅馆等空间意象批判忽略人的自然需求的现代生活方式,传达自然沉默的力量;《四门城》讲述莱辛在混乱的社会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中之城,这种无力感贯穿始终。作品体现出了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即要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世界。在这个以生态为中心的空间中,自然不再是“他者”。
生态批评家王诺先生认为:“生态批评是在生态整体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生态整体主义是一种敬畏自然、具有强烈家园意识的生态观,是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定位自己的一种方法论。
生态伦理观产生于18世纪20年代,它提倡多元性,尊重多元化。莱辛的作品深刻分析了当代世界的困境和难题,表达了试图摆脱困境所做的努力和寻求自我解放的企图。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对其创作有很好的理解,那么我们会更好地认识人类存在的真实状况,并且随着莱辛充满生活阅历的目光解读文学和世界。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野草在唱歌[M].一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2]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M].朱子仪,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3]王诺. 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余婷婷(1984—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翻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翻译学院2016年度科研项目“多丽丝·莱辛作品的空间意向与生态观研究”研究成果。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空间意向;生态观
虽然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她在中国仍然算不上热门的作家。她善于描绘现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试图摆脱困境所做出的努力。她的小说人物心理描写非常细腻,展现出发人深思的写实风格。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通过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苏菲主义、生态批评等理论对莱辛的作品进行解读,体现了对其作品研究的开放性和多义性。
一、相关研究的概况
1. 国外研究
1962年,欧文·豪在《新共和周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金色笔记》的评论。之后,一大批莱辛研究的专家、学者涌现出来。其中有多萝西·布鲁斯特,她的《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大胆发掘并总结了莱辛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保罗·施吕特(Paul Schlueter)的《多丽丝·莱辛主要作品研究》(A Study of the Major Novels of Doris Lessing),以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为例,注重分析其心理世界和人物的经验意识。克劳泽(Krause, A.N.)在《多丽丝·莱辛的女性主义》(The Feminism of Doris Lessing)一文中,从女性视角阐释和剖析莱辛的作品。
2004 年,国外召开了首届多丽丝·莱辛研讨会,探讨其作品对于自然生态的爱恋和对于人类生存的焦虑。
2007 年,第二届多丽丝·莱辛研讨会在英国举行,与会学者从更为广阔的角度研究莱辛的创作。会后,美国学者斯塔伯尔·多里安(Stuber Dorian)完成了《野草为谁歌唱》(For Whom the Grass Sings),其著作揭示了萊辛作品中生态批评和生态诗意之间的联系。
2. 国内研究
国外学者对莱辛的研究由来已久,且有着持续的热度。然而,中国学者对莱辛研究较晚。1981年,孙宗白在《外国文学》发表《真诚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王丽丽的英文专著A Study of Doris Lessing’s Art and Philosophy出版于2007年,这本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苏菲主义等对莱辛作品的影响。
肖庆华于2008年发表著述《都市空间与文学空间》,作者切入的视角非常独特,从涵盖现代性的城市空间视角切入,揭示莱辛作品体现的现代和后现代意识,这被认为是对莱辛作品生态批评的铺垫。
另外,徐媛媛等作者撰写了数十篇论文对莱辛作品进行解读,其中主要运用了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但仅限于对《野草在歌唱》的解析。
目前,国内的研究者对莱辛的生态思想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发掘。无论是为了使生态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还是为了体味莱辛这种发人深思的文学写实风格,发掘与梳理莱辛创作中的生态之维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国内外评论家对莱辛作品的解读大多集中在后殖民主义、空间叙事和生态女性主义等方面,从空间意象入手研究其生态伦理观则寥寥无几。本文将选取莱辛的三部作品《野草在唱歌》《幸存者回忆录》和《暴力的孩子们》作为研究文本,将关注点投射在其中比较显著的非洲大草原和大城市伦敦两种空间意象上,分析其多元化的生态伦理观。
二、《野草在唱歌》《暴力的孩子们》《幸存者回忆录》空间意象归纳与分析
莱辛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她不断穿梭于原生态的非洲和过度人工化的欧洲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空间,这使得她的作品涉及许多不同的地点和场景,将不同的空间意象交织在一起,这种写作取材上的独特性和丰富的空间素材,使她的作品贯穿着探索人类生存境遇的精神力量,作品中的空间描写和主人公在精神取向上的融合,使读者认识到空间意象与作者所追求的价值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了空间意象的社会意义。莱辛的小说创作地区特色很鲜明,她通过空间的转移,空间意识的阐释来叩问人类心灵,并表达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
《野草在唱歌》描述的环境是广阔的非洲原野以及人类活动对这片土地造成的损害。但即使是这样肥沃的农场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在与非洲原野的抗争中永远没有占上风,体现了莱辛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暴力的孩子们》是一部五卷本的系列作品,记述了女孩玛莎·奎斯特以殖民地、故土英国和非洲大草原为背景的成长经历。二战后的城市是“一个个充满饥饿,寒冷,满目疮痍的废墟”。而她脑海里规划的城市是这样的:“来自北半球的蓝眼睛,白皮肤的孩子和来自南半球的褐色皮肤孩子……他们在花丛中,空地上嬉戏玩耍,穿梭于这座神奇而又古老城市的白色柱子和高大树木之间……作者对伦敦城市废墟和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城市这两个空间意象进行对比,体现出她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层次思考,表达了其对人类精神家园和终极关怀的真诚眷恋。
在《幸存者回忆录》中,作者首先具体描述了城市的整体概况和建筑,其次还展现了末日来临前的城市里荒谬的都市景象,通过这些空间意象呈现了一幅都市末日图景,展现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步行穿过布满尘土的街道,那里照例丢弃着废纸,空罐子和各种碎片……这个“垃圾场”一样的城市表现了灾难对于人性的戕害,以及作者对人类发展的忧虑。
三、结语
莱辛的其他作品如《去19号房》,借助花园、母亲房、旅馆等空间意象批判忽略人的自然需求的现代生活方式,传达自然沉默的力量;《四门城》讲述莱辛在混乱的社会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中之城,这种无力感贯穿始终。作品体现出了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即要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世界。在这个以生态为中心的空间中,自然不再是“他者”。
生态批评家王诺先生认为:“生态批评是在生态整体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生态整体主义是一种敬畏自然、具有强烈家园意识的生态观,是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定位自己的一种方法论。
生态伦理观产生于18世纪20年代,它提倡多元性,尊重多元化。莱辛的作品深刻分析了当代世界的困境和难题,表达了试图摆脱困境所做的努力和寻求自我解放的企图。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对其创作有很好的理解,那么我们会更好地认识人类存在的真实状况,并且随着莱辛充满生活阅历的目光解读文学和世界。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野草在唱歌[M].一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2]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M].朱子仪,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3]王诺. 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余婷婷(1984—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翻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翻译学院2016年度科研项目“多丽丝·莱辛作品的空间意向与生态观研究”研究成果。